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石是一种
考古学名词,其构筑形制最早由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的发掘得到证实。黄肠石主要流行于
东汉前期的土坑竖穴诸侯王墓,它的发展源于
西汉的黄肠木。这些石墙通常使用长约一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石材建造,且石材上可能带有墨书题字或刻字,记录有年号、工匠姓名以及产地等信息。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黄肠石大多是从遥远的地方运输而来,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繁荣程度。
黄肠石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的黄肠木。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东汉时期,黄肠石逐渐取代了黄肠木的地位,成为了诸侯王墓的主要建筑材料。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材质的变化上,还反映在名称的改变上。据《
后汉书》记载:“
司空择土造穿。……油堤帐以覆坑。
方解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这段文字表明,在
东汉时期,皇室成员的墓葬开始采用方石垒砌的地宫形式,这种做法后来也被推广到其他高级别的人物身上。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揭示出汉代帝王陵墓的地下建筑部分经历了从
西汉的黄肠题凑(即用
柏木垒砌的椁室)到东汉的黄肠石(即用石材垒砌的椁室)的重大变革。
《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时期皇帝丧葬礼仪的相关细节,其中提到了“黄肠石”的使用情况。书中提到,“
司空择土造穿”,说明当时的丧葬活动由政府官员负责监督。“油堤帐以覆坑”则描述了覆盖墓坑的帐篷。此外,《
后汉书》还指出,
方解石被用来构建黄肠题凑式的便房,这是按照传统礼制的要求进行的。由此可见,
东汉时期皇帝的墓葬已经形成了以方石堆砌地宫的固定模式。这种葬式不仅适用于皇帝本人,还包括诸侯国王、后妃公主、贵族大臣等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