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歌
手语歌
手语歌是一种通过手语来演绎歌曲的艺术形式,旨在将歌曲的情感和音乐美传递给听觉障碍者以及正常听力的人群。其主要表达手段为手语手势,同时辅以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手语简介
手语(sign language)是指通过手势动作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语言形式,尤其适用于听力障碍人士。这种语言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有声语言的有效辅助工具。
创作原则
1. 在创作手语歌时,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适度保留歌词的核心含义,无需逐一用手语呈现每个单词。
2. 为了增强情感表达,可以在手语基础上添加舞蹈动作,适当地夸大某些手势,使用肢体语言增添感染力。特别是那些不易察觉的动作,如果不会影响歌词的意义表达,可以酌情简化或调整。
3. 对于每一句话的结尾词汇和总结性词汇,应该留出一定的停顿时间,形成造型。
4. 表演手语歌时,可以选择性地融入身体动作,不限于单纯的手部运动。
5. 新词的创编应当结合上下文意义,创造出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手势动作,避免随意翻译或简单组合造成误解。
表演规范
1. 尽可能使用双手进行表演。双手自然放置于胸前,手势动作的范围应在双肩宽度以内,高度不超过头部,最低不低于胸部前方。
2. 手势语动作应保持流畅的同时,强调清晰度和准确性。
3. 动作应尽可能简洁,避免过多的习惯性和多余动作,以防分散观众注意力。
4. 手势动作应与身体姿势相协调,面部表情应生动真实,与所表达的意思相符。
5. 使用手势语时应与口头语言相结合,实现手口同步。对于难以用手势语表达的虚词或其他词语,可以用手指语辅助或补充说明。
6. 应尽量避免按汉语语序逐个单词打出,理想的编排应该是既能忠实于原意,又遵循手语语法规则。
7. 注意单词间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
发展历史
手语歌的发展始于周华健的《朋友》,随后小虎队的《爱》、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等作品陆续问世,吸引了众多年轻听众并促进了人们对手语和聋人群体的认识。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中国对手语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推动了手语歌曲的诞生,扩大了手语歌的影响范围,也为社会提供了了解手语和聋人的窗口。
目录
概述
手语简介
创作原则
表演规范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