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村遗址
位于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的遗址
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张家港市金港街道南沙东山村香山东侧的斜坡上,西距香山500米,北距长江2.5公里。东南距市区18公里,北距长江约2公里。遗址坐落于香山东侧的斜坡上,张家港运河从东侧流过。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山村遗址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显贵墓群的发现,以及与小型墓埋葬区域的严格分离,将改变学术界以往对崧泽文化时期尤其是崧泽文化早中期社会文明化进程的认识。2009年入选中原地区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历史
1989年3月,因村镇建设,在基建中发现红烧土块、陶片等大量古文化遗存。经苏州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9、1990年两次抢救性发掘和试掘,发现原始房址七座,出土文物104件。还有稻谷,灰坑,骨等遗迹遗存。
东山村遗址由于所处地势较高,近几年来,小区开发日益高涨,周围民居林立,已经对遗址构成了严重威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参加,分别于2008年7月至11月和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前后两次对东山村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主要揭示出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包括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揭露了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另外,发现10多座马家浜遗址时期的墓葬,并在马家浜文化层中漂洗出较多的碳化稻米、瓜子、果核、兽骨等动植物遗存。
古遗址呈斜坡状,平均高出农田4米。根据最新的勘查和钻探,遗址平面近圆形,直径约5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89至1991年,苏州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次发掘。2008至2009年省考古所和张家港博物馆又两次发掘。发现史前墓葬31座,房址11座,是一处马家浜和崧泽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大型村落遗址。
文物遗存
通过对遗址现状的仔细勘查和钻探,遗址的整体平面近圆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区域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
遗址的东南部
在遗址的东南部,发现马家浜遗址墓葬6座,崧泽文化墓葬23座。发掘显示,该地区为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区。而且在崧泽文化时期,主要是埋葬小型墓葬。墓葬数量较为集中,年代跨度较长。从马家浜文化晚期一直到崧泽文化晚期,不曾间断。为研究马家浜文化晚期向崧泽文化早期如果过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的中部
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崧泽文化早期的大型房址。从而找到了该遗址的居住区,进一步完善了东山村遗址的聚落结构。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房址有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房址平面呈长方形,接近正南北方向,南北长14.7、东西宽5.75米,面积约85平方米。房址系木骨泥墙,红烧土堆积下还清理出一堆日常使用的器物。如此巨大的房址应该不是一般平民所居住,很可能是聚落中的显贵者所拥有。
遗址的西部
在遗址的西部,揭露了一批马家浜遗址晚期和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尤其是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显贵墓群的发现,不仅是崧泽文化中的首次揭露,而且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数量较以往的发现有了很大的突破,使东山村遗址像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高挂在长江下游的上空,让同时期的遗址只能举首仰望。 M89墓葬概况 M89,方向330度,墓口长2.68米、宽1~1.1米、深0.4米。出土陶鼎、陶豆、陶、陶罐、陶盘、石、玉环、玉管、玉饰件等随葬器物共34件,其中陶器28件、石器3件、玉器3件。人骨保存较差,已朽腐。 M90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两座之一。M90,方向340度,墓口长3.05米、宽1.7~1.8米、深0.4米。 M90墓葬概况 M90内随葬品的数量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内最多的一座,共有出土陶鼎、陶豆、陶罐、陶壶、陶盘、陶缸、石锛、石、石锥、玉镯、玉、玉、玉耳珰、玉管、玉饰件等随葬器物共56件,其中陶器26件、石器11件、玉器19件。 M90出土的玉器数量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最多的一座,至少有19件(由于随葬器物未起取,不排除还有玉器叠压在一些器物下)。M90出土的一件石锥(质地为铁矿石)、一件砺石、一堆石英砂等器物,可能是一套制玉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握有生产玉器的大权,其身份和地位非常显赫。该套制玉工具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制玉生产及工艺流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92墓葬概况 M92,墓口长3.3米、宽1.26米、深1.6米。出土有陶鼎、陶豆、陶鬶、陶罐、陶缸、陶、陶背壶、石锛、石钺、玉镯、玉璜、玉串饰等随葬器物共43件,其中陶器25件、石器8件、玉器10件。 M93墓葬概况 M93,方向335度,墓口长2.8米、宽1.6~1.65米、深0.4米。出土陶鼎、陶豆、陶鬶、陶罐、陶盘、陶缸、玉镯、玉璜、玉环、玉饰件等共35件,其中陶器23件、玉器12件。
两次发掘地点均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16个,加后期的扩方,发掘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发掘区域自东向西分别编为Ⅰ区、Ⅱ区、Ⅲ区。经过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主要揭示了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包括有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揭露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以及发现了10多座马家浜遗址时期的墓葬。另外,在马家浜文化层堆积中漂洗出较多的炭化喜米瓜子、果核等植物遗存,以及较多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标本。
发掘显示,东山村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总体上西高东低,堆积分布不均匀,文化层堆积往东渐厚。目前多数探方停留在崧泽文化或马家浜文化墓葬层面,仅Ⅰ区T2006和T1905两个探方发掘至生土,尤其以T2006的文化层堆积比较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有现代表土层、清代文化层、六朝—唐宋文化层、马桥文化层、崧泽文化层、马家浜文化层,生土面距地表约4.15米。文化层堆积主要是马家浜遗址和崧泽文化时期。
遗址价值
1.1990年6月全国东南滨海地区古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张家港市举行,与会考古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认为东山村遗址是太湖流域、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标本的年代最早距今约8000年。
2.古学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为深入研究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新资料。
M97内出土的绳纹尖底器(瓶),在长江下游地区未见源头,明显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风格,为探讨黄河中游与长江下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出土的部分陶器和玉器与皖江平原和宁镇地区的史前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3.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填补了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为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文明找到了源头。
4.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现,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当时社会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这为研究长江下游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保护
1995年,东山村遗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东山村遗址入选中原地区社科院“考古学论坛——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被国家文物局“200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发掘历史
文物遗存
遗址的东南部
遗址的中部
遗址的西部
遗址价值
遗址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