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瑞本名邓泽生,
怀宁县人,是
清代著名书法家
邓石如的重孙女。因其母是清代散文家
方苞的后代,又取名方瑞。她自幼在家自学,没有读过大学,但文化素养很高,书法和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1940年3月,她撤退到大后方,去四川
江安县投奔在国立南京戏校读书的妹妹邓宛生和表哥方琯德。她住在妹妹的宿舍里,与
曹禺的住处,正好对门。她早就读过曹禺的剧本,对他很是景仰。尤其是听说曹禺是清华英文系毕业的,就想请曹禺指导指导她学习英文。这样,邓宛生和方琯德就带她拜会了曹禺。
曹禺在与方瑞的交往中,他不只是被方瑞那令人赏心悦目的苗条身材,俊秀面容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他很喜欢她那温柔的性格,娴静的微笑和素朴的衣着。这些似乎都是与
郑秀不一样的。他从方瑞的身上获得了很多的灵感和启发,激励他于1941年创作了话剧《北京人》。他在剧中,塑造的愫方的形象,就凝结着他对方瑞的印象和感情。愫方的温柔而慷慨的性格,服饰淡雅而宽大适体的穿着,温婉动听而幽静的话语和微笑,都是依照方瑞而写的。就连将这个人物取名为“愫方”,也是根据方瑞的身世的。“愫方”是取自方瑞母亲“方愫悌”中的两个字。
曹禺自己也承认他是心想着方瑞来写愫方的,没有方瑞就创造不出愫方的动人形象。
自从结识了方瑞之后,曹禺感到方瑞最合他的心意,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而方瑞对曹禺也很中意。面对已婚的曹禺,她表现得毫不懦弱,勇敢地与曹禺出双入对。戏校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婚外恋情,也都觉得万老师与方女士是很合适的一对。曹禺与方瑞相好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传到
郑秀的耳朵里。郑秀为此大闹,曹禺借机提出与郑秀离婚,但遭到对方的拒绝,使得曹禺非常苦恼。
1942年年初,
曹禺辞去戏校的职务,由
江安县来到重庆。在
复旦大学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方瑞也来到重庆,二人开始了同居生活。由于与郑秀离不了婚,曹禺每周还要到江安,看望郑秀和两个女儿。曹禺从美国讲学归来后,留在
上海市,郑秀搬到南京他父母那里,由于郑秀不同意离婚,曹禺只得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两地,照顾两个家庭。1948年底,经中共地下组织安排曹禺经
香港特别行政区转道解放区,方瑞与之同行。于1949年3月18日到达北京。1950年年初,郑秀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但她与
曹禺早已没有了夫妻感情,经朋友做工作,他们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不久,曹禺与方瑞正式结婚,结束了他们十来年的同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