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隶属于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航空与国防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专用装备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2016年12月以
北京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工程研究所为基础,整合
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基础院相关单位和业务组建的。
制造院主要承担航空材料、制造工艺、专用装备等基础、应用和工程转化研究工作,为中国新型飞机、
发动机、
导弹等航空装备研制和航空工厂的技术改造提供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也为国防工业其它领域,如航天、电子、兵器、船舶等提供先进制造技术。
2022年11月16日,
吉林化纤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碳纤维及
复合材料研发应用,推动碳纤维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历史沿革
1956年11月,在北京东
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京工业大学旧址进行筹建。
1957年5月,正式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航空工艺与
生产组织研究院)。
1958年3月,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
1960年9月,更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
1964年12月,更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1965年6月3日,取消总字930部队代号)。
196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8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二五研究所(1968年7月-1974年1月,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京字102部队)。
1973年8月,更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2年5月,更名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第六二五研究所。同年,成为国务院首批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8年7月,更名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1993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
北京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工艺研究所)。
1999年7月,更名为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
2011年,获批博士学科点,并于2012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
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
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
2009年3月,更名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
2016年12月,以
北京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工程研究所为基础,整合
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基础院相关单位和业务,组建中国
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2017年9月29日,制造院智能装备中心成立。
科研条件
研究部门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制造院以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625所)为院本部,下设2家研究所(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和1家上市公司(
中航高科),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集团重点实验室、4个集团技术(研发、创新)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特种焊接创新中心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航空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复杂构件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能束流增量制造技术与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塑性成形技术及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摩擦焊接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航空制造技术与高端专用装备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集团重点实验室:航空焊接与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制造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精密制造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电磁窗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集团技术(研发、创新)中心:中国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技术中心、航空工业航空专用装备研发中心、航空工业
激光武器技术中心、航空工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人员编制
据院本部
北京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工程研究所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研究所共有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等
科技人员800余人。
截至2016年底,制造院全院有党委5个,党支部65个,党员2300人。其中女党员667人,35岁以下党员628人。在岗职工党员1549人,离退休职工党员751人。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制造院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邢丽英、张宝艳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元松、郭德伦、邢丽英、张宝艳
航空工业首席专家:
巩水利、刘晓春、杨辉、李栋芳、殷、金京华、崔郁
创新单元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制造院拥有的技术和设备有:
•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
数字化制造技术
制造院在基于模型的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拥有相当水平和能力,特别在基于模型的加工编程方面,结合航空制造工艺特点开发了自动钻铆加工编程与仿真、
复合材料铺丝和铺带加工编程、机器人焊接加工编程与仿真以及增材制造数据处理等系列化加工编程软件工具,基本覆盖了国际主流商品化软件的功能;在基于模型的工艺/工装/测量规划技术,开展了基于机加、装配和复合材料成形等工艺和工装设计技术的研究以及测量规划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基于三维模型的工艺、工装和测量规划。
机械加工技术
制造院具备复杂飞机结构件、航空发动机整体构件的机械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试制能力,在新材料切削性能研究、复杂结构件加工变形控制、切削加工数据库开发与建立、柔性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高速铣削技术研究应用、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可为复杂结构件的试制与生产提供技术方案和试制条件。
激光制孔及切割技术:制造院具备航空
发动机热端零件气膜孔以及飞机、发动机金类零件激光切割的研究与产品试制能力。
高能束表面造型技术:制造院具备制备尺寸10um~20mm的表面3D形状的电子束毛化技术,可用于金属和复合材料连接、材料表面处理、散热器制作、人造关节表面处理等。
电子束物理
气相沉积技术:制造院具备开发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和涂层热物理性能检测分析能力,针对航空发动机及
燃气轮机产品中的典型构件开发了一系列涂层工艺。
化铣技术:制造院具备各种腐蚀加工技术研究和
钛合金构件化铣小批生产能力。
磨粒流加工技术:制造院集磨粒流设备开发、零件加工、工艺研究于一体,开发的多种磨粒流设备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多个领域。
高效
电解加工技术:制造院长期从事电解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
精密振动电解加工技术:制造院自主研发了先进的精密电解加工设备,建立了精密电解加工试验平台,建立了中国整体叶盘电解加工可行的工艺模式。
电火花加工技术:制造院拥有国际上先进的五轴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设备和五轴精密线切割加工设备,加工精度可达0.01mm,最佳表面
粗糙度Ra0.1μm,可以实现微再铸层控制加工(再铸层厚度小于0.005mm)。
电液束加工技术:制造院拥有电液束小孔加工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开发的、先进的电液束自动化加工工艺及设备,配备先进的监控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加工,应用于多个
发动机型号。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制造院具备通过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成形
钛合金、基合金、铝合金、钢等金属复杂结构件的能力,自主开发设备成形尺寸包括250×250×300mm、360×360×450mm、700×400×700mm等,可提供材料、结构、工艺及设备、后续处理、检测等整体化解决方案。
电子束熔丝成形技术:制造院具备通过电子束熔丝成形技术实现钛合金、
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镍基合金等大型金属复杂结构的近净成形制造的能力,钛合金最高成形效率可达15kg/h,最大成形尺寸为1.5m×0.8m×3m,可成形各种框、梁、接头、起落架、滑轮架等大型结构。
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技术:制造院拥有
瑞典Arcam A2X EBSM设备一台,实验了多个Ti-6Al-4V飞机与
发动机样件的制造,材料性能达到锻件标准,在中国首次采用EBSM技术实现了TiAl金属间化合物低压涡轮叶片的制造,其室温与高温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面工程技术
表面阳极氧化技术:制造院具备
钛合金、铝合金、
铝锂合金等金属阳极氧化技术研究及小批生产能力。
离子注入技术:制造院具备研究制备单层薄膜、纳米复合薄膜、纳米多层薄膜、梯度薄膜的能力,所开发的
氮化物薄膜体系(
锡、ZrN、CrN、TaN、TiAlN等)、
碳化物薄膜体系(TiC、TiCN、CrC等)、DLC薄膜体系(a:C-H,ta-C,金属及非金属掺杂DLC等---耐磨润滑、光电功能)等薄膜获得应用,可实现金属基体材料的表面改性,离子注入能量0-70keV、注入深度≤1μm。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制造院拥有大功率玻璃和YAG激光强化系统,可进行叶片、叶盘、小孔、焊缝等表面强化处理。
喷丸强化技术:制造院拥有数控干式喷丸机、数控湿式喷丸机、超声喷丸机及旋片喷丸机等设备条件,可满足各种金属零件的长寿命、高可靠表面强化需求。
等离子喷涂技术:制造院具备研制热障涂层、封严涂层、耐磨耐蚀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生物涂层、纳米涂层及抗微动损伤涂层技术的能力。
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造院拥有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在长寿命、高性能涂层开发领域占据显著优势,具备制备高性能耐磨涂层、抗腐蚀涂层等的能力,特别是制备苛刻服役条件下所需的耐磨耐蚀复合功能涂层等。
焊接技术
钨极弧焊技术:制造院利用各种焊接变形控制技术和焊缝质量控制技术,实现构件的高质量、无变形焊接,形成了航空材料焊接构件制造的关键技术。
电子束焊接技术:制造院在电子束焊接工艺和专用装备研制方面处于中国领先水平,可以提供电子束焊接的产品制造、工艺攻关、技术指导、专用设备研制等多方面的服务。
激光焊接技术:制造院开发了一系列高效激光焊接工艺,具备开发研制激光焊接设备的能力,可以提供焊接工艺、焊接结构性能评估和焊接设备方面的服务。
惯性摩擦焊技术:制造院先后针对
钛合金、
高温合金、铝合金等同种或异种材料进行了工艺试验、
组织分析和性能评估等工作,并针对相关结构开展了惯性摩擦焊工艺研究,为航空、航天和兵器等单位提供了压气机整体转子工艺、外焊罩和涡轮增压器转子等产品。
线性摩擦焊技术:制造院拥有自主研发的大吨位线性摩擦焊设备,全面开展了钛合金(纯钛、TC4、TC4-DT、TC11、TC17、TA15及Ti60等)、钢(碳钢、
不锈钢、超高强钢等)、高强铝合金、高温合金(DD6单晶、FGH96粉末合金、GH4169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TiAl、Ti2AlNb)材料的焊接工艺研究。
搅拌摩擦焊技术:制造院建立了搅拌摩擦焊专业实验室,开发了3个系列、10余个品种、200余台套搅拌摩擦焊设备;建立了4条搅拌摩擦焊产品生产线,分别用于铝合金大部件、筒形结构件、散热器及典型飞机结构的工业化生产;开发了搅拌摩擦点焊、
双轴肩搅拌摩擦焊、静轴肩搅拌摩擦焊、塑流摩擦焊、机器人搅拌摩擦焊等新技术。
焊与扩散焊技术:制造院具备钎焊与扩散焊结构件试制与小批量生产能力,建立了小格蜂窝芯体和大格蜂窝芯体生产线,可进行蜂窝封严、蜂窝壁板、金属热防护、多孔层板、叶片组件等结构的制造,产品涉及
钛合金、
高温合金、定向凝固合金、ODS合金等多种新材料。
塑性加工技术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制造院研发了飞机机身壁板、口盖、防火墙、舱门、框梁,航空发动机唇口、静/转子叶片,
导弹筒体、舱段、舵翼面以及航天器燃料贮箱等数十种型号产品,拥有十余台配套不同吨位及设备台面的进口/国产超塑成形设备。
喷丸成形技术:制造院具备大中型飞机机翼与机身、导弹及火箭的蒙皮壁板、复杂整体壁板及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的技术能力,掌握某些重点型号飞机超临界机翼无筋/带筋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
时效成形技术:制造院建立了包含蠕变时效结构
方程、成形过程模拟、成形试验、组织性能和外形精度控制的完整技术体系,具备可时效强化型合金的带筋及变厚度大
曲率复杂外形结构整体壁板构件蠕变时效成形技术能力。
旋压成形技术:制造院先后进行了各种型号的整流罩、隔热罩、制导舱壳体、火焰筒、油箱、机头罩、机匣、副油箱等40余类的曲母线件、筒形件、球形件、锥形件、变壁厚零件、带内外筋零件的工艺研究,并进行中小批量生产,同时开发了SY系列强力旋压机、PX系列普通旋压机、PD系列皮带轮专用旋压机、旗杆灯杆专用旋压机共40余台。
热成形技术:制造院能够提供各类
钛合金复杂型面薄壁零件的成形技术服务,可成形零件最大尺寸可达3000mm×1500mm,型面精度可达0.1mm,具备年产10000件以上的稳定批生产能力。具备转包生产资质和能力,通过了AS9100质量体系认证,为
公务机发动机提供转包零件上万件。开发了RX系列热成形、热成形专用装备。
管端成形与连接技术:制造院具备导管内径滚压连接专用设备的研制能力,掌握了铝合金、
不锈钢和钛合金导管滚压连接的关键技术,其中钛合金导管滚压连接件能够满足28MPa液压系统管路的性能要求,已通过某型发动机装机实验考核。
管材弯胀成形技术:制造院具备各类管材成形和连接技术能力,包括绕弯成形、推弯成形、剪切弯曲成形技术、压弯成形、异型截面热态胀形、层状复合管材热磁制备成形、无扩口内径滚压连接、球形接头机械连接、磁脉冲成形与连接技术及其设备开发能力,能够完成
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等轻质高强管材的各类加工。
机械连接技术
制造院具备
紧固件设计技术、制造工艺技术和新型紧固件开发能力,具备长寿命连接孔制作、孔强化和干涉连接等长寿命技术研究能力,能够提供钛合金螺栓、钛高锁螺栓、钛合金抽钉、钛管接头、塑料紧固件等产品。能够提供连接装配全流程服务,包括紧固件使用、制孔方法、制孔刀具、安装工具和安装方法以及操作培训等。
装配技术
制造院具备针对不同产品从研究、研制、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能力,可以提供相关柔性工装、自动钻铆设备、钻铆末端执行器、数字化测量单元、部件移动生产线等系统,也可提供软件开发和相关技术支持与服务。开发了翼面类五坐标自动制孔设备、大部件自动对接系统、数控多点柔性定位工装、蒙皮拉伸柔性多点模具、蒙皮柔性夹持工装、螺旋轨迹制孔末端执行器、柔性并联可重构柔性工装、低电压电磁铆接设备等多种工艺装备,并在多项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中成功应用。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装备及工艺技术:制造院拥有Nanosystem-1000 LODTM数控光学加工机床和Nanosys-300非球面曲面超精密复合加工系统,该系统具有CNC车削、磨削、飞切(铣削)等多种复合加工功能,可对球面、非球面和平面等形状零件进行纳米级超精密加工。能够提供超精密机床产品、总体解决方案以及超精密基础元部件(包括高精度空气静压主轴、液体静压主轴及液体静压导轨等)的设计、制造及配套服务。
精密端齿分度台:制造院拥有电动端齿盘和手动端齿盘等两类精密端齿分度台。
精密加工技术:制造院在新材料加工性能研究、高速切削参数优化、切削加工变形仿真与控制、复杂零件工艺优化及验证、型号产品关键工艺技术攻关等方面实力雄厚。在液压、燃油、环控、飞控、火控、惯导等系统的复杂壳体、薄壁零件、框架零件、精密偶件的精密制造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科研、加工实力;具备直径2mm以上长径比可达60倍的铝合金深小孔、直径5mm以上长径比可达70倍的
钛合金深小孔、同轴度2μm圆柱度1μm框架类零件高精度孔系的加工能力;可进行航空航天微小机械结构、微小光学零件及具有微小特征零件的精密制造检测、装配调试、性能测试,具备直径0.3mm以上微小孔及微槽等典型微特征、航空航天
发动机燃油喷嘴等异形微小结构件的制造能力,具备出油槽等微小异形结构的高精度免校准电加工能力,尺寸精度高达±5μm。可开展特种形状、特殊材料的典型航空型号产品、国防科技领域相关武器装备、专用非标设备的精密制造应用技术研究,能够解决相关零件的精密制造、检测及装配难题,典型三轴测试仿真转台装配精度可达1秒。
精密导电滑环设计与制造技术:制造院拥有从设计、加工、装配、检测到售后服务的雄厚实力,研制生产出通用导电滑环,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多通道、高电压、大电流、高转速、高频率以及集电、气、液、光纤通信于一体的复杂组合体滑环,能够满足从低频到高频,从几毫米直径到几十米直径的不同用途的需求。
制造院采用预浸料-热压罐成型技术制备了多种飞机的机翼、机身结构,采用液体成型技术制备了各种全高度夹层结构、盒段结构制件,将自动化制造技术应用于复合材料机翼、机身和进气道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制造。
•材料研发与应用
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
没药树基复合材料技术:制造院形成了包括
环氧、双马、
聚酰亚胺、酸、热塑等树脂基体,涵盖不同耐温等级,面向不同成型工艺及应用需求的较齐全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材料体系。
高性能复合材料芯材技术:制造院突破了高性能芳纶纸蜂窝自动化制造、变厚度蜂窝加工、过拉伸蜂窝与3D柔性蜂窝制造、吸波蜂窝、打孔蜂窝及异型蜂窝制造等众多工艺制造关键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芳纶纸蜂窝自动化生产线,产能达到5000m3/年、可生产长2500mm、宽1200mm、高914mm大尺寸蜂窝,产品覆盖了3.2mm、4.0mm、4.8mm、6.4mm、9.6mm等多种孔格尺寸,以及29kg/m3-144kg/m3的密度范围,产品孔格规整、密度均匀,颜色一致,产能、生产效率及装备技术水平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制造院具备
碳化硅纤维及其钛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能力,包括CVD法制备SiC纤维,箔纤维箔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钛基复材,以及纤维制备CVD设备、纤维自动缠绕机、磁控溅射MS-PVD设备、电子束气相沉积EB-PVD设备等相关专用设备开发能力。
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
制造院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CVI)和先驱体浸渍裂解(PIP)等工程化制造技术、液态陶瓷先驱体转化(LCMP)和熔渗(MI)等快速致密化制造技术以及凝胶注模成型等多种碳基
复合材料、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功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技术:制造院具备结构透波复合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新材料、新结构设计和制造能力
结构隐身复合材料技术:制造院在以碳纤维、
凯夫拉纤维等混杂增强的层合、蜂窝夹层和耐高温结构隐身复合材料及吸波/承载复合结构的表征分析、设计、模拟计算、制造、检测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综合研制能力,实现了国产芳纶和碳纤维替代进口纤维在结构隐身
复合材料的应用,建立了结构隐身复合材料材料标准、制造工艺规范及无损检测规范,形成了作战飞机用结构隐身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体系。
结构阻燃复合材料技术:制造院具备结构阻燃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表征分析能力,致力于解决复合材料的环保、高效、无毒阻燃等问题。自主开发了阻燃
环氧、阻燃
酚醛等系列预浸料、复合材料体系,具备各类结构阻燃复合材料研制能力。
结构导电复合材料技术:制造院突破了新型纳米导电材料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及其改性预浸料制备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导电树脂,导电薄膜,导电预浸料等相关产品。研制的薄膜
电导率可以达到500S/m,
复合材料板材表面
电阻可以达到0.01ohm/sq,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整体油箱缩比件和航天天线杆
产品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满足防静电、防雷击、电磁屏蔽等使用条件。
焊接材料技术
制造院拥有适用于
钛合金、
不锈钢TIG焊接的活性焊剂的批量供货能力。发展形成了新的A-TIG焊接方法,可明显提高钛合金焊缝深宽比、改善钛合金焊接气孔缺陷、提高不锈钢材料可焊接厚度、提高焊接效率等效果,并改善钛合金焊接接头的高周疲劳性能。
•智能制造
自适应加工技术
制造院自适应加工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复杂零件在机测量、毛坯对齐、型面重构和数控程序生成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适应加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某型
发动机空心风扇叶片的制造中,同时开发了针对空心叶片和焊接式整体叶盘的自适应加工软件。
自动化检测系统
检测技术:制造院在非接触检测领域研制了叶片、喷嘴等的快速检测系统,具备提供技术服务及产品的现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坐标测量机:制造院自行研发出中国国内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引领了三坐标测量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形成五大系列产品,百余种不同型号,用户范围覆盖中外航空航天、船舶、
中核集团、汽车制造、铁路机车、大专院校等科研及制造领域。
环境与目标特性模拟技术:制造院研制的大型重载、高精度测试转台,可实现整机RCS高精度内外场测试验证、RCS测试场目标支撑系统、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可调整方位天线楼与大型射电望远镜回转机构等技术研究。
数字化检测集成系统:制造院成功研制一套数字化检测软硬件系统,涉及检验计划自动生成技术、三维模型轻量化显示技术、数显量具接口
标准化技术等,形成一条集精密加工与精密检测于一体的成熟生产线。承接了航空某厂的数字化检测车间改造项目。
叶片进排气边柔性自适应磨:制造院拥有集加工与检测于一体的柔性智能制造单元ELE,针对叶片进排气边(前、尾缘)的制造与检测,自动实现叶片装夹、检测、磨削等步骤,保证了加工精度与一致性
数字化车间/生产线整体解方案
制造院研制出中国首个准生产型结构件FMS,包括三台大型数控机床、自动引导的无轨运输车、三坐标测量机、刀具库及刀具预调仪、自动化立体仓库和可交换工装系统,通过自研CAD/CAPP/CAM/MES集成系统、三级递阶网络控制、工件、刀具混合的自动化物流(AGV)实现生产线两班无人值守运行,并且在航空、船舶和兵器行业成功进行推广。
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
制造院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突破了
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编程仿真、机器人位置误差补偿、多机器人协同、多功能末端执行器设计等关键技术,开发了双机器人钻铆系统、移动机器人制孔系统、双激光束激光焊接系统、搅拌摩擦焊机器人、智能打磨机器人系统,并成功应用到多种型号的军民机制造中。此外,还研制了蛇形臂机器人、爬行机器人、柔性导轨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系列特种机器人,成功实现了制孔、探测等应用。
•车间/生产线运行管控系统
制造院形成了针对航空救生装备关键零部件、航空发动机盘环件、
鱼雷关键零部件、航空标准件、航空
复合材料构件等生产的车间运行管控系统,针对不同类型零件的生产、装配等,可提供快速定制化开发服务。自主开发了航空典型零件加工生产线运行管控系统MAPCS,面向航空产品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生产特点,可实现多重约束动态环境下的智能排程与自适应动态调度,在实时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可提供生产过程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改进建议,支持多种运行模式,包括有人值守的自动运行模式、无人值守的自动运行模式以及手动运行模式,可以适配多种生产系统,向上与ERP/PDM/MES等信息系统、向下与加工设备/自动物流等系统集成。
•高端装备
航空专用工艺装备包含航空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具有独立运行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检测测量设备和专门设计制造的工装,是集成较多先进技术、承载航空制造工艺的中高端装备和重大
技术装备。
•试验和测试技术
检测技术
物理化学检测技术:制造院具备以下理化检测能力并提供相应服务:可以实现金属材料的主量、痕量元素化学成分测定,金属材料中碳、硫、氧、氮、氢的气体分析,槽液中主要化学成分测定等;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低倍组织、相定性定量分析;形貌、成分、
晶体结构的显微分析;脱碳层/
渗碳层、硬化层深度测定;表面形貌、断口分析;材料物相及结构分析;X射线法测试表面残余应力,配有Cu、Cr、Mo、Co、Mn、V靶;维氏硬度测试,扩散焊、钎焊、线性摩擦焊、搅拌摩擦焊、激光焊、电子束焊等焊接构件检测;金属材料的失效分析等。
力学性能检测技术:制造院具备以下
力学检测能力并提供相应服务:(1)
金属材料检测,包括室温及高温(1200℃以下)条件下拉伸、压缩、弯曲试验;室温及低温条件下冲击试验;室温条件下硬度试验;室温条件下的断裂韧性试验;室温及高温(1200℃以下)条件下的低周及高周疲劳试验、裂纹扩展
速率试验;高温持久、蠕变试验(1200℃以下);室温及一定温度要求下金属材料夹层结构的平面拉伸、压缩、剪切试验等。(2)非金属材料检测,包括室温及一定温度要求下拉伸、压缩、层剪、弯曲试验;室温及一定温度要求下胶膜剪切、剥离试验;室温及一定温度要求下非金属材料夹层结构的平面拉伸、压缩、剪切试验等。实物件检测,包括螺栓性能试验(拉伸、剪切、疲劳、扳拧、持久);螺母性能试验(拉伸、锁紧、持久、疲劳);抽钉性能试验(拉伸、剪切、预紧力、锁紧
力矩)等。
无损检测技术:制造院具备以下无损检测能力并提供相应服务:(1)超声检测,可承担复杂型面构件、多层结构件的超声检测;(2)
射线检测,主要有射线照相技术及实时成像技术,可承担焊接件、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件及金属蜂窝等的检测;(3)渗透检测,
荧光渗透检测方法有水洗型和后
乳化型两种技术,配备荧光渗透检测生产线,通过了Nadcap渗透检测项目认证;(4)磁粉检测,可承担大型零部件的磁粉检测。
几何量检测技术:制造院具备检测各类大型工装、模具以及小尺寸零件、异型零件、叶片、
齿轮齿盘、螺纹等
形位公差检测的能力,
测量精度为1µm。可检测各类三坐标、五坐标数控机床、搅拌摩擦焊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电解机床、柔性导轨、铺带机、高压水切割设备、旋压机等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反方精度等参数,测量精度达0.5ppm。可检测各类喷涂试件、叶片、机床NAS试件、电解试件等零件表面粗糙以及非球面各类参数检测,检测精度为2%,Z轴测量范围为12.5mm。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制造院拥有中国专业从事各种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缺陷评估、
物理化学性能测试表征、力学性能测试表征以及几何特征量检测的复合材料检测技术中心,通过了CNAS和DILAC实验室认可。自主研发的各种先进的复合材料及焊接NDT与缺陷评估技术,智能自动化检测设备、仪器、高性能
换能器等上百余套以上,制定检测标准数十项。
制造院研制和生产惯性测试与运动姿态仿真设备(转台),具有每年研发、生产200多台(套)各类转台的能力。
合作交流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制造院先后与美国、
俄罗斯、
德国、
法国、
瑞士、
意大利、
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
2022年11月16日,
吉林化纤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应用,推动碳纤维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2017年,制造院获国家级、集团级奖项23项,受理318项,授权专利13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3项;设立院基金35项,涉及材料、制造、光电、智能制造等领域,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群。宽弦空心叶片与整体叶盘制造、国产T800级铺丝材料制备、大型整体
钛合金承力结构电子束熔丝成形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学术期刊
《航空制造技术》是一本由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主办的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于1958年创刊,被
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11年版)收录。
《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是由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依托
北京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工程研究所、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中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5人,自1965年开始招生以来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50人。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标识统一使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司徽。
司徽由
地球和变体飞行器组成。飞行器指向右上方,象征着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富国、强军、富民”的志向。
蓝色环形表明航空工业有深厚的航空高科技基础,也象征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围绕航空工业,紧密团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飞行器下方“AVIC”,则代表了航空工业。
通观整体构图,表现了航空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军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弘扬“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理念,为建设新航空、
大航空、强航空而不懈努力。
精神文化
愿景:身世界航空制造技术与专用装备研发强者之林
核心任务:打造与集团公司发展相称的航空制造技术旗舰部队,为集团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文化活动
制造院工会委员会以建设职工“幸福悦心工程”为主线,打造“主题劳动竞赛”、“职工健康工程”、“六型班组建设”、“创意文体活动”等四大品牌,在职工中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及合理化建议、主题劳动竞赛、六型班组建设及文娱体育赛事等活动,培养选树劳动模范,建立完善职工帮扶救助体系,持续开展职工
中国艺术节和休育节活动。
制造院定期选送优秀青年赴国外学习深造;打造“安全生产青年争先”等品牌;倡导岗位建功,深入创建
青年突击队;持续开展十佳青年评选;定期举办青年座谈会;先后开展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悦读青春书香航空”、“学
罗阳做先锋见行动”、“我们的节日”、“
吴大观志愿者服务日”等主题活动,被评为“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和“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年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