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兰,
明朝高州府吴川梅菉人,是
中原地区引种
番薯第一人。相传林怀兰从越南将半节生番薯藏在发髻里带回霞洞种植,带回的番薯种称“番鬼公”番薯,于当地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为纪念林怀兰,“番薯林公庙”于
清代乾隆建于
电白区,于1956年被拆毁,现遗址存为
霞洞镇下洞上古楼村一片5号。
人物简介
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 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
交州(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
人物事迹
《电白县志》记载:“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
副榜崔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
中原地区着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
电白区霞洞乡的“番薯林公庙”,是为纪念林怀兰和守隘关将而建。据
广东省《电白县志》记载:广东
吴川市中医林怀兰,医术高明,经常到交趾国(今
越南)行医,并为守关将领治病。明万历年间,他将薯种带回电白县栽种。按当时交趾国法令,外运薯种要处死刑,关将为感谢林怀兰救命之恩,把
林放过关,而自杀。林怀兰带回薯种在电白县试种,成功后迅速推广。
林怀兰故里
《梅菉志》载:“怀兰积,周遭数里,斜亘中流,相传明季林怀兰作海客,采得
番薯种,船返至此,遇风击沉,日久积成沙埇。近有番薯,怀兰之力也。”
电白番薯林公庙在1956年被拆毁。林怀兰墓原在梅菉麻坡(同德路),1964年因建梅菉盲老院,坟已被挖去,墓碑亦难以寻找。现在梅菉辖内的围兰埇(怀兰积埇)便是当年林怀兰生活过的地方,怀兰埇原有上下两村,村中住的多是林怀兰后人,1951年住户全部迁到上村,下村已被江水冲毁。
引种番薯人物之议
甘薯传入
中原地区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葡萄牙人传到
越南,
东莞市人
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
广东省;
一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
长乐区人
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
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
热带地区,由
美洲原住民人工种植成功,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初见
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
番薯(即番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吕宋(今
菲律宾),葡萄牙水手将甘薯传至
交州(今越南)。自广东传入,为林怀兰和陈益携来,得自交趾;自
福建省传人,为陈振龙携来,得自吕宋。三路先后传入,互不关联,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
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均是番薯藤。
陈振龙: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
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
中原地区。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
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益:《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
安南(今
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
宴会,辄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
中国引种
番薯第一人,吴川人林怀兰、
长乐区人
陈振龙和
虎门镇人陈益均可享此美誉,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他们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番薯的传播:“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陈振龙的功绩。
陈振龙,青桥人。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于书香家庭。他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中
秀才。后弃儒经商,寓居福州达道铺,随众商人乘船往吕宋(今
菲律宾群岛)经商。他在吕宋见当地人民种植朱薯,当时
福建省沿海一带旱涝无常,常闹饥荒,振龙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即旷地种植朱薯,可以救荒,决心把朱薯带回国内引种。
甘薯的传入我国,另有一民间说法:最早是
东莞市县人
陈益。《东莞陈氏族谱》记载,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但是也有人说是先从吕宋传入
泉州市或
漳州市,然后向北推广到
莆田市、福清、
长乐区的,说法不一。当时福建人侨居吕宋的很多,传入当不止一次,也不止一路。传入后发展很快,
明朝末年
福建省成为最著名的
番薯产区,在
福州市每斤不值一文钱,无论贫富都能吃到。
广东省也是迅速发展甘薯栽培的省份,在明朝末年已和福建并称。传入途径也不止一路,其中有自福建漳州(邻近广东)传来的,也有从
交州传来的。据载,当时交趾严禁薯种传出,守关的将官私自放医生林怀兰过关传出薯种,而自己投水自杀。后人建立番薯林公庙来纪念林怀兰和那个放他的关将。江浙的引种开始于明朝末年。徐光启曾作《甘薯疏》大力鼓吹,并多次从福建引种到
松江区、
上海市。到
清代初年,江浙已有大量生产。
其他各省,没有看到明代栽培
番薯的记载。我们查看了清代
乾隆以前的方志,各省最早的记载如下:(1)台湾1717年,(2)
四川省1733年,(3)
云南省1735年,(4)
广西壮族自治区1736年,(5)
江西省1736年,(6)湖北1740年,(7)
河南省1743年,(8)湖南1746年,(9)陕西1749年,(10)贵州1752年,(11)山东1752年,(12)
河北省1758年,(13)安徽1768年。此外,
山西省、
甘肃省两省尚未看到记载。这些记载未必能代表实际的先后次序,因为常有漏载、晚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