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
枣阳市蔡阳镇刘坡村人,毕业于
武汉大学化学系,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1953年,刘道玉进入武汉大学
化学系。1956年3月8日加入共产党。1977年,刘道玉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1981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当校长一年后,刘道玉被评为化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化学教授。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1994年与人合伙创办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2011年,出版《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一书。2018年,获2018年度中国好教育颁奖盛典烛光奖。2023年11月28日,刘道玉发布新书《
珞珈子规啼》《
教育改革论说集》。
刘道玉曾出版著作了23本,发表文章500多篇。1985年5月,刘道玉获得
法国总统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11月获得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得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功勋章。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3年,刘道玉出生于湖北枣阳的一个村庄。8岁时进入进了村里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3年后,转到当地的中心小学读书,以便接受正规的教育。此后刘道玉先后就读于
湖北省襄阳市第二中学、襄阳联中、枣阳中学、襄阳高中。
1953年,刘道玉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1955年成为武汉大学脱产专门从事肃反的学生干部,1956年评为
湖北省高等学校肃反积极分子,1957年班上反右领导小组组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
工作经历
1956年3月8日刘道玉加入共产党,1957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
武汉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先后晋升为讲师(1964)、副教授(1982)和教授(1985)。1962年1月,赴
苏联科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研究生,曾担任留苏研究生学生会主席。1962年,武汉大学派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有机专业。1963年,中苏两党发生了关于
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论战,刘道玉因为参加论战、反驳苏方的观点,被苏联外交部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被驱逐出境。回国后,时任外长陈毅亲自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给予了很好的工作机会供他选择,但他执意要回
武汉大学任教。1963年9月至1966年4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讲师。1966年4月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副教务长。
文革期间,刘道玉的工作遭到打击。1973年3月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同年7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革结束后,1977年刘道玉被“借用”到教育部,担任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直接筹划和参与了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会议,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末,刘道玉患
肺炎后
病休。同年,当选第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全国第十届和第十二届党代表大会代表。是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第十和第十一届省委委员,武汉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1981年7月任
武汉大学校长。在任校长期间,倡导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尊重学生的志趣与选择权,提倡自学,围绕着教育体制和教学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学分制、主辅修制、 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学术假制、货学金制等,从而拉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1982年8月及1985年5月先后被评为副教授及教授。此外,1983年5月至1993年9月,刘道玉还任武汉市人民政府第一、第二届咨询委员会主任;1985年5月获得
法国总统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11月获得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88年5月,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主任;同年10月,被聘为
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8年初,刘道玉被免去武大校长职务。1993年获得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功勋章。1994年,在武汉大学校友们的支持下,刘道玉校长发起并创立了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1994年与人合伙创办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想从基础教育抓起,把创造教育的理念运用于实践。2000年底,投资人携款潜逃,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倒闭。 2005年,基金会根据国务院新颁发的《
基金会管理条例》进行重新登记时,经批准正式更名为
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2011年,出版《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一书。2018年,获2018年度中国好教育颁奖盛典烛光奖。2021年出版作品《
刘道玉口述史》。2023年11月,刘道玉新书《珞珈子规啼》《
教育改革论说集》在武汉发布,图书分享会于11月27日在武汉泰康之家·楚园举行。
人物成就
教育创新
刘道玉卸职后,除继续从事
化学研究外,主要研究教育。1994年3月8日,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后改称
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成立,任理事长。并出任私立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
研究成果
刘道玉除任职校长外,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化学和教育理论两方面。在化学方面,主要研究
金属有机化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863”高技术和攀登计划项目等多项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部分获优秀论文奖。
在教育方面,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爱的学校》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1983年撰写的《要重视大学生智力培养》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
一等奖;《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优秀社科图书
三等奖;《教育经济学研究》获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爱的学校》获武汉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7)。2004年11月《
学习月刊》第11期发表《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
人物著作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相关论文
仅收录部分内容,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人物轶事
刘道玉从来不摆校长的架子,喜欢倾听学生的意见,应邀参加学生的活动。他对校长办公室有三条要求:凡是学生写给他的信不能扣押;凡有学生要见他不得挡驾,但可以约时间;凡学生举行的活动应当通知他。从寓所到办公室,走路也就10分钟时间,但他常常一走就是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因为经常有学生拉着他交流、提意见。每条意见他都认真倾听,一时解答不了的还要责成相关部门予以回应。他还多次参加学生代表与校方管理人员围绕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会,每次他都先让双方充分发表意见,几个回合下来,轮到校长发言,他总是十分平和地把双方的意见做一个归纳,最后总是站在学生这边。
武大创办新闻系后,首批毕业学员要去新闻媒体实习,因为新闻系知名度不高,很多中央新闻媒体都不接收。刘道玉听说后,带着新闻系主任前往北京,亲自到一家家媒体跑,请他们接纳学生实习。打通了中央新闻媒体实习通道后,学生再去省级媒体,就容易得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刘道玉都是亲力亲为。师生们一边钦佩他的付出,一边又发自内心心疼校长,认为校长实在太忙了、太可怜了,都没有自己一丁点时间,甚至累垮了身体,看起来总是那么瘦弱。
在治理学校时,刘道玉还作出了很多具体的规定,背后都贯穿着他自由、平等的教学理念。比如,他规定学生宿舍到晚上不熄灯。在此之前,学校一到晚上10点,就统一拉闸关灯,要求学生上床睡觉,辅导员还要逐个宿舍进行检查。他认为,需要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复习功课,什么时间上床睡觉。那时供电还不稳定,每当学校大停电时,学生们都能看到他带着相关人员前来察看,要求尽快解决供电问题,一般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供电。
人物评价
刘道玉曾建议
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担任
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大力贯彻自由教育理念,大刀阔斧改革高等教育,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
蔡元培”。他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力推进创造教育,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教师报评)
有人说,刘道玉是个悲剧性人物,钟情改革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说,刘道玉是过时的人物,不甘寂寞不过是为了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而对于年事已高、几乎丧失听力的刘道玉来说,闲言碎语已经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眼前即将动笔的凝结自己教育改革教训与心得的《理想大学》!刘道玉心里很清楚,时间对于他已经不多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在有生之年很难看到,所以,他想到写出自己和身边教育资深人士的理想大学。正如司马迁形容《史记》,可藏诸名山五百年,等待后人的发现。《理想大学》是他给自己暮年生活的一份礼物,是留给当代人的遥远曙光,更是留给未来,曾经的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不屈追寻的历史背影。(中国青年报评)
对刘校长崇敬景仰已久,一个年近80岁的人,依然能像年轻人一样,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改革的冲动,充满着壮志未已的情怀,这使我想起了精卫填海的故事,自己永不停步勉力而行地去创造,的确是有些悲壮而美丽。尽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比如像刘道玉校长、
朱清时校长,一些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老师,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朱永新评)
刘道玉不是圣人。当然,他也不是伟人或完人。他就是一个战士、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战士,有理想、有担当,也有失策、有失误。于是,他烟尘满面,伤痕累累,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来。战士是会赢得敬重的,哪怕是“受伤的战士”;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则要看他代表什么、面向何方。事实上,刘校长成为
武汉大学抹不掉的记忆,中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并不因为他“一贯正确”,更不因为他“完美无瑕”,而仅仅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他,甚至只是这种精神的符号和象征。这种精神,就叫“改革”。(
易中天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