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草(学名:Tripsacum laxum Nash),又名磨擦草,为
禾本科摩擦禾属的一个种,多年生高大牧草,形似玉米。
须根发达,水平分布,较浅,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厘米的
土层中,根幅4米左右。下部茎节有气根,基部气根伸入土中。秆直立,粗壮,株高3-4米,直径3-5厘米,节间短,一般长5-10厘米,茎截面呈椭圆形。叶片长
披针形,长1.3-1.5米,宽5-9.5厘米;中脉粗3-5毫米,质硬,中下部呈沟状;叶面沿中脉附近有茸毛,尤以基部较多,背面光滑无毛;叶色浓绿,具长叶鞘,长20-30厘米,互生于茎的两侧;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由数枚细弱的
总状花序组成;
小穗单性,雌雄同序;雄小穗长约4毫米。雌小穗位于雄花序的基部,嵌埋于肥厚序轴中。上部通常为
雌花,下部为
雄花或中性花。在中国
海南岛,冬春干旱,生长缓慢,但仍保持青绿过冬。11月下旬到次年2月上旬有少量开花,但未结实。
危地马拉草喜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尤喜雨量分布均匀的地区。适宜在低海拔地区种植,高海拔地区(超过1500m)虽然可以生长,但植株严重矮化,茎叶产量低。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能在酸性土壤上良好生长,尤以在肥沃且保水能力强的土壤上生长最盛,在透水性差,且经常受涝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对氮肥的反应敏感,土壤氮肥不足时,会出现株型变小、黄化及叶片早枯现象。危地马拉草须根发达,呈水平分布,根幅可达4m,垂直分布较浅,大部分根系集中在30cm的
土层中,但仍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高温干旱时,植株生长缓慢,叶子卷缩,若有水分供应,能很快恢复生长。
即选择生长10-12个月的
茎秆作插条,每段2-3节,株行距 60厘米×90厘米或80厘米×100厘米,每穴1-2段,斜插于穴中,芽点位于侧面,顶端1节稍露出地面,植后踏实周围土壤,每公顷需种茎1500-2200
千克。插条法的优点是生长快,产量高。
应选择生势健壮、茎粗4-5厘米的株丛, 于离地40-50厘米处割,然后整株连根挖起,分株作种苗, 株行距与插条法一样,但每穴只放一苗,并垂直放入穴内,深约10厘米,培土并压实。一般每年于3-6月份种植,若雨水充足,早植更好。
施肥:危地马拉草对磷肥的需要量高,在种植危地马拉草两年以上的地上播种
豆科,往往因缺磷而生长不良,对氮肥反应敏感,土壤缺氮时,植株
矮小症,叶片变小,变黄,并出现早枯。危地马拉草消耗养分大,植前应施足基肥,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00-15000
千克,
过磷酸钙150-220千克,将二者混合后穴施。追肥以氮肥为主,每次刈割后施
硫酸铵120-150千克/亩或粪水500千克,种后每年于雨季在行间开沟施腐熟有机肥7500-15000千克,磷肥150-200千克,并结合施肥进行培土,以防露根倒伏。
刈割:若春季种植,当年以刈割2-3次为宜,以后每年刈割3-4次,一般在最上部叶颈(叶片与叶鞘连接之外侧)下15-20厘米处刈割。种植一年后,每年在雨季开始时进行一次低割,刈割高度为离地10-15厘米, 以促进其分蘖。危地马拉草早期生长缓慢,通常在植后1.5-2个月才开始分蘖,3个月后生长加快,4个月后
茎秆逐渐伸长,株高达 1.5-2米,单株分蘖5-10个。分蘖数与土壤肥力及收割频率关系极大,在瘦土上通常具分蘖4-5个,肥地上则可达10-15个或更多。收割过频对其分蘖有抑制作用,种植当年收割次数少的植株分蘖数多,反之亦然,收割3次,单株分蘖平均为19个,收割4次单株平均分蘖数为10.6个,收割 6次的仅为7.5个。
饲料:危地马拉草
宿根性强,利用期长,可收割多年,且冬季不干枯,产量高,每公顷产鲜草一般为45000-75000
千克。幼嫩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叶片所占的比例大,通常为全株的60%以上,利用率较高,适于刈割青饲或调制成青贮料,除可用来喂牛外,也可切碎后混入其他饲料中来饲喂鸭、鹅及猪,但不适于放牧利用,因其叶片中脉较硬,而根系较旺,牛难于将叶片咬断,采食叶会整株连根拔起。
生态:此外,危地马拉草根系发达,生长7个月后,50厘米的
土层中,根系重量达1.2-1.5千克/亩,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改善土壤的
物理化学结构,故常用来作多年作物种植园的覆盖作物,也可定期刈割,作为死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