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定慧寺街在古城苏州
凤凰街定慧寺巷,定慧寺西依凤凰街,车水马龙,一派现代氛围,东邻苏公弄,曲径幽深,唐宋古韵犹存。定慧寺始建于
东汉刘协兴平元年(194年),初名普济庵,是
中原地区最早的
佛教寺院之一,江南著名的佛教古刹和弘法道场,以研究佛学著称于世,代有名僧。“定慧”二字,取自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佛家修行要诀,涵义深远;
定慧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风格,前天王殿,中大雄宝殿,后藏经楼;寺外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
焦山定慧寺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被尊为“十方丛林”。定慧寺旁稍走几步是起源于宋代的
罗汉院双塔,对望千年的古塔是全国独有,院内还有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宋代
碑刻、石柱等。
位于
凤凰街定慧寺巷3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朝时期,定慧禅院再次被毁坏,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明正统时(1436-1449),
苏州市郡守况钟重修了大殿,并改定慧禅院?quot;定慧禅寺"。清
康熙(1662-1722),里人唐尧仁出资重修了
大雄宝殿、
观音殿及弥勒殿。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里人胡再次重修。然到了
咸丰时期,内忧不止,外患频仍,定慧禅寺再一次毁于战火。
同治三年(1864),本修法师募资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僧灵馨募资重修,
定慧寺才得以遗存至今。但后经战乱,定慧寺又遭劫难,大部份建筑毁于一旦,仅存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且均已残破不堪。1958年定慧寺被
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为厂房至今,唐宋遗风已荡然无存,古寺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咸通间为盛楚所创般若院子院,
五代十国吴越钱氏时仍属罗汉院,
北宋雍熙间称西方院,
大中祥符间赐额定慧禅寺,才与寿宁万岁禅院(双塔寺)分为两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中僧泽藏山、景新、惠泽,
永乐中僧净因,先后重建。
宣德九年(1434年)得知府况钟捐助,
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
大雄宝殿。清康熙初渐形倾,十一年(1672年)僧大休驻锡,里人唐尧仁捐资重建
观音殿,重修大殿、弥勒殿。
爱新觉罗·旻宁间殿宇失修,十六年(1836年)邑人顾等集资修。
咸丰十年(1860年)至
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争被毁。同治三年僧本修师徒相继募修
地藏王、天王各殿。1926年僧灵馨募修。
宋代著名文学家
苏轼与定慧寺主持僧守钦友善,往来
苏州市必寄寓寺中。
绍圣初,苏轼贬惠州,与留居
宜兴市之长子
苏迈音讯阻隔,守钦遣徒卓契顺携带苏迈书信长途跋涉至惠州探视,并赠《拟寒山十颂》诗。苏轼和诗八首答谢,又书
陶渊明《归去来辞》赠卓契顺。明正统四年,
巡抚周忱为苏轼所书《归去来辞》墨本题跋,命主持摹勒上石,陷于寺壁。
知府况钟建啸轩纪念苏轼。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
按察使李彦章倡议,苏州官绅集资于寺北建苏公祠。
咸丰十年毁,
同治七年知府
蒯德模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募修。今废。
定慧寺现存
清代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坐北朝南。大殿为单檐歇山造,面阔三间19米,进深18米,高约12米。四周檐柱均为抹角石柱,檐下布列象鼻昂枫拱十字牌科。梁架扁作,结构完整。殿前
古银杏两株并峙,树龄200余年,夏日浓荫如幄。1991年冬,大殿曾进行修缮。
碑刻尚存四种,即:《定慧寺重建佛殿碑》,张洪文,
仰瞻书,张篆额,明正统二年立石;《苏文忠公宋本真像》,镌
苏轼全身画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翁方钢诗并识,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
李彦章题记,同年摹刻;《苏文忠公祠募修诗碑》,
李超琼诗并识,光绪十九年立;《重修定慧寺碑记》,王隆瀚文,董蔚书,1928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