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727年-820年),字翁,别号华阳山人,苏州人。 至德二年(757年)登进士第,历任浙西节度判官、著作郎、
饶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归隐
茅山。
顾况为中唐著名诗人,以文入仕,推崇风雅,针砭时弊,注重诗教。同时他对现实、官场、权贵深切关注,在诗歌创作中超脱于传统诗教观,寓个性风貌于其中。因此,顾况的诗歌虽极富
现实主义色彩,却能经由情思之炽热引申出现实之功用,令人感同身受。虽刻有针砭时弊的冷绝,而又再掀盛唐昂扬余韵。这一创作特色与他的宦游经历有关。顾况于
浙东地区一带曾有长期游历与为官的经历,深谙民风民俗,善于捕捉民生百态,所以他的诗作“情思” 之牵油然而生,“风雅” 之精神益添江南韵味,纯朴真切。具体展现为:纪游、酬唱之作中由游历闲趣显露风土人情,纪实、纪史之作中由所见所思悲悯慨世。在浙东,顾况无论为官抑或游历,关注民生,胸襟阔大,忧国忧民,同时又非常重视挖掘民间特色。
生平介绍
顾况于
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
建中二年(781年)至
贞元二年(786年),
韩滉为润州
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
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为
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
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
李肇《
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
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
苏州市时,与
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
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曾在
扬州市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
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
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
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
董逌﹑
黄伯思和清人
顾炎武考证,《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而根据最新
蒋寅、
赵昌平诸人的研究,顾况直到
元和末年尚在人世。
原文
顾况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著作顾况①。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②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③,居即易④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注释
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
②.方:正。
③.个语:这样的诗句。
④.易:容易。
译文
尚书白居易当初去参加科举考试,刚到京城,便拿着自己所写的诗歌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然后打开诗稿,看到第一首诗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由得赞叹着说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住下来就容易了。”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启发
(1)作为前辈,应该多发现人才,推荐人才。
(2)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不会被埋没,就会得到成功。
红叶传情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
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
洛阳市的年轻诗人顾况
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
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
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
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
洛阳市古城流传。
临海新亭监
顾况幼年受佛经于其叔七觉和尚,登第前于儒学外,出入释老二氏,且多交有声于东南之名诗人、诗僧。后迁居苏州
海盐横山,故史书多称其为海盐人。
至德二年(757年),顾况进士及第,年已33岁,终著作佐郎,从六品上。他任职新亭监年代,
傅璇琮主编的《
唐才子传校笺》从明人“中举前”之说;现今学界一般约定在“唐至德二载(757年)登第后至
建中二年(781年)或稍后入
韩滉节度使
幕府”的一段长达24年时间,过于漫长,深感泛泛。
新亭盐监设于临海,是唐时
台州市盐远销
丽水市、
婺州、
衢州市等地正集散地,且是当时江南十大盐监之一。顾况求知新亭监之事,最早见于唐人李绰《尚书故实》,内云:“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画者
王默为副知也。”新亭监始设于唐
乾元年间。《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乾元元年(758年),盐铁铸钱使
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吴、越、扬、楚盐“有涟水、
湖州市、越州、
杭州市四场,
嘉兴市、
泰州市、
盐城市、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缗(每缗1000钱),以当百余州之赋。”知新亭位列十监之四。盐监是管理盐税、盐业的机构,长官称“监”。新亭在临海,
南宋陈耆卿《
嘉定赤城志》卷七《城务·临海》条:“新亭监在县东南六十里,今废。《武烈帝庙记》:
干符二年(875年)新亭监给官莫从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
台州市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新亭监附于临海县名下,当属临海。又民国《临海县志稿》卷十三《官师·令佐·盐监》载:新亭监官,“
天宝:顾况(附李绰《尚书故实》顾况条);乾符二年:
吴越莫从易;
元德昭(按吴越国王
钱镠后拜为
丞相)。”顾况列为新亭首任监官,唯定在“天宝”年间有误,以《
新唐书》记“
乾元”为正。
新亭监约止于
北宋熙宁至
宣和年间,前后存在了约200年。据旧志载,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新涂外淤,老涂地养淡,产盐区东移,遂修筑杜渎坝(在今杜桥镇外涂)。宣和四年(1122年)官府设南(在黄岩)、北(在桃渚)两监,建杜渎盐场,归属北监,张瑾为亭场巡检,新亭盐监至此寿终正寝。
顾况求知新亭监年代史家一直总感含糊。拙见顾况临海之行,除上述方志记载以外,与其存于《
全唐诗》卷二六七及宋人
洪迈《
万首唐人绝句》中的《临海所居》诗三首及《从剡溪到赤城》诗有内在关联,可补充《尚书故实》所记之不足。今先举《从剡溪到赤城》诗:
灵溪宿处接灵山,窈窕高楼向月闲。
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
剡溪在
新昌县,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
李白、
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线。诗中“灵溪宿处”是说顾况从天台到临海途中,曾夜宿灵溪附近的灵溪驿,又称灵溪馆。《
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灵溪驿,在县东二十里,旧路由此入京,今亭头是也。后改自东门,遂废。唐人
郑巢有《夜泊》,诗云:‘孤吟疏雨夜,荒馆乱峰前’……‘溜从华顶落,树与赤城连。’……”(参见
康熙《
天台县志》,
雍正《
浙江通志》)顾况稍后的大和诗人
许浑也有《发灵溪馆》诗:“山多水不穷,一叶似渔翁。”顾况诗中“赤城”是
台州天台山胜景,“灵山”即天台山。灵溪驿是水陆交通交替点,上接
新昌县至
天台县的山岭蹬道,下通扁舟畅行的始丰溪(
灵江主要支流),可直达台州城西门埠。看来,顾况先游览了天台城关的
赤城山等风景,再夜宿灵溪驿站,才由水路至临海。历史上未见顾况有多次游天台、临海的记载,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监上任。该诗虽未见所作时代,但读《临海所居》之一诗就不难理解:
此是昔年征战地,曾经永日绝人行。
千家寂寂对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诗中“征战地”、“绝人行”等词,是描绘当时
台州市平叛袁晁起义后,百姓生灵涂炭的凄惨情景。《
册府元龟》卷一二二:“
李豫宝应元年(762年)八月,台州贼帅李黾(即
袁晁)攻陷台州,
刺史史叙脱身而逃,因尽陷
浙东地区诸州县。”宝应二年(763年)夏袁晁兵败被俘,11月被杀,诗正印证此事,可推知况到临海是宝应二年末(763年)或稍后。再读《临海所居》之二诗:
此去临(灵)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
不知叠幛重霞里,更有何人渡石桥。
此时况已离开灵溪到达台州临海,并偕好友游览
巾山,巾山有双峰,又称双帻。传说晋时皇华真人修道升天,遗帻于此,留有华胥洞、仙人床等遗迹,民间传说此山有仙气。唐
神龙元年(705年)巾山西麓建龙兴寺,十三年(754年)
鉴真大师和尚东渡
日本时,曾在此驻锡,该寺僧思托随鉴真“始终六渡”,才抵达日本九州。顾况向崇佛道,登此山遥望天台山,禁不住回忆起令人神往的石梁(即“石桥”)飞瀑而赋诗。
顾况何时离职新亭监?约在
大历二年(767年)前后。据《唐才子传校笺·顾况》考,大历前期(769~770年),况尚在苏、湖一带,与
李泌、
柳浑、
皎然、
陆羽等一时俊杰交游,招为吴兴人丘司议之婿;大历中期(771~774年),在
永嘉(今
温州市)操办盐务,“为江南某盐铁转运支使属吏”,作有《仙游记》、《
释祀篇》,
建中二年(781年)入
韩滉幕府为大理
司直。因此,顾况在临海任新亭监当是
广德、
永泰年间(763-766年)。
贞元十七年(801年),顾况写下了著名的《嘉兴监记》,文曰:“
天宝末,天下兵起。乾
元初,上司凑议,宜以盐铁之职,总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闽骆,其监十焉,嘉兴为首”,“大臣奉法,为事选人,拔其贤干,升于宪署,以官原阝显 光华之宠,趋其署者如好鸟之栖茂林。”此文正是他对曾仕新亭监和江南某盐铁转运支使属吏,多年从事盐务阅历的总结。
诗作特色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
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著名。
唐朝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
李贺歌行的觞。
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
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
李隆基求仙。《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曲》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
陶翰、
刘太真、
朱放、
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
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
唐临《
冥报记》,
王度《
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
封演《
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
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
四库全书》。《
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
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
旧唐书》本传、《
唐诗纪事》和《
唐才子传》。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主要作品
贞元三年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贬
饶州司户参军。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
茅山。他强调诗歌的思
想内容,注重教化。曾模仿《
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有名。其七言歌行《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为后来
李贺歌行的滥觞。其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宫词》、《竹枝词》等。顾况有《文论》一篇,并为当时诗人写过诗序。还善画,著有《画评》1卷,今佚。有《顾逋翁诗集》4卷,《华阳集》3卷。《
全唐诗》存其诗4卷,《
全唐文》录其文3卷。
诗作选摘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宫词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听角思归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日影徘徊。
囝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行路难三首(其一)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弃妇词
古人虽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欲何去。
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忆昔未嫁君,闻君甚周旋。
及与同结发,值君适幽燕。孤魂托飞鸟,两眼如流泉。
流泉咽不燥,万里关山道。及至见君归,君归妾已老。
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拭泪出故房,伤心剧秋草。
妾以憔悴捐,羞将旧物还。馀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
记得初嫁君,小姑始扶床。今日君弃妾,小姑如妾长。
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
洛阳早春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宜城放琴客歌
忽闻斗酒初决绝,日暮浮云古离别。巴猿啾啾峡泉咽,
泪落罗衣颜色。不知谁家更张设,丝履墙偏钗股折。
南山阑干千丈雪,七十非人不暖热。人情厌薄古共然,
相公心在持事坚。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
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更嫁一少年。
绘画成就
顾况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比较有名的画家。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顾况传记载:唐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画者
王默为副。(出《尚书故实》)
译文:唐朝人顾况,字逋翁,每在写文章、词赋之余,还练习画小品。顾况曾有一次请求让他担任新亭监(按:相当于知县),有的人询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画海中的山而已!”后来,还是举荐他给擅长绘画的王默作副手。
顾况作画前要做准备工作,他是画巨幅画的,几十幅画绢拼在一起,小了不足以放开手脚。这么大的画布只能放在地上,而且要贴牢了,因为一会儿画家要在画布上折腾。画墨和各种颜料的用量也很大,用盆子和桶这一类的容器来盛装。顾况作画前要大造声势,参加造势活动的有鼓乐队和啦啦队,鼓乐队有十几个人,啦啦队就要大一些,有上百人。随着现场指挥敲响第一声鼓点,鼓乐队吹起号角擂响鼓,啦啦队则齐声呐喊,书上说这种呐喊是“叫”,看来是可着嗓门喊,古今的造势都差不多。
就在这一片鼓角呐喊声中,顾况出场了。他先用锦缎料子的袄子缠在自己的头上,然后开始喝酒。酒出性情,但要适量,喝的太多就醉成一摊泥了,即丢人又误事。一般来说喝过酒的人是不宜转圈的,越转越晕乎,顾况则不同,他要围着画布连续转上十多圈儿,情绪就是这样酝酿出来的。
圈子转完了就正式作画,只见顾况舀起墨汁和其他颜料随意的泼到画布上,然后拿出一条长的绢布,一头放在刚刚泼过色彩的画布上,找出一名志愿者坐在绢布上面压住,画家自己则拽住绢布的另一头来回拖动。绢布那一头坐着一个人,这种拖动是个力气活,而且还要有技巧。画布上的颜料在拖动的过程中被抹开,一副画作的雏形展现在众人眼前,但仅仅是有雏形还不够,在众人眼中那只是一摊一摊色彩,关键还在后一道工序,就是勾勒。这时候才用的上画笔,顾况拿起画笔在一摊摊大快色彩上勾勒,山峰出现了,溪流出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出现了,这是在点睛,往画布上泼色彩谁都会,但点睛却大有学问。
最终,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宣告完成。
历代评价
苏州古城山泉气状,英淑怪丽,
太湖异石,洞庭朱实,华亭清,与虎丘、天竺诸佛寺,钩绵秀绝。君出其中间,清轻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 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李白、
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 (唐·
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二)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况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余,虽有骨气,殊乏风采。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晚居
华山,自号华阳真逸。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于山灵者耶!(明·
徐献忠《
唐诗品》)
杨慎谓中唐后无古诗,唯
李端“水国叶黄时”、
温庭筠“昨日下西洲”及
刘禹锡、
陆龟蒙四首。然温、李所得,六朝余绪耳;刘、陆更远,唯顾况《弃妇词》,末六句颇佳。(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二)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
王维、顾况三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同上)
顾况诗极有气骨,但七言长篇,粗硬中时杂鄙句,惜有高调而非雅音。(清·
贺裳《载酒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