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1915—1965),山东
牟平区(今烟台市牟平区)
宁海街道庙沟村人。中国现代音乐家,
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人物简介
安波(1915.10.20-1965.6.18),生于1915年10月20日,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原名刘清禄,曾用笔名牟声。山东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庙沟村人。1938年入
鲁迅美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曾任鲁艺音乐部研究室研究员、
延安民众剧团教导、热河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冀察热辽区鲁艺院长。建国后担任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共辽宁省委文化部部长等职。1965年6月18日病逝于北京。
人物经历
安波原名刘清禄,山东牟平人。
1934年在上海《中学生杂志》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一周间》。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去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留校工作。
1943年在延安秧歌运动中,和王大化等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把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融入人间艺术形式之中,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对革命新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社长,翼察热了联合大学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创作了《三绣金匾》等大量歌词歌曲。
建国后,历任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文艺网第三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辽宁分会主席、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歌曲作品有表演唱《
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等。著有《秦腔音乐》,编有《东蒙民歌选》。
话剧《
春风吹到诺敏河》,描写了东北诺敏河的一个农村积极办合作社的故事,获
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的作品奖。此外还创作了长诗《雷锋颂》和一些
歌剧。
1964年调到北京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1965年因病去世。
个人生平
1931年,考入
牟平区中学,毕业后考入曲阜师范学校。
1934年转入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
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济南学联秘书长。
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到鲁南费县师范讲习所,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秘密活动,在党内任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特派员。
1937年10月到
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留校任教务科长、政治课研究室主任、音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等职。1938年2月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
1946年,到冀察热辽地区开展革命文艺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热河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冀察热辽军区文艺工作团团长、冀察热辽联合大学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1949年春,率冀察热辽“鲁艺”师生赴
沈阳市,开展
东北地区和
辽宁省地区的革命文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东北文工团团长、鲁迅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和音乐部部长、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驻
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专家、缅甸联邦教育部专家、
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工作部部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理事等职。
职业生涯
安波的创作活动始于30年代末,作有歌曲300余首 (已发表140多首),秧
歌剧、歌剧等多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使命、人民的呼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仅1938年,一人就搜集
民俗音乐20 0余首,获得“小调大王”的称号。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在延安秧歌运动中以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曲调填词创作的《
拥军花鼓》(又名《拥护八路军》)和秧歌剧《兄妹开荒》(
王大化、安波、路由编剧)。前者采用“打花鼓”的形式表演,在边区广为流传,后又唱遍全国。后者是
延安市文艺整风后产生的第一部优秀的新秧歌剧。在这部作品中,安波创造性地运用
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劳动人民的革命热情,对
秧歌运动的开展及新
歌剧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公祭志丹同志》所选用的陕北民间音调,成为《哀乐》主题,一直沿用至今。他还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八路军开荒歌》《七月里在边区》(安波作词的民歌联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会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因为有了共产党》《运动战歼灭战》《人民一定能战胜》《三绣金匾》《就义歌》(与时蒙合作)等。
此外,安波还从事
嘻哈音乐、
戏曲音乐、歌词、长诗和歌剧、话剧的剧本创作等,显示了他创作领域的广阔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
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音乐体裁和形式。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大型
歌剧《纪念碑》和《草原烽火》。参加了评剧《小女婿》、
山东琴书《大刚与小兰》的音乐改革和唱腔设计工作,并获得很大的成绩。1953年,创作了大型话剧《
春风吹到诺敏河》,获得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创作奖,该剧被拍成电影。1963年,写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长诗《雷锋颂》。1964年,他在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中任编导和音乐组长,大胆地将诗歌、朗诵、歌曲、舞蹈、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描绘了辉煌壮丽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画卷。
安波是延安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曾对民间音乐作过长时间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到民间采集音乐,并填以新词,编成《怎么办》、《夜摸营》等歌曲,深受群众欢迎。后来,他又对陕北、
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安徽等地的民歌,
说唱和
戏曲音乐作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先后辑成《秦腔音乐》、《东蒙民歌选》、《越南民歌选》等专著,并写了《关于陕北说书音乐》、《谈蒙古民歌》等论文,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与林荫合作编译的《越南民歌选》(音乐出版社,1963)和所作题为《丰富优美的越南民歌》的序言,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的音乐作品,已辑成《安波歌曲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和《安波音乐作品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此外,安波还写了《星海同志永远在指导与鼓舞着我们》、《劳动人民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形式——民歌》等论文40多篇。
1964 年,安波受命为
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37年来的历史证明,当年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和安波的建设性贡献,对中国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波的名字也必然作为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载入新中国音乐文化的史册。他毕生致力于音乐事业,视物质利益为身外之物。他坚决要求压低自己的工资级别;把好的住房让给别人。他把稿费大部分交了党费,献给托儿所、工会或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1965年6月18日逝世。
个人轶事
小调大王--安波
秧歌剧《兄妹开荒》的曲调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它的作者安波也因此被誉为
延安市的“小调大王”。一九三七年,安波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党把他分配到
鲁迅美术学院音乐系。在学习的日子里,安波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偏远的山村走家串户,和农民交朋友向民间歌手学唱
民俗音乐。陕甘宁边区是一个民间音乐极为丰富的地方,在那儿到处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信天游”和各种民歌小调、安波在这民歌的海洋里倘佯,采集民间音乐的珍珠...几年后,他的采风小册子上已经记满了民歌乐谱,为了学习更多的民间音乐,他来到延安民众剧团向老艺人学习秦腔音乐。开始的时候,由于安波对
戏曲音乐不熟悉,所以学起来很吃力。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置身于五里雾中,完全摸不着究竟。”有一次老师艺人连教了他好几遍,他依然摸不着头绪,那老艺人显然不耐烦了,对他发起火来。安波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便陪着笑脸说:“不打不成材嘛。你打我两下也不要紧,可还要耐心教我哟!”安波虚心学习的态度感动了老艺人,从此,他逢人便夸,安波是他最得意的徒弟。当鲁艺秧歌队在枣园为中央领导演出《兄妹开荒》时,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都前来兴致勃勃地观看。时不时跟着节奏打起拍子来。演出结束时,毛主席拉着演员们的手,高兴地称赞道:“对了头了嘛!”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秋收歌舞(歌舞剧集)与
骆文、海默合著,1950,上杂
纪念碑(
歌剧)严正、
张海默编剧,安波曲,1951,三联
春风吹到诺敏河(话剧)1954,作家
雷锋颂(长诗)1963,春风
越南民歌选 与林荫合作编译,1963,
人民音乐出版社研究资料书目
安波纪念文集1987,春风
作品简介
书名:《安波音乐作品选》
作者:安波作曲
出版时间:1983
页数:238页
开本:21cm
秧歌剧《兄妹开荒》选曲
编曲:安波
歌词:
叫得太阳红又红。
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
(女)扛起锄头上(呀么)山岗,
山(呀么)岗上好(呀么)风光。
我站得高(来)看得远(来么依呀咳),
咱们的家乡到如今成了一个好(呀)地方。
(那哈依呀咳咳哎咳那哈依呀咳)。
(男)边区边区地(呀么)方地方好,
劳动英雄真(呀么)真不少。
行行都能把状元出,
当一个农业英雄真(呀)荣耀。
(女)人家英雄是人家的功,
自己的眼发红,又有(个)什么用,
人人都能把劳动英雄来做(呀咳)。
今年的生产,
(合)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
更多加工(那哈依呀咳哎咳那哈依呀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