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
专业,是“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大中专院校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如:戏曲、舞蹈、音乐、杂技、表演、演奏、音乐基础理论、曲艺创作、教育等专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业的本质内涵,表明了专业的范围、对象和功能,而“专门领域”是大中专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征之一。
概念明晰
定义描述
关于专业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专业的定义有以下四类:
(1)《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
(2)《教育管理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个定义基本与《辞海》的解释一致,认为专业是一种学业门类。
(3)周川“专业散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2.1)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从广义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在谈到课程时,其中也就包含了这种组织形式。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了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而必须接受相应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因此,从人才培养供给与人才培养需求上看,专业是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一个结合点。
概念辨析
东西方概念区分
西方国家认为专业即是不同课程的组合,或者说是不同的课程计划。英文中的Major既指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的组织(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课程体系。
因此,东西方对“专业”概念的理解是不大相同的。西方国家专业的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的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有很大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变更专业有相当自由。而在中国及苏联国家,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上的规范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的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泾渭分明,学生变更专业较为困难。
专业与学科概念区分
现代社会里的大学承担着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学科是大学有效完成这些职能的载体。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他的《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提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一般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科的涵义: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从大学里承担教学科研的人员来看,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即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这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学科水平对大学能否培养优秀人才、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科水平既体现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上,也体现在应用学科发展的成果培养人才和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上。每一所大学都能够通过不断提升学科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学科通过专业承担人才培养这一职能。通常,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业的本质内涵,表明了专业的范围、对象和功能,而“专门领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特征之一。大学中的专业是依据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社会分工的需要作为一种外在刺激促成了专业的产生。有学者提出,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这一观点基本反映了专业这一概念的本质。因此专业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概念:社会需求与学科基础。一个专业要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必须首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必须依托与它相关的学科来组织课程体系,然后实施教学过程,获得教学效果。
专业是一行业职业体系划分的,学科是以知识结构体系划分的,大学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所以按照行业职业体系划分,叫做专业,研究生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所以按照知识结构体系划分,叫做学科。所以在本科叫做建筑环境工程专业,在研究生叫做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还比如在本科叫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研究生叫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有时候专业与学科的名字也可以是一样的,比如机械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学科。
追根溯源
历史起源
人类进化的不同历史阶段,比如:蛮荒时代、直立行走、火燧氏钻木取火,分别的分化出狩猎族、驯化族等,进而进入炎帝的百草品尝,开辟了人类辉煌的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使用现代的词汇:专业,来解释神农氏的专业就是初始的农业专业,而狩猎族则是狩猎专业和驯化专业的初始。
上古时代的《黄帝内经》表明,黄帝是上古中原地区的专业医学工作者。
历史发展
专业的开创——以工具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开创
人类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古代中国著名的四大发明,原始的石匠、铜匠、铁匠、木匠等,作为原始的专业雏形,仍然流行于家庭作坊。
现代专业的发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现代专业的发端
现代工业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人类贡献了非常多的发明,包括至今仍然使用的白炽灯、电话;出现了工厂、作坊等为单元的工业原始结构。在这些地方,长期从事不同的产品加工和服务分工,出现的是现代工业专业化分工的原型。
现代专业的出现——以教育、工业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现代专业的出现
由于大量的社会化分工,不断的催生了教育实践和工业、商业实践,为某一特定的人群的工作的名称和工作内容的规划、设计、研究,促进了新职业的专业化理念传播。
现代化专业模式——以专业化的培训、教育、人才培养为代表的现代化专业模式
由于规模化的工业发展,需要对于某种特定的技能、技术、科学理论、科学研究、科学试验、科学检测、科学评测的人才群体,进行大规模的人才人力输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巨量引擎需求,所以奠定了现代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的基本概念。
专业的分化和合并——专业的高度发展的结果就是专业的分化和合并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迅猛发展,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传统的专业的发展变化,伴随高科技化的逐步前进,不断的分化出新的专业,并且转变为大量的社会和企业职业需求,人们呼唤更加专业的引导及服务,并且提高专业的科技含量,比如:防静电行业、工业自动化培训。
所以,一些经过生产实践验证,科技含量不足的专业出现合并的趋势,比如,秘书这个专业职业,也可能由于人们的素质和办公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步消失。
知行合一——专业之本实践道
专业知识的积累靠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专业的本质是科学与规范人类的知与行。知行合一于具体专业的项目计划及领域边界之内方谓达之作业规范。
基本特征
格林伍德在其《专业的属性》中指出专业应该具有的特征有:第一,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第二,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即社会对这种专门活动是接受的和高度评价的;第三,该种活动具有专业权威,即在这种活动内部已经建立起专业的权威,专业能力成为该领域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第四,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第五,这一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
专业设置
主词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基本专业
特设专业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按照自身的基础与社会需要,以现有的学科为基础,开展的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以及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材和教学建设等的总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
扩张危机
盲目扩张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专业扩张形势严峻,“专业大杂烩”、“管产不管销”、“热门专业冷就业”等现象突出。教育部透露,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增设7个以上新专业,不仅211、985等综合性重点大学“文理兼备、涵盖11大学科门类”,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包括理工、农林、财经、语言、航空、城建等专业性院校也追求学科“大而全”,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文科门类,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等专业,几乎在各等级、各类型院校中都有开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办学理念比较功利,它们在设置专业时以学历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只要社会有旺盛的学历需求,它们就会开设一些专业,并将招生当成一种“文凭生意”。
除了经济效益,扩张新专业的冲动还源自高校领导个人的政绩考量。“学校搞大了,感觉脸上有光,就像以前‘学院’改成‘大学’一样。现在系改成院,专业改成系,系主任、院长一大堆,显得高大上。”南开大学教授袁辛说。
危机重重
高校专业盲目扩张后问题重重:一是学校重视不足,较偏的专业开设后经费、课题、学生工作投入不到位,导致发展缓慢甚至畸形;二是师资水平低;三是办学经验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指出,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6个基本条件,包括“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但该6项基本条件在操作过程中缺乏实质的约束力和指导性。
服务需求
专业的开设与削减,招生人数增减,宜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而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行政系统的优势,在与其他行政部门交流、研讨并掌握具体的调查材料后,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目录,科学指导高校专业发展。
此外,在专业设置审批上,教育主管部门宜改进审批条件,在实践操作中应该更加严格把关;宜结合学校和地区发展特点,通过教育资源投入分配,来调整学校专业开设。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一方面宜明确学校发展方向、端正学科建设态度,减少专业增设的利益化取向,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充分听取教育一线师生的思考和建议,合理开设相关专业且控制专业人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念明晰
定义描述
概念辨析
追根溯源
历史起源
历史发展
基本特征
专业设置
基本专业
特设专业
专业建设
扩张危机
盲目扩张
危机重重
服务需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