牡丹还魂
牡丹还魂
牡丹还魂图书由作者白先勇 编著,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
2004年5月份,由白先勇代领衔制作的全本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号召两岸文化精英戮力投入下,于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苏州市首度公演,精心的编演、悠扬的乐舞以及融入现代剧场风格的新美学表现,引发热烈回响与激荡,堪称《牡丹亭》演出史上完美结合文学与舞台、传统与创新的一次划时代演出。
这本完整介绍《牡丹亭》还魂历程的美学经典,以多元的角度、丰富的资料,呈现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精髓与精辟评论,以彰显这次演出所象征的历史价值,以及数百年的古老戏曲文化,如何脱台换骨、还魂重生,再现璀璨风华。全书以白先勇自述催生青春版《牡丹亭》而圆梦的心中历程起始,并由摄影家许培鸿提供精彩的现场演出记录,传神捕捉舞台上瞬间成永恒的美丽影像与动人情节,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以及编导、舞台制作团体,也首度发表参演体验与感想,最后则收录两岸三地文化界的评论赏析,以期为这次重要的演出留下真实美好的回忆与文化传承的记录,并引领更多读者领略昆剧艺术的绝美、精致与感动。
编辑推荐
本书装帧非常精美。书中由台湾省摄影家许培鸿提供的百余帧精彩的青春版《牡丹亭》现场演出剧照,传神地捕捉了舞台上转瞬即逝的美丽影像。剧中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以及编导、舞台制作团队等,也纷纷在书中发表参演体验与感想。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文化界名人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评论赏鉴,亦成为书中重要的内容。
作者简介
白先勇,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毕业后入台南台湾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目录
【序文】守护
牡丹还魂圆梦记——白先勇的昆曲
牡丹亭》还魂记
在春天里观看春天
昆剧现代经典——青春版《牡丹亭》剧情精华
【上本】
【中本】
【下本】
天上人间——青春版《牡丹亭》成就的昆剧新美学
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情而活
——访汪世瑜谈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构思
转益多师说传承——访张继表谈学艺经历
青春起跑线
有信心,不掉以轻心!
情的坚持——青春版《牡丹亭》第三本的现实主义精神
筑梦——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为情作使
“写意、简约”的美学精神
用感动打造的舞台
流动的美感
世纪的惊叹号——两岸三地评论赏析
以纯美表现纯情
花开见情在
别开生面的《牡丹亭
唯美浪漫的昆曲梦
“古典再创造”需要“现代制作人”
创意行销“新古典”
一鸣惊人——俞玖林VS.柳梦梅
牡丹初绽现光华——我看沈丰英表演杜丽娘
一片美绝的艺术净土
盛开的青春花朵
精致完整的“改良昆曲
余音三日
庆牡丹群伶赴夜宴,赛兰芳独白续传奇
青春与至情
古典昆曲的青春之歌
“深情”“妙赏”《牡丹亭
新亮点,新超越
情深、情真、情致
《牡丹亭》青春永在
白先勇的画笔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构思
昆曲艺术青春活力的见证
书摘
《牡丹亭》还魂记
今年(二○○四)五月二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市“国家剧院”首演落幕,在雷动的掌声中、在爆起的喝彩中,我引着两位青年演员俞玖林沈丰英,在舞台上向观众行礼致谢。我在“国家剧院”看过无数次表演,从来没有感到像那天晚上那样,观众的热情就像潮水浪头一般,冲卷上来;观众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兴奋与感动,我几乎可以触摸得到。
十六世纪末,汤显祖弃官返乡临川区,写下他的旷世杰作《牡丹亭》,这部表现他穿越生死“情至”观的传奇,曾经世世代代撩动过不知多少中国青年男女的春心。未料到四百年后,在台北市的舞台上,又一次展现了它无比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世代。我看见两位演员,春花绽发的脸上流满了汗水,开心而天真地笑着,他们知道他们的表演成功了,因为观众反应如此热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次在台北的演出,很可能在昆曲出史上,已经竖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
演出前,我给两位主角打气:“别害怕,沉住气,台北的观众会喜欢你们的!”我没有告诉他们,观众里来了世界各地汤显祖与《牡丹亭》的学者专家,许多看过各种《牡丹亭》版本的曲友行家,还有对青春版《牡丹亭》期望过高的观众群——因为我们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宣传实在浩大,媒体报导像滚雪球一般,到演出前夕,联合报竟在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并附剧照一并推出,这是破了几十年的惯例,戏曲表演上了大报的头条,引人注目,可想而知。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我都没让两位青年演员清楚明白,因为怕他们怯场,有所闪失。在此之前,沈丰英俞玖林最多只在一些中小型的剧院表演过几出折子戏。像此次三天连台九个钟头的大戏,又在“国家剧院”这种国际水准的大剧院隆重首演,万方瞩目,翘首以待,连远至美国东西两岸、日本、澳洲的侨民,也纷纷赶回来观戏,九千张票抢购一空,青春版《牡丹亭》尚未上演,已造成一种“文化事件”的轰动效应。这种场面,莫说两个舞台经验不足的青年演员,就算身经百战的老师傅,恐怕也不敢掉以轻心。头一轮沈丰英和俞玖林刚出场,确实被下面一千五百位静悄悄而又全神贯注的观众给慑住了,显得有点生涩,但很快便进入情况,放开了身段。到了第二轮,两人更是翩翩起舞,演得兴高采烈起来,两人都卯足了劲,九个钟头下来,创下了一次超越他们平常水准的纪录。我曾经一再告诫他们:第一本旦角戏《寻梦》,第二本生角戏的《拾画》,两折长达三十分钟的独角戏
……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提要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书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