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鳞尖鳍鲛
刺鲨科刺鲨属动物
叶鳞尖鳍鲛(学名:Centrophorus squamosus),又名叶鳞刺鲨,是刺鲨科刺鲨属的一种鲨鱼。据估计其寿命可达70年。它是Centrophorus属中首次描述的物种,该属现在包含13种物种。
广泛分布于世界东大西洋,西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大部分温带暖水域及热带水域。中国台湾则分布于南部及东北部海域。叶鳞尖鳍鲛分布于大西洋东部,从冰岛向南至好望角大陆坡周围,印度洋西部,阿尔达布拉群岛周围,以及太平洋西部,包括本州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大型深水鲨,栖息在大陆斜坡水深145-3,940 m处。卵胎生,每产5子,雌成鱼长约103 cm,雄成鱼长137-158 cm。叶鳞尖鳍鲛生活在230至2,360米(750至7,740英尺)的海底附近,但通常在1,000米(3,300英尺)以下。它也在更深的水域中游泳。它可能以鱼类和头足纲为食。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肝具大量之鲨烯,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叶鳞尖鳍鲛的肉干燥盐腌后用于人类食用和制作鱼粉。
叶鳞尖鳍鲛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易危(VU)物种。新西兰环境部将叶鳞尖鳍鲛列为“无威胁”物种,并在新西兰威胁分类系统下标注“海外安全”。
形态特征
体细而延长;头平扁而长,头宽比头高娓娓大;尾细长,尾柄无尾前凹洼;吻长,口前吻长大于口宽,约等于从口裂到胸鳍起点之距离,背视三角形,侧视尖而突出;眼大,长椭圆形,前后端各有个三角形缺刻,无瞬膜或瞬褶,距吻端比距第一鳃裂为近;鼻孔小,横平,伸达外侧缘,距吻端比距口裂为近,鼻孔间距比鼻孔约大2.3倍;前鼻瓣三角形,内缘具一短小分叉,入水孔和出水孔均暴露,后鼻瓣后部具一浅半环型薄膜;口裂浅弧形,几乎平横,口腔背面及舌黏膜黑色;舌广弧形,伸达口端,仅前端游离;口侧具一斜长深沟;唇褶扁狭,上唇褶稍长,下唇褶稍短;上下颚齿同型,均为单齿头型,宽扁,近长方形,齿头外斜,二行在使用;上颚齿较狭小,每侧每行20齿,河北正定中学齿小,齿头尖直;下颚齿较大,每侧每行15齿;喷水孔大,近背位,内前缘具一瓣膜,能开闭;鳃裂中大,下部转入腹面,前四个鳃裂约等大,最后一个稍大;盾鳞不重迭,无柄,鳞大小不一,排列稀疏。背鳍二枚,各具一硬棘,硬棘侧面具一沟槽;第一背鳍短,起点约与胸鳍前缘中点相对,距吻端约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棘长约等于鳍高的3/4;上角钝圆,后缘浅凹,后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的3/4,硬棘起点在腹鳍内缘近后端上方;第一背鳍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鳍硬棘基部之距离约等于自吻端到胸鳍基底距离;棘长短于鳍高;上角钝圆,后缘近平直或稍凹,后角尖突;第一背鳍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鳍棘之基部约等于从吻端到胸鳍基底末端之距离;尾鳍中长,上叶大,后缘有一缺刻,尾端呈斜截型;腹鳍低平,起点距尾鳍起点远比距胸鳍起点为近,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后角尖而微突;鳍脚短小末端尖突;胸鳍比第一背鳍大,后缘稍凹,外角钝圆,后角延长尖突。背面铁灰色;尾鳍上叶、第二背鳍前缘近上角处及鳃裂上方灰黑色,腹面灰白色。叶鳞尖鳍鲛没有肛门鳍,有两个带有棘刺的背鳍,第一背鳍相对较低且较长,有着大眼睛和粗糙的叶状齿片。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