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义勇队
1939年李友邦成立的抗日队伍
台湾义勇队,1939年2月22日在浙江金华酒坊巷18号(现84号)成立,是抗战时期由台湾同胞组成,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队伍,其创始人就是著名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
简介
1939年2月22日,以台胞领袖李友邦为队长的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誓师成立。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艰苦岁月里,具有正规军编制的台湾义勇队将士们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转战浙皖闽各省,移驻闽西龙岩、闽南漳州、厦门市,深入前线、后方、敌后与沦陷区,在宣传教育、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生产报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台胞抗日队伍。
筹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浙江省军民也掀起了抗日高潮。上海市杭州市沦陷后,大批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纷纷云集浙江金华、丽水市等地,各种形式的抗日组织和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当时,李友邦也在这里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李友邦指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他酝酿组织抗日团体,准备发动台胞参加祖国抗战。
1938年夏,他在丽水向原浙江陆军监狱的难友骆耕漠(中共党员)提出自己的设想,计划到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将从台湾被迫流亡回祖籍的台胞组织起来参加抗日。骆表示支持,并报告中共党组织,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决定派骆耕漠、张一之(后改名张毕来)协助李友邦在金华市筹建台湾义勇队。(骆耕漠《赤诚的爱国主义者——纪念台湾义勇队创立人李友邦》,《文史通讯》1981年第6期)他们首先恢复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台湾独立革命党”,并拟好《台湾独立革命党告台湾同胞书》。从1938年11月起,他们几次往返浙闽两省,把集中在崇安县的台胞分批带到浙江金华参加台湾义勇队。
在筹建台湾义勇队的过程中,李友邦还得到浙闽两省政府的支持。1938年11月初,李、张两人的福建省之行,首先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黄绍竑的赞同和资助。在福建,李友邦得到了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负责人陈肇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陈仪的赞许。1939年1月,他从福建崇安县顺利地带回第一批台胞30余人,其中有6名儿童。
成立
1939年2月,在浙江省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正式成立了台湾义勇队,另由6名儿童组成了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简称台湾少年团)。李友邦任队长兼少年团团长,张一之任队秘书,还编写了队歌和团歌,由贺绿汀和台湾义勇队队员牛光祖分别为队歌、团歌谱曲。1939年3月初,张一之去福建省把第二批30名台胞接到金华市。两批计60人,编为台湾义勇队第一支队。1940年6月,台湾义勇队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批准,李友邦被委任为少将队长,受军委会政治部领导,归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政治部(设在江西上饶)节制。
壮大
1940年8月,台湾义勇队第三区队(支队改名)成立,队员人数达200人。队部设有总务组、指导训练组、宣传组,另设有驻闽办事处和驻渝通讯处。
李友邦对队员有严格的要求,每个支队(区队)的成立,都必须进行两至三个月的训练。
台湾义勇队广泛地活动于东南各省及重庆市等地,在前方和后方开展各项抗日活动,工作十分艰苦,有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坚决抗战的英勇行为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赞扬,中国国民党要员及社会著名人士称赞其为“台湾先锋,民族战士,唤起国魂”,体现了“祖国精神”(于右任、李济深等人题词,《台湾先锋》第4期)。1940年12月,陈诚出席衢县各界国民月会及扩大纪念周时,赞扬李友邦及台湾义勇队“实际参加祖国抗战,劳绩卓著”。(陈诚《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台湾先锋》第7期)
1942年浙赣会战爆发,台湾义勇队坚持到最后时刻才奉命撤离金华市,经江山,翻仙霞岭,再经福建省浦城县建阳区南平市永安市,于10月中旬到达龙岩市。台湾义勇队移驻龙岩后,队员人数也有较大发展,台湾义勇队扩大编制为台湾义勇总队,李友邦升任中将总队长。据1943年《台湾义勇队队员名册》统计,有队员301人。1945年队员人数已达381人,编为4个区队。
台湾义勇队主要开展了4方面的工作:第一、对敌政治工作。义勇队成员熟悉日语,他们利用语言上的便利,翻译日军文件,审讯并教育俘虏,深入敌伪组织获取情报等。第二、医疗救助工作。1939年9月12日,义务队在浙江金华正式成立“第一台湾医院”,随后又在衢州市、浙江兰溪、建阳区相继成立3间医院。军人、出征人员家属及贫苦民众就医,一律免费。第三,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讲演会、招待会、纪念会、募捐活动和出版书刊等形式,为抗日救国呐喊,以激励台胞和全国军民的斗志。第四,发起台湾复省运动和参加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1942年,中国国民党为适应当时形势,成立了中央直属台湾党部,李友邦被任命为台湾党部设计委员。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后,台湾义勇队为此欢欣鼓舞。正在重庆市的李友邦,与有关方面 详细商讨了关于收复台湾善后处理及建省运动中各项问题。此外,台湾义勇队还进行生产报国工作与巡回宣传工作,促成大陆台胞抗日力量的统一,团结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等等。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台湾义勇队成员返回台湾。
浙江
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国民党浙、闽两省政府的支持下,台湾籍爱国人士李友邦动员散居在闽北崇安县的台湾同胞来浙参加抗日斗争,并于1939年2月在金华市成立台湾义勇队,李友邦任队长。在队内秘密建立了中共支部,直接受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毓领导。
台湾义勇队以抗日救国为己任,他们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创办了《台湾先锋》等刊物,还通过讲演会、纪念会,为抗日救国呐喊,以激励台胞和全国军民的斗志。李友邦还提出了“争取独立,归返祖国”的主张。二是做好医务工作,义勇队的台胞中许多人都是医生,他们在金华、兰溪市衢州市设立医院,为军民服务,有的被派到浙东地区前线参加当地野战医院从事救护工作(附图:台湾义勇队的部分医护人员)。三是做好发展经济的工作,义勇队协助浙江省人民政府恢复和设立樟脑制造厂和药品生产,樟脑厂在丽水市设总厂,在丽水碧湖、松阳县等地设分厂,生产出的樟脑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另外还在金华市等地协助建立药品生产合作社,生产麻拉利亚药水、疟病丸、胃散等战场急需药品,他们生产的药品多数直接送往抗日前线。
1942年5月,浙赣会战暴发后,台湾义勇队辗转进驻龙岩市,在闽西、南平市一带继续坚持抗日的斗争。抗战胜利之后,台湾义勇队返回台湾。
台湾义勇队为祖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事记
1938年
5月15日福建省主席陈仪下令,将居住在福州市、晋江的台湾籍民众集中,移送至闽北崇安县。
11月上旬李友邦、张一之决定动员组织福建崇安的台胞参加抗战。李友邦在欢迎会上用闽南话讲演,受到台胞热烈响应。
1939年
2月19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友邦将第一批优秀台胞22人带往金华编为台湾义勇队,离开隆安时留崇安台胞和当地民众开大会热烈欢送。
2月22日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在浙江省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今84号)成立。
3月台湾义勇队设立医疗所,义务医治伤病兵民,为抗日民众服务。
1940年
4月15日台湾义勇队创办的队刊《台湾先锋》月刊第一期(创刊号)在金华出版。孙科等人为创刊号题词:“还我河山”。
1941年
12月“台湾革命丛书”在金华市出版。第一本为李友邦著《日本在台湾之殖民地政策》。
1942年
5月底金华、龙游先后失陷,台湾义勇队退驻江山峡口,并决定立即翻越浙闽交界的仙霞森林公园,移驻龙岩市
6月17日,台湾义勇队在厦门市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
1943年
1月1日在龙岩创办《台湾青年》报,作为后期台湾义勇队的主要宣传基地。
1944年
2月对敌巡回工作团协同战区政治部“战地工作团”到浙东地区前线开展对敌工作。
1945年
9月3日李友邦派台湾义勇总队副总队长张士德携带国旗一面赴台湾。在台北宾馆升起抗战胜利后的第一面中国国旗。
9月台湾义勇队队员集中厦门,次月先遣部队抵台。
11月28日李友邦在厦门目睹台湾旅厦同乡生活困难,将台湾义勇队官兵节余的大米2000公斤委托厦门市台湾同乡会施赈贫困同乡,此为台湾同乡会第一次办理发放救济米。
12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给两艘客轮“胜利”“胜兴”号,送台湾义勇队队员回台湾。李友邦率全体队员及其家属返台。
年底,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大部分队团员分批回到了光复后的台湾。但仍有部分队员继续留在闽、浙等地。
1946年
2月台湾政府当局命令:“台湾义勇总队和少年团解散。”台湾义勇队从成立至结束,整整七周年时间。
参考资料
台湾义勇队在浙江.zjrb.zjol.com.cn.2019-07-24
台湾义勇队大事记.网易.2016-06-07
目录
概述
简介
筹建
成立
壮大
浙江
大事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