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阿克肖诺夫,男,1932年出生于
喀山,2009年去世,
俄罗斯小说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苏联人的文学代言人之一。
个人简介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阿克肖诺夫(Василий Аксенов,1932年-2009年)俄罗斯小说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苏联人的文学代言人之一。忆及创作生涯,阿克肖诺夫曾说自己的创作冲动是从与母亲见面后才迸发的。作为一个曾被驱逐的
苏联作家,他不同寻常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而他早年的《同事》、《摩洛哥的橙子》《飞向月球》等多部作品虽然叛逆可还带着
集体主义理想,中年的作品《烧伤》、《笑一笑》,逐渐带有讽刺、夸张模仿的因素,曾因出版不受审查的著作自我流放美国十年,1990年恢复苏联国籍,晚年的《莫斯科传奇》和《伏尔泰的男女》使他的声望愈加崇高。
瓦西里·阿克肖诺夫的母亲叶甫格尼娅·金兹堡,即后来著名的回忆录《环形大道》的作者,上世纪30年代末,阿克肖诺夫的父母遭到清洗并被流放至马卡丹。直到16岁,他才第一次在流放地见到母亲,在那里生活的几年,尽管看上去很不合情理,但马卡丹的生活却令人吃惊地自由:晚上,妈妈的板房中常常有"沙龙"式的聚会。在这群"蹲过劳改营的知识分子"中,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听到了许多过去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他们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经常谈论人类的命运。这些给未来的作家带来了深深的震动。
1956年,阿克肖诺夫毕业于
圣彼得堡医学院。1960年之前一直作医生,先后在最北部地区、
卡累利阿共和国、列宁格勒海商码头、
莫斯科结核病院工作。他的文学声名始于上世纪60年代
苏联文化解冻时期。同年在《青春》杂志发表发表处女作,而为作者带来广泛声誉的则是发表于1960年的中篇小说《同事》,渐成苏联青年新锐作家群的中坚。此后,他创作的《带星星的火车票》(1961)、《飞向月球的途中》(1962)、《摩洛哥的橙子》(1963)等,以其作品对形式的革新及语言上的时尚化和超时代感,让他成为一代人眼中的先锋人物。这些作品都是描写苏联社会的叛逆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情节紧凑的作品,阿克肖诺夫善于通过简洁生动的俚语俗话虽然像上一代仍旧怀有
集体主义理想,但又为西方文化所吸引的人物。
他的《带星星的火车票》(Звёздный билет),描写一心求真向善的叛逆少年吉姆卡。此书两年后即以著名的“黄皮书”身份,开始在中国地下流传。它滋养了一代文学青年,即使在
王朔的小说里,我们都能看到它的流风余韵。 “我从来不知道《带星星的火车票》在中国有这样曲折的故事。”2006年,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对采访他的中国记者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我从你这里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这让我太惊讶了。我甚至都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了。”
作为经历那一特殊时期的作家,阿克肖诺夫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一味盲从,而是更多地带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亲身感受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
带星星的火车票》即塑造了一个敏感的、富有反叛精神的少年吉姆卡的形象。小说用真正的少年语言叙述了主人公及其同伴怎样跳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并最终找到各自的归宿和爱情。小说中那种放荡不羁和玩世不恭的叙述语调,可谓开风气之先。在1970年代中期被官方归入异类之前,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的书已在
苏联卖出了大约500万册。
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如《滞销的桶装货》(1968)和《克里米亚岛》(1981)中,阿克肖诺夫开始注入更多的幻想、讽刺、夸张模仿的因素。他的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风格引来了当局的不快。阿克肖诺夫参与组织编辑非官方文学集刊《
大都会》,刊物力推体裁和题材各异的作品,重在审美探索。阿克肖诺夫回忆说:我们是公开做这件事情的,当时国家安全部门也知道,就在我们准备于1979年1月23日举行首发式之际,中央通过作协找到了我们,试图阻止。尽管刊物最终顶住了有关方面的打压,在美国及时出版,几位作者却遭到了猛烈的批评,并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当年,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自动退出作协,并于次年被迫出走
美国,很快便被取消了
苏联国籍。此后,他开始了长达24年的流亡生涯。
他不久进入了大学教学圈。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所大学教授
俄罗斯文学,直至2004年初自
乔治梅森大学退休。生前被问到在美国的生活状况,阿克肖诺夫表示满意。谈到创作时他却说,尽管在美国的文学圈表现可谓积极,但他并未在文学意义上感受到过自我。1990年,被恢复苏联公民身份之前,他也会时常去离俄罗斯不太遥远的
欧洲进行写作,后来,他干脆从美国移居到位于比斯开湾边的
法国小城。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显然不像前辈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离开祖国的土壤,写作便自然发生了转向。对他来说,俄罗斯是他眷顾的心灵之乡,更是他故事的起点。即使是在漫长的流亡岁月里,他写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于
俄罗斯的故事,回国之后尤甚。他的后期代表作之一的《烧伤》,即是回忆,幻想和记实的罕见合,他试图以此作品来概括俄罗斯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精神上的感应。另一部写于1985年的长篇小说《笑一笑》,用嬉笑怒骂的文笔给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主政晚期的
莫斯科知识分子绘了一幅群像。1994年,他出版了《莫斯科传奇》三部曲,讲述一个
苏联家庭三代人自1917年至1953年的经历。十年后该书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1998年被授予俄罗斯国家文学艺术奖。同年获
俄罗斯布克奖的小说《伏尔泰式的男女》灵感则源于哲学家伏尔泰同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幽会史。依照史实,两位名人交往甚密,留下颇多往来信函,但二人从未谋面。在这部讽喻色彩厚重的历史小说里,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将波谲云诡的俄国史中的一个段落加以放大,并随意幻化出一个如痴如醉的迷情故事。
写于75岁时的《稀有元素》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阿克肖诺夫对
苏联化学家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的致敬。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曾经是党员,但是在1991年,随着社会变革,他们成为资本家,拥有工厂和土地。但好景不长,因为主人公试图利用
稀有元素的性质,创造更多的新物质,引发了其所在工厂中的种种事故,从而铛入狱,而母亲为了救出父亲企图劫狱,为了两个孩子的安全,她不得不把他们送往
欧洲避难。
有评论认为,阿克肖诺夫晚年创作的小说,“在形式创造和大胆实验方面,没有一位当代作家能与之相媲美”。然而,当2005年度
俄罗斯布克奖颁奖时,作为评委会主席的他却拒绝念出新科得主吉尼斯·古茨科的名字,并直言他没法理解古茨科小说的古怪风格,认为他根本不配写小说。
这并不妨碍他为低迷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做出辩解:尽管存在着不少问题,它依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很多
俄罗斯作家为商业目的而写作,甚至有些严肃的作品为了好卖,被出版社改成通俗文学的标题;而且很多人不再注重思想描写。但是这不仅仅是俄罗斯文学的问题,它是全世界文学所面临的问题。”
时光流逝,阿克肖诺夫对
苏联时期的文学创作已无芥蒂。
苏联解体初期,有人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认为它只是政治和
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人们已经用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苏联文学,认为它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那时也曾经有过美好的东西。
2008年1月15日,他驾车出行,途中严重
中风,失去意识,导致交通事故,幸无人伤亡,送院后施行手术,医生从其
颈动脉中成功清除了一处血栓,但
中风后遗症导致他语言紊乱及高位瘫痪。
2009年2月,他由布尔登科医院转至斯基里福索夫斯基紧急医疗研究院,一周前突转病危,医生为他接上了人工呼吸机,并连续奋力救治,但瓦西里·帕夫洛维奇·阿克肖诺夫终告不治,7月6日在莫斯科一家医院内去世,享年76岁。俄总理
弗拉基米尔·普京已发表声明,称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的去世是“俄国文学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主要作品
小说作品
《可惜您没有和我们在一起》,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69
《哲理抒情诗》, 伽利玛出版社,(
法国),1997
《积压下来的桶,汇合点》 (中篇小说集),
纽约,白银时代出版社,1980;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2
《烫伤》,安阿伯,阿尔吉斯出版社,1980;莫斯科,版本出版社,火花出版社,АИО出版社,1990;艾克斯莫出版社,2003,2005
《我们金色的小铁片》,长篇小说,安阿伯,阿尔吉斯出版社,1980
《克里米亚岛》(长篇小说),安阿伯,阿尔吉斯出版社,1981;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 2002;艾克斯莫出版社,2006
《带有青蛙形象的阿里斯托芬作品》,(剧本),安阿伯,艾尔米塔什出版社,1981
《纸糊的风景》(中篇小说集),安阿伯:长篇小说,1982
《岛屿主权》,安阿伯,艾尔米塔什出版社,1983
《开口吧,葡萄干》(长篇小说),安阿伯,阿尔吉斯出版社,1985
《寻找忧郁的小孩》,
莫斯科, "МАИ"出版社,1991;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0;艾克斯莫出版社,2006
《汇合点》,莫斯科,阿尔法-幻想作品出版社,1991
《莫斯科的传奇》(三部曲),莫斯科,文本出版社,1993,1994;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4;伽利玛出版社(
法国),1998
《正面人物的负面形象》,莫斯科,瓦格里乌斯出版社,1996,1998
《新的甜蜜风格》(长篇小说),
莫斯科,伊佐格拉夫出版社,1997,2002,2005,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2002,2005;伽利玛出版社(法国),2000
《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莫斯科,乌-法可多利亚出版社,1999
《积压下来的桶》,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1
《摩洛哥的橙子》,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3,南方行动出版社(
法国),2003
《带星星的火车票》,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0
《凯撒的光辉》(长篇小说),
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0,2001,2005;南方行动出版社(法国),2003
《作品五卷集》,莫斯科,"青春"出版社,1995
《庞贝的覆灭》,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2003;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5
《蛋黄》,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3,2005
《开口吧,葡萄干》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4,2005
《诽谤的十年》,
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4
《往返以色列--时空旅行》(作品集),莫斯科,瓦格里乌斯出版社,2004
《眼珠》(代替回忆录),莫斯科,瓦格里乌斯出版社,2005
《伏尔泰的男女信徒们》,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伊佐格拉夫出版社,2004
《莫斯科,呱,呱》,莫斯科,艾克斯莫出版社,2006
外文翻译
阿克肖诺夫曾将多克特罗的长篇小说《拉格泰姆》译成俄文,也曾试验用英语写作小说《蛋黄》,然后又将它译成俄文。阿克肖诺夫的作品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包括中文(《
带星星的火车票》,人民文学出版社)。短篇小说《眼珠》被收入"瓦格里乌斯"出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北京图书博览会所编辑出版的《当代俄罗斯中短篇小说选》中。已经有近十部阿克肖诺夫的小说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
阿克肖诺夫是
美国、
法国、
丹麦、
瑞典、
俄罗斯笔会的成员,《大陆》杂志、《射手》集刊、《文学消息报》编委,美国《
外国文学》杂志社会编委会的编委。自1998年起参加"捕兽器"网俄罗斯文学竞赛的专家评审团。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在美国好几所大学任俄罗斯文学教授,并获得了"
人文科学概论博士"的荣誉称号。
"因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的贡献"获得奖章(2005年,法国)。还曾获"А.克鲁钦内赫奖"(1990),"大指环奖"(1990),《青春》杂志奖(1990),《十月》杂志奖,《旗》杂志奖,
布克奖(2004)(获奖作品为《伏尔泰的男女信徒们》),2005年度最佳文艺作品奖。其《勇气与高贵》获罗兰·贝科夫基金会奖金(2005年)。
电影剧本
《当桥梁使我们分离》,1962
《我的弟弟》,1962
《旅行》(电影剧本集:《四三年的早餐》,《飞往月球的途中》,《爸爸,来拼字!》),1966
《主人》,1970
《大理石的房子》,1972
《从天而降的中锋》,1975
《梦想狂野的时候》,1978
《莫斯科传奇》(系列),2004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