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
大翼豆(学名: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又称紫色灌木豆,是
豆科大翼豆属下的多年生蔓生
草本植物。
多年生蔓生
草本。根茎深入
土层;茎被短柔毛或茸毛,逐节生根。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卵形,长4-5毫米,被长柔毛,脉显露;小叶卵形至
菱形,长1.5-7厘米,宽1.3-5厘米,有时具裂片,侧生小叶偏斜,外侧具裂片,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银色茸毛;叶柄长0.5-5厘米。花序轴长1-8厘米,总
花梗长10-25厘米;
花萼钟状,长约5毫米,被白色长柔毛,具5齿;
花冠深紫色,旗瓣长1.5-2厘米,具长瓣柄。
荚果线形,长5-9厘米,宽不逾3毫米,顶端具喙尖,具种子12-15颗;种子长圆状椭圆形,长4毫米,具
褐色及黑色
大理石花纹,具凹痕。
紫花大翼豆本属约20种,中国引入栽培2种。 原产于热带美洲,现热带、
亚热带许多地区均有栽培或已在当地归化,在中国广东沿海岛屿也有栽培。
紫花大翼豆喜温,喜光、短日照植物,耐旱性很强,耐中度盐碱土壤,喜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5-30℃,在日照较长的情况下为22-27℃,13-21℃时生长缓慢,受霜后地上部枯黄,但零下9℃情况下存活率仍可达80%,在
热带豆类中是较能耐低温的。其耐早性很强,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渍会延缓其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8,可耐中度的盐碱性土壤,能耐低钙高铝、高锰的含量,在年降雨量为650-1800毫米的地区均适宜。
紫花大翼豆在中国广州3月份播种的话,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开花结荚,90-100天后种荚陆续成熟的地方,多年生的于3-12月份可开花,6-12月份种子成熟。在
江西省,前期生长缓慢,入秋生长旺盛,开花晚,虽可越冬但种子产量低。
紫花大翼豆繁殖方法主要采用种子撒播或穴播。在亚热带地区应在天气变暖后开始种植,与混播草地一般按每公顷2-3
千克与其他禾草进行拌种。紫花大翼豆容易进行自行繁殖,早期长得比较缓慢,5月份生长速度达到最快,一直持续到秋季。
播种前需耕翻、筑、整地,消灭杂草,每公顷施有机肥15吨及磷肥22.5-30吨,缺钾的土壤需增施钾肥,酸性土施用石灰,有利于的释放。通常不需要根瘤接种,3月-7月均可播种,春播在轻霜之后,夏播在雨季之前,建植后由于种子能落地自繁,易保持长久。
条播,行距40-50厘米。也可以撒播或飞机播种。种子千粒重约12克,每公顷播种量,条播3.75-7.5
千克、撒播7.5-15千克。与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时分行播种,通常每公顷3千克,也可以直接撒播于已经建成的
俯仰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后轻粑并镇压,雨季极易出苗,苗期生长慢,进行中耕除草。以后每年要补施适量的磷、钾肥料,并注意排水,以免滋生病害。
当土壤pH值偏低时、需施石灰1.5-3吨/平方公顷,以中和土壤酸度,为其良好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若与禾草混播时,如土壤过于贫瘠,往往导致苗期生长不良,此时应少施氮肥(30-75
千克/平方公顷),可促进苗期旺盛生长。但大量施用氮肥反而对紫花大翼豆生长不利。施用氮肥112.5千克/平方公顷,将减产50%;与
狗尾草或
非洲虎尾草混播的草地,如果施氮肥337.5千克/平方公顷,
豆科草比例明显下降、连续4年就会基本消失。紫花大翼豆与禾草混播草地,对氮、磷、钾的配合使用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紫花大翼豆的正常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关系到草地的质量和利用年限。
紫花大翼豆是
热带地区的高产牧草,抗旱、耐放牧,有良好的
固氮作用,适应土壤的范围广,产种子多;叶含丰富的
蛋白质。牛、羊等家畜的适口性好,为青饲及制干草的优良豆科牧草。可以在夏,秋季轻牧,主要用作冬季放牧。如果用为青贮料,应另加4-8%的
糖蜜。其种子为鹤、鸽、
火鸡等喜食,植株为鹿喜食。用作放牧,常与
俯仰马唐、巴哈雀等禾草混播,也可与山蚂蟥或
柱花草等豆科牧草混播。如需要采种,应在开花盛期及种子成熟前停牧。干物质产量为8250-9000
千克/平方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