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十三套是中国民间
器乐合奏的一种,属于弦索乐类乐种。该乐种因其包含十三套乐曲而得名。这些乐曲最早在清朝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时期就已经流行,后来被
蒙古族文人荣斋收集整理并于1814年完成了名为《
弦索备考》的作品集。弦索十三套主要使用
琵琶、
三弦琴、
大胡、筝等
弦乐器,其中包括《十六板》《琴音板》《月儿高》《海青》《
阳关三叠》《清音串》《平韵串》《琴音月儿高》《松青夜游》《合欢令》《
将军令》《普庵咒》《舞名马》等十三套乐谱。
在《弦索备考》中记载,除了《合欢令》和《将军令》这两套乐曲仅有筝的分谱外,其他十一套乐曲都使用这四种乐器。此外,还有箫、笛、笙以及一种类似于
板胡的
弓弦乐器提琴,这些乐器虽然不属于弦索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加入演奏。在一些分谱的曲目下方,特别标注了“不宜吹”或“万不宜吹”的字样,表明在某些曲调中不应使用
管乐器。尽管《合欢令》和《将军令》在《
弦索备考》中仅提供了筝的分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作为筝的独奏曲目。
弦索十三套的十三套乐曲分别为:①《合欢令》,不分段;②《将军令》,由引、身、出鼓3段组成;③《十六板》,16段,有短小引子;④《琴音板》,10段;⑤《清音串》,加尾声共5段,并附《竹子》分谱;⑥《平韵串》,3段;⑦《月儿高》,7段,由第2段起有小标题,依次为〔桂枝香〕、〔解三醒)、〔玉胞肚〕、〔金络索〕、〔画眉序〕、〔红绣鞋〕;⑧《琴音月儿高》,7段,分段小标题同《月儿高》;⑨《普庵咒》,18段,分段标题依次为〔垂丝钓〕、〔佛头〕、〔普庵咒〕起段、头回、头回一转、头回二转、头回三转、二回、二回一转、二回二转、二回三转,三回、三回一转、三回二转、三回三转、结段、〔金字经〕、〔五声佛〕;⑩《海青》,19段,第13段标记“撒围”、第14段标记〔三回做鹅鸣〕,19段标记〔大煞尾〕;(11)《
阳关三叠》,6段,有尾声;(12)《松青夜游》,6段,有尾声;(13)《舞名马》,5段,末段标〔定鼎儿〕。
弦索十三套在
清代在北京民间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上层社会和文人圈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如“东城”“
西城区”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合奏形式逐渐衰落,到了现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地演奏所有的十三套乐曲。1955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
弦索备考》的简谱版译谱,1962年又推出了五线谱版的译谱。1986年,
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按照《弦索备考》中的曲谱和乐器配置,成功举办了“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并将所有乐曲进行了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