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亮,男,
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持之以恒的毅力、务实创新的精神,带领设计中心的全体员工,创新工作方法。他意识前瞻、视野开阔、思路敏捷、业务精湛、管理出色,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成为中国
工业设计领域的先行开拓者之一。他曾获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5年,陈冬亮创建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这是国内首个工业设计行业政府促进机构。他在国内从事12年的工业设计研究推动工作,为国内工业设计领域的先行开拓者之一,在十几年来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
陈冬亮长期从事科技研发、设计管理和设计实践工作,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奖项;积极致力于促进和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社会活动。2001年到2006年连续策划组织六届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北京国际设计展”,吸引了包括
丹麦、
韩国、美国各国以及国内广大设计机构以及相关上下游服务机构参展,为设计机构、设计师提供了展示自身成果,进行行业交流、寻找商机的平台,得到了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副市长陆昊等领导的高度赞扬。2002年,策划、组织了意大利设计展(1954—2000),搭建了国内设计界与国际设计大师的交流平台,成为北京与意大利设计合作的良好开端。2003年,他策划、组织“中英设计论坛”,为国内设计师设计教育界的教授,以及产业界的精英面对面的交流,为推动中欧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提出“设计资源协作”理念,在北京市科委和
西城区政府支持下创办国内首个“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2006年,基地被列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六大重点扶植基地之一,并被评为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2006年,陈冬亮被聘为2006意大利设计中国巡展唯一华人评委;成为国际科技博览会“创意盛典”的评委;被
中国创造学会、
国际管理学会授予中国“创意产业先锋”称号。他编写《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一书。
此外,陈冬亮做为业内专家,多次到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讲学,为学生讲述设计实战经验;并在“世界服务业大户”、“环渤海
工业设计展”、“中英设计论坛”、“中韩设计论坛”等业界盛事发表讲话,推动北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他多次接受包括
中国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美国媒体《Design News China》、
法国媒体《REPERES》、
韩国媒体《DESIGN》的采访,促进北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走向世界。
陈冬亮兼任北京市科委直属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会员等职,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并担任国家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专家总体组成员。被聘为
清华大学工业设计学科发展顾问、意大利设计全球巡展华人评委、韩国GK设计奖国际评委等。
陈冬亮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1999年获得首都
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嘉奖,先后被授予“
光华龙腾奖2006中国设计贡献风云人物
银质奖章”、“创意产业先锋”奖项和2006年新经济十强人物奖。2008年获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得团中央光华基金会光华龙腾奖、“2009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国
恢复高考时,出于对美术的爱好,陈冬亮曾背着自己的画夹去参加艺术院校的考试。可到了考场一看,考生里面藏龙卧虎,各有各的“绝活”,没有受过一天绘画培训的他只好带着“自知之明”回去了。大学时陈冬亮学的是轧钢工艺,毕业后在铜厂干过车间主任,在有色系统当过科技处长,还被派去日本工作了两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他找回了当年的设计梦。1995年,他调到北京市科委,挑起了新组建的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当年,社会对于
工业设计的认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人们大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围着产品的外观做点文章,就是搞艺术”。而陈冬亮觉得,工业设计应该不断为人们创造新的生活方式。1997年,陈冬亮的设计团队跟时任联想设计师的
姚映佳(
联想集团副总裁,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设计者)一起设计开发了联想的第一款家用电脑“天琴”系列。在原来商用PC机的基础上,这款融入了更多适宜家庭的设计元素的电脑,让联想名利双收。联想集团因此成立了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中心,而这款电脑的第100万台被美国
英特尔收藏。
“没有产业经济的‘
工业设计’是学术意义上的,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接受。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和‘量’的问题。”这是陈冬亮一直坚持的观点。从一开始,他就强调工业设计必须依靠科技,必须要与产业结合,从而避免了陷入以往单纯追求设计美感而忽视产业需求的泥沼。他所说的“体”,是指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设计公司;而“量”,则是“工业设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在北京市科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初,陈冬亮着手在
西城区德胜科技园利用旧厂房改造建设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很多“领导”只管宏观战略,在微观上全“放手”,陈冬亮不这样。为了使DRC基地早日建成发挥作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
除夕也在工地。不仅从基地布局到经营方案,从设备采购到人员配置,都做了周到细致的安排,连DRC标志的安装这样的小事,他也认为“关系到工业设计的品牌形象”,亲自拍照、放大样,直到满意为止。后来,这个集科技条件平台和孵化器于一体的基地已被称为“工业设计的
黄埔军校”。2008年,入驻企业“
视觉中国”网站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洛可可设计公司搬回了
德国“红点”、“IF”等国际
工业设计大奖;心觉公司设计的产品为客户赢得了1亿美元的海外市场订单,并中标了北京奥运会的颁奖托盘方案设计。在北京DRC,不少人“见识”过陈冬亮发脾气的样子,但员工们感受最深的是陈冬亮对“人”的关注,私底下都说他是“刀子嘴,豆腐心”:员工的点滴进步他会记在心里,在背后为他们创造机会。摊子铺大了,人才梯队建设最重要,在陈冬亮看来DRC员工们“是中国工业设计的希望”。漫画、偷拍的肖像照、印着头像的茶杯,陈冬亮线条简洁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这些小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