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食蚁兽(学名:Myrmecobius fasciatus),又被称为noombat或walpurti,是一种生存于
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小型
有袋类。它们的体型小而吻长,牙齿多达52枚,是陆生哺乳动物中齿数最多的。袋食蚁兽以
白蚁为主要食物,其长而能伸的舌头(长约10厘米)用于捕捉白蚁。袋
食蚁兽的体上有宽的带纹,四肢和爪极有力,某些形态和习性与食蚁兽相似。袋食蚁兽曾经遍布整个澳洲南方,但现在仅在少数地区存活,属于濒危物种。为了保护袋食蚁兽,澳大利亚开展了保护计划,并在
南澳大利亚州和
新南威尔士州引入了袋食蚁兽。袋食蚁兽是西澳洲的动物象征。
体上有宽的带纹,四肢和爪极有力,某些形态和习性与食蚁兽相似。袋食蚁兽是一种小型
有袋类,它们几乎只以
白蚁为食。正因为如此,它们也被称为有袋的食蚁动物。成年的
食蚁兽从鼻部到尾部的长度可达大约40cm。袋食蚁兽栖息在
西澳大利亚州的森林,西澳州也是唯一一个能找到野生袋食蚁兽踪迹的地区。为了提高袋食蚁兽的数量,它们也被饲养在珀斯动物园。然而,人们在南澳洲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袋食蚁兽群。这个地区有着大量的白蚁,每只袋食蚁兽每天可以吃掉多达20000只白蚁。
袋食蚁兽长着很长的嘴,那可以帮助它们找出土里的白蚁。同时它们也有着很长的舌头用来帮助它们
捕食白蚁。
袋食蚁兽也是
有袋类。有袋动物是哺乳动物,它们产下的幼崽,发育很不成熟。最初几个星期,它们把幼崽放进育儿袋,带在身边。袋食蚁兽鼻子很长,下面藏着一长排牙齿,舌头更长。袋食蚁兽的爪子极为有力,可用来撕破白蚁洞穴或腐木,然后它将舌头伸进洞内,舔走白蚁,用尖牙嚼碎。
袋食蚁兽独栖,在白天活动,几乎完全以白蚁作为食物,一只成年的袋食蚁兽每天需要 20,000 只白蚁,白天大部分的时间均在寻找白蚁。袋食蚁兽利用前爪挖出
白蚁并用长舌捕捉它们。袋食蚁兽的天敌为
地毯蟒、、鹰以及人类引入的
赤狐。袋食蚁兽为独居动物,具有领域性。一只成年个体的领域大小约为 1.5 平方公里(370 英亩)并且会阻止其他同性侵入领地。
雄性与
雌性个体的领域会重叠,且雄性会在繁殖期时离开领地去寻找合适的配偶。受到猎狗与其他捕食者的威胁,袋食蚁兽会躲进空心的木头,用尾巴堵住出口。
袋食蚁兽在二月与三月时繁殖,其中只会进行一次生产,但若第一次生产失败则能再进行第二次生产。怀孕期维持15天,共会产下 4 只幼崽。和其他
有袋类不同的是,雌性袋食蚁兽不具有育幼袋,其四个乳头由卷曲的毛发与哺乳期时膨大的腹部与大腿所保护着。
袋食蚁兽是一种白天活动的有袋动物,以
白蚁为食,在
澳大利亚一度非常常见。一些
动物学认为袋食蚁兽可能与已灭绝的
袋狼或者塔斯马尼亚虎存在血缘关系,这两种动物的低背部和尾部均长有与众不同的斑纹,非常容易辨认。
猫、
狐属和狗的引入导致袋食蚁兽数量锐减,截至上世纪70年代,数量已不足1000只。在此之后,政府采取措施减少狐狸数量,帮助袋食蚁兽的数量回升到3000只左右,但仍被列为濒危物种。动物学家认为袋食蚁兽之所以只生活在两个面积很小的孤立区域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区域存在大量
树洞,便于它们躲藏。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袋食蚁兽进化出充满粘性的长舌头,帮助它们
捕食蚂蚁,但它们的爪子在面对坚固的白蚁堆时却也无能为力。为此,它们采取了一种有效的进攻方式,从
白蚁堆周围更为松软的土壤下手,通过不断的挖掘攻克地道,进而享用里面的白蚁。
2023年9月,研究人员在南
澳大利亚州的
艾尔半岛放归区域一只被放归的
雌性袋食蚁兽的洞穴附近发现了4只新增幼兽,生态地平线”公司生态学家凯瑟琳·莫斯比表示,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寻找合适时机把这些袋食蚁兽转移到围栏保护区外,让它们进入更广阔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