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
合阳县境内历史悠久的四座镇及其八座塔的合称。现“四镇”还在,但是“八塔”已不全了。
坊镇是合阳首镇,在县城东20公里处。据地方文史专家、原
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副主任
李静慈先生讲,坊镇在宋代有一个很大的冶铁工场,所以叫“坊冶镇”,后来民间叫转音了,念成“坊里镇”,这名称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至今群众中还有这样叫的。坊镇地处
韩城市去
西安市的同(州)朝(邑)大道和合阳至洽川的古道交叉处,昔日商贾云集,栈房鳞次栉比,二七逢集,市场兴旺。坊镇旧有规模宏大的兴隆寺和后土娘娘庙,镇中心有过街戏楼,还有老戏楼和南城戏楼,隔三岔五就有戏班来演出。坊镇面出名,选料认真,做工精细,被誉为正宗。
西镇路井是合阳的西南大门,传说早年有仙人降甘露呈瑞,因而得名。村庄很大,所谓“千家侯,八百高,杂姓不知有多少。”新中国建国后,路井地处108国道旁,发展速度大加快。路井西瓜驰誉外地,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扯面、和
辣子豆腐。
南镇黑池,历史悠久。相传大书法家
王羲之路过此地,碰巧这里正在修建城楼,他应邀题字。书毕,在村东的小涝池里涮笔洗砚,池水随之变黑,后来便把此地称为“黑池”。黑池镇原来的东城门上有“古晋墟”三字,相传就是王羲之题的。黑池又是明代大戏剧家
王异的故里。黑池的羊肉糊饽远近闻名。这里的芯子杆设计巧妙,构思奇特,制作精细,1958年曾进过北京。
北镇甘井北依梁山,东临徐水。相传此地早先干旱缺不,后来
刘彻体恤民情,掘一水井,水清昧甘,因而得名。镇东的仙宫村相传为汉武帝去
万荣县祭
后土娘娘的驻之地;镇西北的武帝山顶建有武帝庙,风景优美,山下沟谷是金水的源头。“甘井牌”苹果个大色艳味甜,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关于八塔,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知具体所指,但合阳过去塔多,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存的四座大塔都程度不同地歪向东北。合阳的塔为什么是歪的?有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据当年合阳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县城号称“九龙朝凤”,不光物产丰富,还要出三石六斗
油菜籽颗那么多的官。后来来了一位县令,略懂风水,一见合阳这么好的地方,气恨的不得了,便施诡计哄骗合阳的父老乡亲,设了四镇,建了八塔。这八座塔不偏不斜地墩在
龙眼和凤翅上。从此
合阳县变成了一个穷地方。又过了不知多少年,坊镇出了个小季子,他决心出外学艺,拉倒八座塔,让合阳人重新过上安居乐业、囤溢仓满的好日子。他学成后回到家乡设坛拉倒八座塔,每座塔有九个灌灌牛朝东北方向拉,他在一旁念念有词,灌灌牛在咒语的催动下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刚刚拉动的时候正巧小季子的母亲从旁经过询问怎么回事,小季子说他要拉倒八塔,他母亲随口说了一句累死你也拉不倒,谁知话音刚落,七十二个灌灌牛全部丧命化为一缕轻烟,小季子也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了,小季子的本事再大,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所以只把塔拉歪了,却没有倒下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季子和他的七十二个灌灌牛,就在离塔不远的地方修建了
土塔(土疙瘩)。实际上据科学家讲,
合阳县的古塔之所以歪倒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和
黄河河道南北向切割
地层的缘故。
百良寿圣塔谷称百良塔,在今百良中学(即寿圣寺旧址)校园内,建于
晚唐,是1957年首批公布的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方形密檐式砖构实心塔,高31.73米,原为十三级,现存十二级。清康熙二年(1663)由
进士王又旦领衔,在底层周围加筑
护墙以加固塔基,正南有门洞可通往座上,洞额题“慈云洞天”。记载此事的石碑现嵌于塔北面一层。1985年,
陕西省文物局拨款维修,拆去护墙,暗加铁九道,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貌。百良塔雄踞百良河南岸畔,南俯徐水,东望
黄河,北瞰芝原,是
合阳县名胜之一。
位于和家庄乡东马村村南乳罗山东峰上的
罗山寺塔也是
唐朝所建。塔东西两侧各有
清代进士仵魁所筑
土塔一座,远望状如笔架,故又名“文峰”。塔南山坡下是孟庄乡岱堡村,因之群众俗称“岱堡塔”。罗山寺已不存,今仅留塔。塔为楼阁式空心方形,原为九级,顶已毁,现存八级,残高约30米。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券门南向。塔内原架木质楼板,沿梯可登塔顶,今已不存。塔体呈纺锤形,无基座,各级券洞有假门。高大庄严,为
合阳县诸塔之冠,亦属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
渭河平原八高士之一的
李灌(向若)先生曾在塔下筑穴而居,称“小桃源”;
清代合阳女诗人雷敬(史夫人)寻夫到此,曾用银簪在罗山寺门前的照壁刻下“寺野钟声远,山荒风雨多”的诗名。
大像寺位于平政乡安阳村东北。大像寺又名“大云禅院”,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独留此塔。塔系宋代所建,为叠涩密檐式方
砖塔,第一屋有券洞,内为神,十三层,高约30米,下有长宽各4.8米的方形基座。第一层塔檐下普柏枋上设有斗拱,仿木结构,悬空出挑,有实用价值,为本县诸塔中所仅见。塔项已偏离中心5度,是名副其实的“
比萨斜塔”。大像寺又是一座奇妙的回音塔,站在塔北的土胡洞中用瓦片敲击,便可听到清脆的
蟾蜍叫声,其余三面均无此现象。
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处
烈士陵园内的千金塔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系县城
槐里县(即后地巷,今名文化街)人康守已捐银千两而建,因而得名。原有题额及碑记,今已散失。与大像寺塔同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为涩密檐式八角形空心
砖塔,十三级,高约35米。第一级有北向券门,檐下有斗拱;第二、六、十级各有一南北券洞;第四、八级各有一东西券洞。塔顶砖缝中生有一柏,高三米左右,四季青翠,亦属合阳奇景之一。
除此四座大砖塔外,在城关镇南伍中、王家庄和甘井镇北伍中、城村各有小砖塔一座,福山建筑群和同家庄南长益村药王庙内亦有小砖塔一座,均属
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此外还有许多夯土筑成的小塔,分布在全县各地,均系村庄为补风水而建,亦
合阳县古时风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