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叔英,男,
汉族,192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儿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南京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他在中西医结合内、
小儿科领域,尤其是消化系统病的临床及研究方面,有着60年的丰富经验。贝叔英教授主审出版了6部专著和高校教材,并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他还开发了治疗
偏头痛的新药“治偏痛冲剂”,并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
1950年7月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留校任教。1955年至1959年作为江苏医学院派出的全国首批西学中高级研究班学员到北京学习中医,结业后被北京中医研究院留任工作,后经
南京医科大学林克校长动员,回到了南京医学院。在1959年创立了南京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和当时的
江苏省工人医院的中医临床学科。1982年主持申报并取得南京医科大学中医内科硕士点,开始了中医研究生教育,并在脾阴虚证的研究、
偏头痛的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曾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江苏省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有关学会的常务理事,《江苏中医杂志》编委等职。
1960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南京市文教、科技、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四十年荣誉证书。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称号。2001年
江苏省人民医院终身教授。
贝老认为,
脾阴虚证的病理特点为“脾运失司,阴液不足”;治疗当以甘淡平补,佐以益气养阴之法。贝老还尝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了脾阴虚的病理改变,发现脾阴虚证患者血浆胃泌素、cAMP、
cGMP降低,唾液
淀粉酶活力差正值的阳性率和尿胃蛋白酶活力降低以及穴位皮面升高。贝老的研究,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提高了临床疗效,并取得多项省级科技成果。
主审出版的专著和高校教材:《胃肠动力中药的基础与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医防治对策》《实用单方》《
中医学》(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考试辅导教材)、《中医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等。
[1] 贝叔英,陈德珍,
魏睦新皮温测定对
脾阴虚证诊断价值初探[J].中医杂志,1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