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寺,又称朝阳观,俗称老洞,座落于
辽宁省辽阳市汤河镇柳河村北白云山之阳,汤河下游右岸,占地面积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上古时曾是道观,元末明初改为尼僧寺庙。朝阳寺始建于
五代十国后期,再修于元明清,寺中洞前,有
清代康熙、
爱新觉罗·颙琰、
宣统年间三次修。至文革,遭到破坏,一九九四年初,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是政府指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朝阳寺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汤河镇柳河村北白云山之阳,始建于五代后期,传正宗临济派。占地面积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塔院260平方米。后再修于元明清,寺中洞前,有清代康熙、嘉庆、宣统年间三次修葺的碑文,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一九九四年初,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五代十国,
北周落第举子,后称山中
丞相的
陈抟,曾在该寺悟道,辟谷数十年,日饮斗酒,号称睡仙,有一睡八百年的传奇。朝阳寺大殿巍峨,法像庄严,晨钟暮鼓,古卷青灯,昭示世人,乐善好施,惩恶扬善。现已成为连接参窝与
汤河风景区之间一颗明珠。
朝阳寺始建于五代后期,传正宗临济派,上古时曾是道观,相传是大石关南关帝庙的下院。朝阳寺
清代第一次于清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乡民谷元印集资辟为
禅林。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1810年),乡民许德海、谷洪贵重修。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禅宗临济宗
比丘尼觉悦、觉恺从观音寺比丘空祥兑得,改为比丘尼庵。
宣统三年(1911年),率徒昌体、昌宝、昌盛等再次整修。有正殿3楹,尼舍3间。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一九九四年初,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现已成为连接参窝与
汤河风景区之间一颗明珠。
居仙洞,幽闲恬静,
五代十国,
北周落第举子后称山中
丞相的
陈抟,曾在此洞中悟道,辟谷数十年,日饮斗酒,绝不食谷,号称睡仙,有一睡八百年的趣谈。相传“周易”、“麻衣相书”、“易经解说”三部著作,就是陈抟老祖在白云山居仙洞中著成。洞中宽阔,洞后塑有陈抟老祖全身像一尊,合衣闭目,神态自若。并有洞壁题诗,壁无残迹,诗稿犹存。
1994年3月22日,更名朝阳寺。复修和扩建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由南至北在同一中轴线上。
青石雕狮,后为山门,大门对开,两边侧门,山门匾额“朝阳寺”。大雄宝殿内奉正位
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樟木精雕,真金装身。侧位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左右护法韦驮,伽蓝主者菩萨。西侧为地藏殿3楹,建筑面积86平方米,正位奉
地藏王菩萨,墙置灵牌。
大殿后为观音洞,也称朝阳洞。洞口西南向,高2.5米,宽1.4米,再人豁然开朗,高3.5米,宽4米。往里小口高1.03米,曲身可入。洞中冬暖夏凉,长年温度12至15度,
石灰岩洞壁如龙虎作盘曲回顾状。人洞10米处较为宽敞,置莲花座,上奉
汉白玉质
热亚海芋菩萨立像。东跨院二层小楼,上下8间,建筑面积192平方米,为比丘厄舍。居仙洞正位,依山朝南,高1.8米,宽1.4米。入洞开阔,高4.5米,宽9米,深16米,洞上有洞,高险不可测;下有暗泉,旁有侧门;内奉胡仙、
三霄娘娘、
陈抟、
吕洞宾像。西跨院二层小楼为居士林,上下8间,建筑面积192平方米。庭中花坛耸立6米高汉白玉观音菩萨像。院墙北另置别院,为比丘尼塔林。
朝阳寺建筑古朴有序,现在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