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玉(1864年12月7日—1921年6月14日),原名王彩玉,浙江溪口葛竹村(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
蒋介石之母。
王采玉出身溪口王氏,18岁时曾嫁给在当地做长工的竺某,婚后生有一子,不久其子夭折,丈夫也死于时疫。加上父亲亡故,她回到娘家,做工帮扶母弟。期间,心灰意冷的王采玉选择遁入空门,带发修行。王采玉23岁时,在堂兄王贤东的介绍下,还俗再嫁给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
蒋肇聪,成为其继室。王采玉与蒋肇聪先后生下蒋介石、蒋瑞莲、蒋瑞菊、
蒋瑞青四个子女。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丈夫去世,王采玉在继子蒋锡侯的逼迫下分家,而后依靠分到的几间祖宅和一些田产维生。后来幼女瑞菊和幼子瑞青相继夭折,王采玉将全部心力放在对长子蒋介石的培养上,先后将儿子送到
嵊州市、岩头、
榆林市等地,师从姚宗元、毛凤美等名师。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王采玉为蒋介石迎娶岩头乡绅毛鼎和之女
毛福梅为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蒋家被地方庄书勒令摊赔无主滞纳的田赋。王采玉带着儿子蒋介石据理力争,导致蒋介石被抓到县城关押。经此一事,王采玉勉励蒋介石奋发上进,出人头地,后整装出资,支持其留学日本。
宣统三年(1911年),当时已加入同盟会的蒋介石回国参加
辛亥革命。王采玉托人前往杭州勉励他:“死生一视于义,不必以家事为念。”民国成立后,蒋介石参加北伐受到北洋军阀通缉,王采玉始终在背后支持。此后王采玉一直留在家乡,先后与母亲姚氏、儿媳
毛福梅为伴,过着礼佛修行的平静生活,直到民国十年(1921年)6月14日病逝,终年58岁。
王采玉一生两度孀居,生活多艰,她将大半精力致力于对儿子蒋介石的培养。蒋介石铭感母亲的养育之恩,曾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回忆王采玉为了培养自己成家立业,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劳苦和艰辛。
人物生平
早年不幸
清同治三年,王采玉生于奉化
葛竹村,其祖上为奉化连山乡人氏。王采玉的祖父王庆是
清代的迪功郎,父亲
王有则是清朝的国学生。王采玉的母亲姚氏早年作为王有则的继氏嫁入王家,生有二子一女,王采玉是家中的长女。王家到了王有则这一代家道中落,而王采玉从小就帮助母亲纺纱织布,贴补家用。18岁那年,王采玉被父母许婚给了在当地做长工的驻乡曹家田人竺某。竺某性情急躁,脾气不好,王采玉在婚后与之争执龃龉不断。不过婚后的第二年,两人还是生下了一个儿子。只是儿子出生仅数月就突患急症夭折了。同年,她的丈夫竺某死于一场
瘟疫。王采玉在痛苦中一度想要遁入空门,但不久后又传来父亲病故的消息。当时王采玉的两个弟弟只有十几岁,一个好赌,一个还患有精神疾病,全家在父亲死后入不敷出。王采玉体恤母亲的艰难处境,于是回到娘家做工帮扶母弟。
出入空门
王采玉回到娘家一段时间后,葛竹附近
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逝。王采玉因为母亲信佛,与她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事。而这个机缘也让王采玉再次萌生了出家的想法。母亲念她年轻,心有不忍,只同意王采玉带发修行。王采玉从此在金竹庵一面吃斋礼佛,一面做工帮衬家里。直到后来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牵线搭桥,想把她介绍给自己的东家
蒋肇聪。蒋肇聪是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为人精明有学识,只是接连两度丧偶,所遗一子一女又尚且年幼。王采玉的母亲听说之后,希望女儿能够还俗再嫁。彼时王采玉尚且年轻,心中有所动摇,也同意了这门亲事。
再嫁之殇
光绪十二年(1886年),23岁的王采玉还俗再嫁,成为45岁的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的继室。在嫁给蒋肇聪后的第二年,王采玉生下了儿子
蒋介石。1890年,在蒋介石四岁那年,王采玉生下了长女瑞莲,1892年生次女瑞菊,两年后又生幼子瑞青。而王采玉的两个娘家弟弟,也在其资助下,相继读书成家。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采玉的公公病逝。次年,她的丈夫蒋肇聪也在一场时疫中染病而亡。这年王采玉32岁。蒋肇聪去世时,王采玉的继子,即丈夫原配之子蒋锡侯已经18岁。蒋锡侯为人暴躁狭隘,在父亲死后急于分割蒋家的产业,常为一些店务家事与继母王采玉发生龃龉。王采玉无意与之相争,于是决定按照蒋锡侯的要求分家。蒋锡侯生前曾被过继到早逝无子的大伯蒋肇海的名下。因此,蒋肇聪死后,他得到了玉泰盐铺的全部资产房屋以及蒋肇海名下的全部田产。而王采玉和她的子女只分到三间祖宅,30亩耕田和一片竹山,用以维生。
苦心教子
分家之后,王采玉又遭受了接踵而来的生活打击。她的小女儿瑞菊和幼子瑞青在之后的四年里,相继夭折。仅剩的长子蒋介石成了王采玉唯一的精神支柱。王采玉因此对蒋介石一直疼爱有加,而这也造就了蒋介石从小淘气顽劣的性格。为了培养儿子成材,王采玉很早就让蒋介石跟着任介眉、蒋谨藩等先生学习四书五经。然而,读书却没有改变其顽劣的性格,先生常对此感到无奈。王采玉虽然一次次痛训儿子,蒋介石也一次次听训求饶,但总在事后又故态复萌。为此,王采玉四下打听名师,把儿子送到了离家更远的嵊县、岩头、
榆林市等地,跟随姚宗元、毛凤美等名师学习。蒋介石经过这些老师的教导,不仅在学业上精进,其顽劣性情也收敛不少,开始懂得孝道。
为子成家
蒋介石在榆林读书期间,曾想求娶青梅竹马的堂妹毛阿春。王采玉意识到儿子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于是派人前去毛家提亲。只是毛家却看不上以顽劣闻名的蒋介石,拒绝了这门亲事。王采玉窘迫不堪,辗转又四下物色,为儿子定下了岩头村乡绅毛鼎和的二女儿
毛福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4岁的蒋介石在王采玉的安排下,迎娶了19岁的毛福梅。两年后,岩头秀才
毛思诚在家设馆授徒,王采玉听说之后就把蒋介石送去学习。不久后,社会上教育革新,新式师资力量更强的学堂兴起,王采玉望子成龙,又积攒不菲的学费将儿子送到县城的凤麓学堂接受新学。与此同时,王采玉希望媳妇毛福梅将来能够相夫立业,也把她送到了县城的女校就读。但是不久后,
蒋介石就因为带头闹学潮,差点被学校开除。王采玉又托人介绍把儿子送进了宁波箭金学堂,并让媳妇
毛福梅继续伴读。也是这一时期,蒋介石初步接触到了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海外的活动,初步萌发了革命思想。
助子留洋
1905年,蒋介石携妻由
宁波市返回家乡,转入
奉化区“龙津学堂”。也是这一年,蒋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清政府由于在对外战争中连连战败,丧权赔款,便加大了田赋。朝廷强行规定地方首富要摊赔各地无主滞纳的田赋,蒋家也成了被摊赔的人家之一。当时有狡猾的富户与征收田税的庄书勾结,有意压榨仅有孀妇孤儿的蒋家。王采玉据理力争无果,又把
蒋介石从奉化叫了回来,找到庄书家里评理。谁知庄书直接把蒋介石送到了县里关押,勒令交纳田赋后才释放。后来还是蒋介石的岳父毛鼎和出面打点营救,才将其赎出。经此一事,王采玉勉励蒋介石定要奋发上进,将来出人头地。不久后,蒋介石在反清革命兴起的大环境下剪去辫子,决定出洋学习军事。蒋家许多亲友都认为这是叛逆之举,但王采玉还是整装出资,支持儿子留洋。蒋介石也因此得以东渡
日本进入
东京振武学校,并在后来加入同盟会,参加了革命。
精神教子
清
宣统三年(1911年),
武昌起义爆发,蒋介石被同盟会的
陈其美委派到
杭州市,担任
新建陆军的先锋队指挥官,负责浙江起义活动。
蒋介石抱着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写信与王采玉诀别。王采玉见信后心中忧痛,仍嘱其侄王良岳前往杭州,传话勉励儿子:“死生一视于义,不必以家事为念。”民国成立后,蒋介石在
孙中山、陈其美的指派下,组织北伐,反对
袁世凯,受到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通缉。期间,蒋介石数次回乡藏匿,亲友族人担心受到牵连,都不与之接触,只有王采玉一边抚慰儿子,一边资助他的革命活动。
临终遗嘱
王采玉由于早年身世不幸的经历,在还俗后也一直坚持礼佛修行。其母姚氏在世之时,王采玉常将母亲接来伴居诵经。到了晚年,则与被蒋介石冷落的儿媳毛福梅朝夕相伴,一同礼佛。这种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王采玉病重。当时正值蒋介石在粤军之中失意,回家韬光养晦。在王采玉卧床的数月里,蒋介石一直在侧亲侍汤药。病中的王采玉再三嘱咐蒋介石三件事:其一,由于蒋肇聪生前曾娶过三房妻子,并在故去之后已经与前妻徐氏、续弦孙氏合葬,王采玉不甘屈居末位,希望蒋介石能在自己死后为自己择地另葬;其二,她希望蒋介石能腾出自家的部分房屋,办学以培育乡里子弟;其三,她要蒋介石务必报答曾接济过自家的至亲好友。同年6月14日,王采玉病逝于旧居,终年58岁。王采玉去世之后,蒋介石日后也将母亲的三条遗嘱一一付诸实现。
人物评价
蒋介石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有“吾先妣经三十六年之患难,伫苦停辛,不辞劳者,盖皆为其不孝之子,欲期其有所成立”之言,高度评价了其母在培育其成材的数十年中所经历的艰辛苦楚。
孙中山在祭文中充分肯定了王采玉培育孤儿蒋介石之功:“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慈爱异常母,督责如严师。”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必出贵子
王采玉早年因为生活不幸,原本在葛竹附近的金竹庵出家修行。在这期间,庙里曾有一位看相人路过,称王采玉生有福相,将来必有个贵子,晚年也会无比荣耀,不该早早就做尼姑。当时正值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牵线搭桥,想将她介绍给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蒋肇聪做继室。后来王采玉答应这门亲事,也与当日看相人的“贵子之言”不无关系。也正因如此,王采玉在生下
蒋介石后,也对这个儿子一直寄予厚望,宠爱有加。
苦心求孙
蒋介石与
毛福梅虽然结婚多年,但因性格不合,又聚少离多,一直没有生育。期间,经过王采玉积极制造两人的相处机会,毛福梅终于怀孕。然而后来却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争执中,意外流产。王采玉为此痛哭,大骂蒋介石不肖,蒋介石只好下跪停训。次年,蒋介石从日本留学归国,滞留
上海市。王采玉为了让儿子儿媳和好,亲自把毛福梅送到了上海,甚至以死相胁,让蒋介石发暂不再与妻子争吵。
蒋介石不敢逆母亲,邀请了好友
张静江、戴季陶同来劝解担保,并留下毛福梅在上海同住。而王采玉的苦心终于得到回报,这次上海之行,毛福梅再次怀孕并于1910年生下了儿子
蒋经国。当时王采玉已经47岁,总算抱得长孙。她也因此对蒋经国疼爱有加。
相关遗迹
王采玉故居
王采玉故居位于
溪口镇葛竹村中心,始建于
清代,为王采玉祖父王毓庆所建。该住宅占地813平房米,为坐西朝东的三合院式,大门朝北,仿牌楼式,门额施堆塑三窗,多线脚出檐。正屋两层,共有10间,设上下檐,硬山造。南北厢房也是两层,共有6间,为重檐。明间为厅堂,施格扇门窗。正屋、两厢前均有走廊,两层相同,中间有呈走马楼形的宽阔道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浙江省设立区乡政府,溪口镇葛竹村被划入
奉化区。此居至今还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搪瓷制作的门牌——“奉化县第三区仙笔乡葛竹村第二号”。
王采玉墓
王采玉墓位于溪口镇西郊、
雪窦山支脉白岩山鱼鳞中垄。该墓坐南朝北,三面有石坳围护,黄土封顶,墓面以青石拼接。中间嵌“蒋母之墓”横碑,右上有“民国十年”的题字,左下署名“
孙中山”。上端应栏呈扇形,镌刻“壶范足式”四字。两旁另有蒋介石亲撰、张静江手书的墓联,上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为“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蒋母墓道
蒋母墓道是王采玉所葬陵区的总称。除了王采玉的墓冢,蒋介石还在这里建立了为祭扫时住宿之便的蒋母墓庐“慈庵”。慈庵建于1923年,并于1930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扩建。慈庵内含主屋5间,偏屋3间,主屋中间则设有纪念室,正中竖碑,正面为孙中山先生的祭蒋母文,背面刻有蒋介石自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壁嵌有《哭母文》《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蒋母墓道还包括石牌坊、下轿亭、孝子亭、仰慈亭、方圆池等附属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