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仲字声玉,号次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府学岁贡,授
古田县训导。张若仲聪明俊秀,读书明理,凡事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言笑不苟,行为谨慎,待人恭敬,自幼养成廉正自持的美德,与胞兄若化读书于“来山房”。
崇祯九年(1636年),与兄若化同榜中式
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
进士,依例选为
知州,但若仲性喜清静,不愿担任繁剧的职务,于是就改授益王府
长史(益王就藩江西
南城县)。
生于
万历四十年(1612年)。祖父张应奎。张若仲居官清廉俭约,用礼教来匡正宗藩。他劝告益王要崇尚宽大,慎戒严切,但都没有被采纳,他用“不采纳,就辞职”的办法劝戒,使益王改变态度,采纳他的建议。不久,以母亲病重,请求归休。归家时,母亲已亡故,他营葬母亲后,就在墓旁筑土室守丧。明亡后,若仲与若化保持民族气节,对
明朝忠贞不渝,不肯投附
清代,焚弃笔砚,隐居丹山半个世纪。他清修独善,荷锄务农,手种果蔬薯,生活自给,还可招待宾客和祭祀,并广种梅竹以自娱,题丹山刻石“一卧沧江”,以表其志。当时,驻漳浦镇帅某,慕张若仲的为人,望能一睹风采,张若仲坚决拒绝。后来,若化劝告他说:“你不去见帅,全家会遭陷害,且老父在堂,怎么办呢?”若仲不得已,穿上农夫的衣服,带一僮仆,徒步去见镇帅,尽宾主之礼后,就径自回山。镇帅虽是武夫,见其高雅,愈加敬重。张若仲晚年更加敦笃,教人和睦相处,乡人争论,他都前去劝解。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有一夜晚,狂风暴雨,若仲所居房屋被吹塌,屋内器物被风卷去,天明,乡人前来探视,若仲安然睡在地上。康熙间,僧人重修福寿院,张若仲为其写《重修福寿院序》。
康熙帝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家,享年83岁。乡人对张若仲兄弟十分尊敬,称为“丹山二先生”。
漳浦县树立张若仲为“忠、孝、廉、节”四圣贤中“廉”的楷模。张若仲的著作有《梅花草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