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冬菜
天津地方土特产品之一
天津冬菜是中原地区发酵性蔬菜腌渍品中一种以半干态发酵方式制成的腌渍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天津市冬菜以其传统、独特的风味,成为天津地方土特产品之一,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位置。
简介
天津冬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久负盛名。是把结球白菜切成碎块加工炮制成的一种佐餐调味品,既可用来冲汤,又可配合炒制各种菜肴,是厨房中的常备品。天津冬菜的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静海区南部地区,该地区也是天津冬菜的发源地。
历史
天津制作冬菜始于清代,盛于民初,源于沧州市,兴于静海。据传在1401—1425年(明永乐年间),静海县城以南30余里的运河西岸纪庄子村,一个姓常的船户偶尔将白菜放入鱼篓中用盐腌渍,腌好后白菜脆嫩爽口,味道鲜美。他受其启发,后来就大量制作出售,销路很畅,被人们称为“纪庄子冬尖”。这便是天津冬菜的雏形。后来有沧州的酱菜师傅迁到静海,对纪庄子冬菜加以改进,并配制出“什锦小菜”,销势更旺。
此后纪庄子左近各村冬菜作坊猛增。1736—1795年(清乾隆),静海区沿运河两岸陈官屯镇、纪庄子一带以常氏家族为主的几家冬菜作坊,借鉴天津酱菜园五香酱菜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冬菜加工工艺,做出的冬菜味道更佳,并更耐存放,逐渐形成独特的酱菜品种。乾隆后期,陈官屯、纪庄子一带的冬菜已成为广受喜爱的风味食品并开始出口,被称为陈官屯冬菜或静海冬菜。
民国初期,纪庄子村常氏后裔常富源创建“庆昌德酱坊”,主营冬菜。1927年(民国十六年),酱坊改名为“山泉涌”,并在天津市西北角关家糖坊胡同设立经营机构,批发兼零售,又在三园村建起仓库贮存原料和成品。所产冬菜名为“人马牌”,正式注册。同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庄,向东南亚一带出口冬尖,广受欢迎。此后,陈官屯镇、纪庄子一带的冬菜名声大噪,天津市及其他地方的一些客商纷纷到此开设作坊,制作、经营冬菜,静海冬菜进入产销黄金时代。
新中国建立后,静海区的冬菜生产发展很快。从1965年起,天津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在该县纷纷建立冬菜加工厂,标名为“天津冬菜”,用“长城牌”为出口商标,出口量大增,并不断改进工艺,锐意经营。
品种
天津冬菜按其配料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加工过程,加入约20%大蒜泥,俗称“荤冬菜”;另一种是不用大蒜泥,加入花椒等辅料而制成的冬尖,俗称“素冬菜”。
用途
因天津冬菜风味独特,食用方便,并且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深受消费者欢迎。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炒菜、做汤时良好的调味品。还可用它制做特殊风味的佳肴,例如,“冬菜扣肉”、“冬菜鸭子”等,天津人喜食的早餐“云吞”更离不开“天津冬菜”作为它的调味品。
制作
天津冬菜选用天津特产的结球白菜为主要原料,加入食盐及大蒜泥,经自然发酵腌渍而成。加工过程,大白菜收获后先要晾晒,去一下水份,然后剥去老叶、切根(净菜过程),将菜切成约1~1.5cm见方小块,置苇席上晾晒,每天翻动2~3次,一般经晾晒、脱水约一周时间即成“菜胚”。
将菜胚入缸,加入约16%食盐(食盐要先经加工炒熟)混匀盐渍,每天翻菜一次,至盐全部溶解(大约3天时间)。
取腌后的菜胚,按18~20%的比例加入大蒜泥,搅拌均匀,装入坛内,边装边用木杵捣实,层层压紧,大坛装满后,撒一层封口盐,密封坛口,放置室内,在常温下进行自然发酵、后熟而成。
特点
天津冬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家用和赠友都相宜,销往国外也颇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出口,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还远销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因为那里的华侨对祖国产的口味好且物美价廉的冬尖感到特别亲切;又因东南亚地区多屿,气候潮湿,冬菜用大蒜泡制,有除湿、去瘴、解毒功能,故大受欢迎。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
品种
用途
制作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