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东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
赤土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以在眉力溪之东得名,位于赤土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西邻前坂、下宫二村,北临
眉力水库,南邻旧镇镇东村,东隔古致山与湖西乡交界。
漳诏高速公路从古致山(又名湖西岭)隧道通过,县道绥佛线(从省道山旧线火烧埔站经赤土、湖西、赤湖三乡镇至
佛昙镇的公路)从本村经过。
溪东在
清代为溪东保。民国29年属四股乡(民国33年与海乌乡合并为江乡)的东厝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东厝乡所辖。1961年属赤土公社溪东大队,1984年9月改为溪东村,辖溪东、石路、眉力、过田、古致、闪门6社。现共有417户,1679人,其中,溪东社232户,905人;古致50户,195人;闪门58户,249人;石路46,191人;过田17户,
费城76人队;眉力14户,63人。
溪东、过田、石路、闪门(古称闪园)、古致等社都是
张姓聚居地。原来居住在溪东社的一支张姓,是从霞美眉田传来的(眉田张姓源自云霄西林),这支溪东社张姓老住民于
清代陆续迁居旧镇,在溪东社尚存一座祖祠。而住在溪东社的张姓之祖,则是自清代以来陆续从古致、闪门移来的。闪门由古致分传,其祖源自
绥安镇溪南中营。由于溪东老住民张姓祖先迁到旧镇后得到旧镇港之利,经济很快发展,文化随之增进,
雍正八年
张先跻中
进士,为
庶吉士,其家族在旧镇成为望族,更具有发展经济和文教的条件,因而在溪东社的族人纷纷到旧镇投靠。而古致于明末
崇祯年间出了进士
张若仲和
举人张若化两兄弟,任
明朝官,明亡后,义不仕清,并教子孙不得任
清朝官,以致后代族人只谋求在这山区发展,最多只将族裔传到溪东社,填补老溪东
张姓空出来的活动空间。老溪东张姓与古致张姓之祖虽分别来自眉田和中营,而总的都以
陈元光部将张伯纪为开漳始祖,一向和睦相处,老溪东张姓既转向旧镇发展,便乐于让出溪东社给闪门古致张姓居住,甚至田园也廉价转让,因此有溪东两派张姓交接现象。石路、过田二社张姓一部分原是老溪东一派,一部分由古致分传而来,后来都认同于古致祖。
全村有水田1303亩,农地139亩,并有大片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及荔枝、
龙眼、香蕉、
余甘子等果树。特产余甘年产量100万斤。
2000年3月台商天福茶庄在本村征地157亩,建观光茶园,种植闽南八仙、台湾金川、
肉桂、
武夷水仙茶等11种茗茶。同年6月,还建成制冰厂一座。
耒山房遗址,在古致社,明
张若仲、
张若化读书处。?溪东古刹“福寿院”,始建于元
至正年间,明成化十年僧云山重建。云山在到京城领度牒的时候,结识卢太监,卢太监死后,云山背负他的骨骸回
漳浦县,葬在福寿院左边。后来卢太监的嗣子邓原任御马太监,派驻
福建省,其主要任务是“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军马,防御贼寇,禁革奸弊”,邓原为报答云山,捐献大量资金,令云山广造殿阁,并于弘治十年正月将皇帝敕他镇闽的谕旨刻成石碑,立于福寿院。现佛院只剩遗迹,皇帝敕谕碑移存溪东小学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