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联望
谭联望
谭联望,棉花育种家。采用人工病钵病圃定向选择增强棉花枯、黄萎病抗性和多系混合提高适应性的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棉花品种中棉所12号,并深入农村指导,为中国发展棉花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
1930年4月8日 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今官渡口乡)红花岭村
1947-1949年 在恩施高级农业学校学习。
1949-1950年 任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今官渡口乡)中心小学教师。
1950-1951年 在恩施农校学习。
1951-1952年 在华中农业大学农艺专科学习。
1952-1956年 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棉作室工作等。
1960年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回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抗病育种研究。
2011年5月于山东庆云病故
生平介绍
谭联望,土家族,1930年4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今官渡口乡)红花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 谭武华患霍乱去世。母亲 朱茂香不仅要独力抚养他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还要照顾他年迈的祖父祖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姐姐很小就缀学在家帮母亲干活。尽管家境贫寒,母亲仍全力支持他读书,希望他日后能有所作为。他理解母亲的心情,生活上很简朴,学习上很用功。家境的贫寒,使谭联望养成了勤俭刻苦、锲而不舍的品格,而且立志要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尽一份力量。
读完初中后,出于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家境拮据的考虑,1947年谭联望考进了实行奖优助学金制的恩施高级农业学校。
1949年10月巴东解放,谭联望回西瀼乡中心小学任教员。
1950年8月重返恩施农校学习。
1951年1月经学校保送到武昌华中农业大学农艺专科学习,湖北农学院是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农艺专科是为解决当时农业科研和生产急需而设置的强化班。谭联望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的农业科学知识
1952年8月以优异成绩毕业,由学校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作物系棉作室工作,从此他开始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要论著
1 谭联望。孙吴村农业社旱地棉花早熟增产经验。农业科技通讯,1956 (2):111~112
2 谭联望。大搞群众运动,开展棉花良种提纯复壮。棉花科技情报资料,1972(1):1~3
3 谭联望。棉花优良品种汇编。棉花科技情报资料专辑,1973(2):1~28
4 谭联望。从枯萎病暴发谈选种与引种。中国棉花,1981,8(5):10~12
5 谭联望。棉花抗病育种筛选菌量试验。中国棉花,1982,9(1):38~39
技术成就
作物品种各性状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关性,如何打破高产、优质、抗性之间的负相关,使其协调一致,同步提高,这是中外育种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谭联望根据棉花抗病性多受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进行遗传改良较易,而高产优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较难这一客观事实,采取分阶段击破的战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先进行优系间杂交攻丰产性和高品质,取得高产优质协调后再累加抗病性。他对120多个组合和品系进行产量和品质鉴定,从中选出乌干达4号×邢台6871的选系776429 (F4)等丰产性和优质结合好但抗病性差的13个优系,再经过4年枯萎病钵和枯黄萎病圃反复筛选,选出的381系列优系平均枯萎病指数从筛选前的74.0下降到3.2,死苗率从56.1%下降到0;黄萎病指数从31.7下降到7.2。同时从776429系中选出16 个各具特色的优系,在不同生态区的病地和无病地上进行抗病性鉴定和交替选择,以增强当选品系的适应性和抗病性,最后决选出综合性好、适应性强、农艺性状类同、抗病性有差异的4个主系381、381-2、383-1、158-4和丰产性优异的4个辅系7057、7073、7076、7078。再以主辅系3∶1的比例混合,育成高产、优质、抗病三结合的 中棉所12号,实现了预定的育种目标。该品种先后通过豫、鲁、冀、晋、陕、浙、鄂、新8省区审(认)定及国家审定,1986至1997年全国累计推广约1.6亿亩,增产皮棉96万吨,增加产值71亿元,是至今 中原地区累计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使用年限最长的自育棉花品种,仅1991年即在黄河长江、新疆三大主产棉区10省282个县种植2552万亩,占当年全国棉田面积的26%,其中豫、鲁、冀、陕、浙5省均占棉田面积的50%以上。该品种是一个综合性好的种质资源,各省用作亲本,育出96个新品种(系)。
个人奖项
中棉所12”居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主编书目
谭联望主编《棉花优良品种汇编》,参加《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棉花选种与良种繁育》、《棉花病害基础研究与防治》、《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等书编写,发表“中棉所12选育及其性状研究”等论文20余篇。曾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安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
谭联望出身农家,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后到河南、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安徽、湖北、江苏省9省50多个县,深入棉花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经常给县级单位及以下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棉农讲大课,传授农业技术。他常说:“一个科技成果出来后,不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奖励就没事了,更重要的是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有一次,他到山东省平县进行良种繁育考查,因正值大雨之后,当地陪同的领导建议就在地边看看,县棉办主任也说这些棉田都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2号原种田,不可能有杂株。但他一惯工作严谨,二话没说就脱掉鞋袜进入棉田仔细观察,发现地里有3棵应去掉的杂株。当叫来棉田户主后才知道确实移植了3棵鲁棉6号。
谭联望对自己所培育的中棉所12号十分熟悉,能在众多品种中很快辨认出来。还有一次山东省德州地区农科所和商河县农业局、棉办请他去讲课,会后参观棉花品种试验田,局长说共有4个品种,请他辨认。他从铃形上反复对比,一眼就认出了中棉所12号,接着其他三个品种也都说对了,受到陪同人员的交口称赞。
中棉所12号具有苗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势强、产量潜力大的特点。他每次讲课都强调栽培管理要根据品种的特点进行,对于中棉所12号要前促中控,着重抓好前期保苗和中后期的化学调控,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发挥中棉所12的增产潜力起到良好作用。
中棉所12号培育成功的消息经《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9大报刊报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及中棉所12号的科教片在全国放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慕名前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观和引种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星期天还是中午或下班后来访,谭联望都热情接待。最初几年每年有1000多封来信咨询和求助,大多数都由他亲自复函,可以种中棉所12号的地方还按对方请求邮去种子。
1987年湖北江陵县开车到棉花研究所农场调运中棉所12号原种,当时正好降大雪,司机在装车时不慎使右手腕骨折,他亲自找车护送到医院,治疗之后已是晚上8点多,他就请司机在家吃饭,他的老伴立即用新布赶做了一个棉袖套给司机戴上,以免冻伤。第二天司机乘火车回家,留下一车棉种无人开车,他又亲自与农场联系派司机冒雪送往江陵,等农场司机安全返回他才算放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生平介绍
主要论著
技术成就
个人奖项
主编书目
主要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