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
云冈石窟开创者
昙曜(生卒年不详),北魏著名佛教高僧,籍贯武威郡(今武威郡武威市)。他是石窟寺的创始人,曾译有《大吉义神咒经》一卷。昙曜年少时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宗思想,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重。
拓跋焘废佛教后,北地经像零落,佛教活动断歇,沙门多还俗,但昙曜道心坚固,始终如一地坚持修行。太子拓跋晃多次劝说,昙曜坚持自我,受到众人敬重。《魏书·释老志》写道:“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减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拓跋濬拓跋濬出巡时,遇到昙曜,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拓跋濬对昙曜礼重有加,下令在平城区(今大同市)西武周山上开凿石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座大型石窟,被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最后卒于大同市
人物简介
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在天文、地理、佛教、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魏书·释老志》和慧皎《高僧传》,释道宣《续高僧传》,靖迈《古今译经图纪》都有记载。
昙曜年轻时期所生活的时代是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在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他受到了太傅张潭的特别礼遇。太延五年(439年)六月,北魏进攻北凉,至九月到达姑臧城外,沮渠牧健开城投降,北凉灭亡。据《晋书》记载,北魏迁走了姑臧城内的僧人工匠3000人,以及老百姓3万户到平城。作为凉州最负盛名的僧人,昙曜也在这些迁徙的僧团之中。
到达平城后,昙曜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深得皇帝知遇和礼敬。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发生了灭佛事件,诛沙门、焚寺院、毁佛像,许多僧人纷纷还俗以免惨遭杀害。惟有昙曜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劝告,他仍然密持法服器物。《魏书·释老志》写道:“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减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
452年3月,文成帝拓跋浚兴安即位。这年年底,朝廷准许复建佛图,允许老百姓出家为僧,佛教再度兴盛。不久,文成帝特任昙曜为沙门统,让他负责管理平城的僧众,并加快整修荒废的寺宇。《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
五凉时期,凉州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翻译佛经,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为佛教东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高僧传·昙摩密多传》亦载:“顷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也载:“于州南北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遵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姑臧城内的清应寺、姑洗塔就始建于前凉时期。
460年,昙曜来到平城已经21年。这一年里,文成帝命昙曜主持在平城西面的武州塞开凿石窟。赵武灵王以来,武州塞便成为由蒙古高原进入中原内地的交通要塞。武州山与武威天梯山均为砂岩结构,是凉州僧人十分熟悉的雕刻石料。《魏书·释老志》记载:“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带领凉州僧人开凿的五所佛窟,即今云冈第16至20窟,学者谓之“昙曜五窟”。
人物贡献
拓跋濬即位的第二年,即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被朝廷徵至京都平城(今大同市),文成帝把他礼为帝师。和平初年(460年),道人统宾沙门师贤去世后,昙曜继任,改名为沙门统。就在沙门统任上,他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始了云冈石窟伟大工程的兴建工作。关于他兴建此项大工程的动机和目的,还得从北魏太武帝灭佛谈起。
拓跋焘拓跋焘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祖父。他即位时富于春秋,心雄志壮,东征西讨,锐意开疆拓土,创建一个空前强盛的大帝国。他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立国于河西的沮渠氏北凉国,就是被他吞灭而并入北魏版图的。但军事扩张的成功,同时也加剧了北魏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其中佛、道两教的矛盾最为尖锐,势同水火,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反抗斗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卢水胡人盖吴起义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众至十余万,拓跋焘率师西征,抵达长安,在长安寺中发现藏有大量兵器,以及酿酒器具、州郡牧守富人寄存的财物,还有隐蔽用作与贵宝女淫乱的屈室,不禁勃然大怒。随行的大臣崔浩道教信徒,一向主张崇道抑佛,此时趁机进言,要求废除佛教,以防后患。刚愎粗悍的太武帝便轻率地作出了灭佛的决定,命令把寺庙尽行拆毁,佛像、经典一概焚烧,僧尼全部坑杀,造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的劫难。
由于同情佛教的太子晃缓宣废佛诏书,一部分僧人得以逃匿避难。昙曜就是因此而死里逃生的。他是一个信仰坚定、很有操守的僧人,在对僧徒迫害最厉害的日子里,尚贴身穿着法服,没有片刻离身。复佛之后,他痛定思痛,总是考虑想一个万全之策,使佛教能够永远流传,不致因一时的政治权力的迫害而经像法物荡然无存。他任沙门统之后提出的凿窟雕佛建议,便是他的总体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从皇室方面来说,拓跋焘生前对废佛之举已有悔意,只是既已雷厉风行的废佛,难于骤然改变政策。拓跋濬即位后(他的父亲拓跋晃先于太武帝死去),矫正废佛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迅速地推行了复佛措施。昙曜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认为正可借此忏悔祖父废佛之过,同时为祖先追福,便很爽快地批准了昙曜的建议,还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的支持。
昙曜选择武州塞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是因为这段断崖的水平层为砂岩石结构,最适合雕刻。担任雕凿的石工,多是拓跋焘平北凉后由凉州迁来的,有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则出自昙曜本人。他来自凉州,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昙曜所开创的石窟共有5座,含有为北魏太祖以下五方上帝祈福的意义。每座规模都很宏大,窟内各雕一尊石像,高达40尺至45尺,第5座的石像最大,高约50尺,总名为灵岩寺。其中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东头佛窟所常供养1000僧。各窟雕饰之奇伟,艺术形象之丰富精美,可说是旷古所无,令人叹为观止。
在昙曜之后,石窟的开凿没有停止。拓跋濬之下的历代帝王,倾全国的赋收入,旷日持久地继续浩大的凿窟雕像工程,遂成今天所见连绵30里,栉比相连、数量众多的云冈石窟群。
昙曜弘扬佛教,使之永远流传的事业,除了开凿佛窟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内容,最重要者则为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两事。
他的译经工作始于和平三年(462年),在刚刚修成的武周山石窟寺约集一批学问僧,配合印度僧人译出《称扬诸佛功德经》3卷,《方便心论》1卷,《付法藏因缘传》6卷,《杂宝藏经》8卷。其中《付法藏因缘》传的翻译最能体现昙曜的深意。此传记述了释迦佛之后24代佛祖绵延不断传续佛法的情形,昙曜抓紧将它译出,寄托着自己和后人继续使佛法永传不绝的祈愿。
昙曜又奏请将打下青州市时俘虏的百姓,及一般百姓中能每年上交60谷物给僧曹者,作为“僧祇户”,上交的谷物称为“僧祇粟”,拨归给佛教教团管理使用;又请将犯重罪的囚犯和官奴婢作为“佛图户”,供各寺院扫洒之役,兼为寺院种田交粟。这些奏请都获得文成帝的批准。于是僧祇户、粟和佛图户遍布于各州镇,从此寺院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基础,每座寺院实际上成为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户的封建庄园。很显然,昙曜奏请设立僧祇户、粟和佛图户的目的,就在于使寺院摆脱单靠施舍赏赐过日子的被动局面,在自身稳固的经济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云冈石窟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从早期、中期、晚期石窟风格的不同,可以看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感受早期云冈石窟艺术,一定要看“昙曜五窟(16-20窟)”。《魏书·释老志》(卷114)中有明确的记载:“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昙曜五窟”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是开凿最早的五个石窟,也是最具皇家象征的五个石窟。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展现了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2019年8月,云冈石窟保护修复研究室开始进行第11-13窟的保养工作,针对粉尘、裂隙、空鼓、分离等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影视形象
2006年电视剧《北魏冯太后》:沈保平饰演昙曜。
参考资料
云冈石窟:石破天惊1500年.今日头条.2023-12-17
昙曜.定州市人民政府.2024-08-16
昙曜:想象中的圣贤.搜狐网.2024-08-16
国之瑰宝云冈石窟.今日头条.2023-12-1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贡献
云冈石窟介绍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