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谈(?-1237),字履常,号南塘,
南宋文人、儒学家、宗室,
赵匡胤八世孙,官至
刑部尚书。他是少数在《
宋史》中不并列于宗室列传的宋朝宗室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易》、《书》、《诗》、《
论语》、《
孟子》、《周礼》、《
礼记》、《
荀子》、《
庄子》、《
资治通鉴》、《杜诗注》等。
赵汝谈生年不详。为
赵汝谠之兄。十五岁时凭借祖父的功绩得到了将仕郎的散官官位。
淳熙十一年(1184),赵汝谈
进士登第。由此得到
丞相周必大的赏识。随后,赵汝谈历任
长汀古城、广德军教授、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这时的
赵姓帮助
朱熹修订了十多条有疑义的文字,得到了朱熹的赞赏。此后,汝谈担任过安庆府教授、
浙东地区安抚司干办公事、嘉兴府通判、湖北提举常平、
温州市知府、
江西省提举常平。这期间,赵汝谈因忤逆
韩侂胄而遭驱逐。后来,他参与了
史弥远谋杀
韩哀侯的
政变。
端平(1234),蒙召出任礼部郎中,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院同修撰,与
真德秀共同负责撰写制诰文,时称“二妙”。后汝谈升为宗正少卿、
礼部侍郎、给事中、
刑部尚书。卒于
嘉熙元年。
景定四年,朝廷赐予谥号“文懿”。
赵汝谈一生酷爱读书,自少至老“无一日去书册”。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名物训诂。他认为《易》是为了占卜而创作的;《尧》《舜》二典应该合并为一部,因为禹的功劳只限于治理
黄河和
南洛河地区;《洪范》不是
箕子的作品;《诗》不应以《小序》为准;《
礼记》是由多个学生编写而成的;《周礼》应该是为了迎合女性统治者的喜好而编写的。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独立见解。
赵汝谈的文章具有天然巧妙的特点。他注重伦理关系,即使面对曾经弹劾自己的
御史王益祥,也能忘记仇恨,友好相处。他曾评论
韩非子、
李斯都有
荀子的才华,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财富和利益,因此世人对他们有所轻视。他认为只有像荀卿那样能够坚守自身原则的人,才能受到尊重。赵汝谈的著作除了经学方面的书籍外,还包括《南塘易说》三卷、《南塘书说》二卷、《荀子注》以及《南塘集》九卷等。
赵汝谈的主要作品包括《南塘易说》三卷、《南塘书说》二卷、《荀子注》及《南塘集》九卷、《南塘文集》一册、《南塘四六》一卷。此外,《
全宋诗》中还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共计二十五题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