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窟
北朝石窟
四大石窟艺术是北朝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石窟寺是一种佛教的建筑形式,起初是以洞窟为主,后来发展到露天摩崖造像。中国古代石窟的开凿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方向,由西而东,由南而北的。中原地区最为著名的石窟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西北则有莫高窟
简介
中原地区最为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西北则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始建于拓跋濬兴安元年(452年),由名僧昙曜筹画设计,主要洞窟开凿于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至拓跋宏太和十八年(494年)之间,其规模庞大,其中最大的佛像更高达17米。
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开始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凿窟造像。龙门现存四大石窟1352个,造像9700余尊,约有三分之一为北魏时所开凿。石窟中的石像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大型佛像神态肃穆安详,寓动于静。窟壁多饰以浮雕,有小型造像、佛教故事,还有礼佛图像等,形态逼真,场面生动。石窟中还保存了不少碑铭题记,是研究书法和历史的珍贵资料。历史西晋末年,晋室内乱,北方游牧民族乘隙入主中原。这些少数民族易地而居之后,旧时奉若“戎神”的佛,更受统治者的尊崇,佛教遂在北方得以大兴。佛图澄辅佑后赵,得帝王仰戴。昙摩毗驻锡河州,训以禅道。鸠摩罗什译经长安,弟子千百。从此,由西域到中原的广大地域内,“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后赵政权仅十数年间,各州郡建立佛寺竟达893所,僧尼万余人(《高僧传?佛图澄传》) 。北魏经略北方,对佛教“笃信弥繁”,建寺造像,颇重功德。据统计,皇室造寺47所,王公贵族舍宅立寺839所,百姓僧众建寺三万余所,境内僧尼多至百万人众( 《辩正论》卷三,《法苑珠林》卷一二O)。到北魏末年,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崇佛风气之盛,寺院奢丽豪华之情景,在杨衒之《洛阳枷蓝记》一书中描写的十分生动;(洛阳市)至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屐;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绨,土被朱紫而已哉。(《洛阳伽蓝记》序)这种祟饰佛寺,造立经象的风气,到北齐北周仍相承袭。受北方地域文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北朝的佛教信仰特别注重建寺、造像、修功德、讲业报,逐渐与南梁佛教重义理、通玄解的风尚相分野。因此,北朝修建寺庙,开窟造像的数量和规模都为南朝所不及。曹丕昭中所说“内外之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敞显博,亦足以辉隆至教”(《魏书?释老志》) ,是对北朝信佛风尚的最好注解。今天所能见到的北朝佛教遗迹,以石窟为主,数量众多,组成西起新疆,东到洛阳市的石窟艺术带。这些大小石窟中保存的壁画,辉赫轮奂;雕刻的佛像,精美祟丽。倘佯其中,仍让我们领略到佛教艺术昔日的辉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