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
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
《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是2008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训华
内容简介
该书从海洋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国海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地层、断裂、岩浆岩、沉积盆地、构造区划和形成演化等方面对中国海域构造地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做了探讨,并取得一些新认识,也有若干新见解。这对于中国海及其邻域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中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该书注重了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的阐述,特别是各章节问题的叙述都有新近实际调查研究的资料和数据。这对高校地质、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和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石油勘探的专业科技人员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我祝贺她的面世,并写下这篇文字,权以为序。
作者简介
张训华,男,出生于1961年12月,研究员,博士,中共党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部副部长兼地调科研处处长,海洋地球物理专业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青岛市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常务理事、山东(青岛)石油学会和地质学会会员。
1983年以来,参与完成的项目有4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有8项,正在承担的项目有7项;公开发表论文2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16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并获《原地质矿产部百名跨世纪人材》称号和奖励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奖励;2001年6月27日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特殊政府津贴。
本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
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构造地质学发展历史与研究方法
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及中国海构造地质研究现状
海洋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中国近海构造地质背景
概论:板块构造学说基本理论
1.1 大陆漂移假说
1.2海底扩张假说及其三大理论支柱
1.2.1 海底扩张假说理论支柱之一——海底磁异常条带
1.2.2 海底扩张假说理论支柱之二——来自深海钻探的成果
1.2.3 海底扩张假说理论支柱之三——转换断层
1.3 板块构造学说
1.3.1 伴随洋壳新生和海底扩张的分离扩张型板块边界
1.3.2 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的俯冲汇聚型板块边界
1.3.3 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
2 中新生代以来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的相对运动
2.1 印度洋板块扩张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活动
2.1.1 深海钻探计划的数据
2.1.2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活动
2.2 太平洋-库拉-菲律宾海板块及其活动
2.2.1 太平洋板块及其形成演化
2.2.2 菲律宾海板块及其形成演化
2.3 板块构造理论扩展——前中生代陆核与大陆增生作用研究
2.4 西太平洋边缘海与沟-弧-盆体系
2.4.1 海沟
2.4.2边缘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2.4.3 边缘海盆地成因演化研究与盆地类型
3 中国海地质构造特点
3.1 中国黄海陆架海
3.2 中国东海边缘海与典型沟-弧-盆体系
3.2.1 调查研究
3.2.2 东海典型沟-弧-盆体系
3.2.3 东海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剖面
3.3 台湾省近海及其典型弧-陆碰撞系统
3.3.1 相关研究历史
3.3.2 台湾形成演化
3.3.3 台湾以东海域构造演化
3.4 南海大西洋型小洋盆
3.4.1 南海小洋盆与磁异常条带
3.4.2 南海海岭
3.4.3 南海大陆边缘
4 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现状与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中国海域地球物理场
1 地球物理场概论
1.1 地球物理场概念、原理和方法
1.2 地球物理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 地球物理场在海洋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2 中国海重力场
2.1 重力场概述
2.2 重力场分区特征
2.2.1 渤海黄海东海及邻区重力场特征
2.2.2 南海及邻区重力场特征
2.3 重力场地质解释
2.3.1 重力异常的宏观地质特征
2.3.2 重力异常的分区地质特征
3 中国近海磁力场
3.1 磁力场概述
3.2 磁力场分区特征
3.2.1 渤海磁异常特征
3.2.2 黄海磁力异常特征
3.2.3 东海磁力异常特征
3.2.4 台湾东部海域磁力异常特征
3.2.5 南海磁力异常特征
3.3 磁力异常地质解释
3.3.1 黄渤海
3.3.2 东海
3.3.3 南海
4 中国海地震波
4.1 地震波场概述
4.2 地震波场分区特征和地质解释
4.2.1 渤海海域
4.2.2 黄海地震波场特征
4.2.3 东海地震波场特征
4.2.4 台湾东部海域人工地震波场特征
4.2.5 南海地震波场特征
5 中国近海地热流场
5.1 地热流场概述
5.2 地热流场分区特征
5.2.1 渤海、黄海海底热流场特征
5.2.2 东海海底热流场特征
5.2.3 南海海底热流场
5.3 地热流场地质解释
参考文献
第四篇 中国近海地层
1 中国近海地层概述
1.1 沉积盆地和地层的概念
1.2 地层的划分
2 中国近海地层分述
2.1 渤海盆地
2.1.1 渤海盆地概述
2.1.2 中生界
2.1.3 新生界
2.2 黄海盆地
2.2.1 北黄海盆地
2.2.2 南黄海盆地
2.3东海盆地
2.3.1 东海陆架盆地
2.3.2 沉积地层特征
2.3.3 盆地地层划分
2.3.4 盆地地层分布
2.3.5 冲绳海槽盆地
2.3.6 钓鱼岛隆褶带
2.4 台湾省及其周围海域诸沉积盆地
2.4.1 台湾西部盆地地层
2.4.2 台湾西南盆地
2.4.3 台湾东部盆地
2.5.1 地层概述
2.5.2 西部区地层
2.5.3 南部区地层
2.5.4 中部区地层
2.5.5 东南区地层
2.5.6 东部区地层
2.5.7 南海西缘地层
2.5.8 南海北部陆架区
2.5.9 东缘区域地层
3 中国海地层的对比研究
3.1 中国海前中生代地层对比
3.2 中国海中、新生代地层对比
参考文献
第五篇 中国海断裂
1 断裂的概念与分级
1.1 断裂的概念
1.2 断裂的分级
1.2.1 断裂的深度分类
1.2.2 断裂的动力学分类
2 中国海域断裂体系特征
2.1 中国海域区域构造背景
2.1.1 东部大陆边缘区域构造背景
2.1.2 南部大陆边缘区域构造背景
2.2 中国海主要断裂体系划分
2.2.1 东部大陆边缘主要断裂体系
2.2.2 南部大陆边缘主要断裂体系
2.3 中国海主要断裂构造的展布特点
2.3.1 东部大陆边缘主要断裂构造的展布特点
2.3.2 南部大陆边缘主要断裂构造的展布特点
3 中国近海断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3.1 中国近海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3.1.1 东部大陆边缘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3.1.2 南部大陆边缘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3.2 中国海断裂体系的相互作用
3.2.1 东部大陆边缘断裂体系的相互作用
3.2.2 南部大陆边缘断裂体系的相互作用
3.3 中国海断裂体系对构造沉积的影响
3.3.1 东部大陆边缘断裂体系对构造沉积的影响
3.3.2 南部大陆边缘断裂体系对构造沉积的影响
3.4 中国海断裂体系对沉积盆地的影响
3.4.1 东部大陆边缘断裂体系对沉积盆地的影响
3.4.2 南部大陆边缘断裂体系对沉积盆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篇 中国海岩浆岩活动
1 岩浆岩概念与类型
1.1 矿物成分
1.2 化学成分
1.3 岩石结构和构造
1.3.1 结构
1.3.2结晶顺序
1.3.3 构造
1.4 产状和岩相
1.4.1 喷出岩
1.4.2 侵入岩
1.5 岩石分类原则
1.5.1 组成岩石矿物成分
1.5.2 岩石的化学成分
1.5.3 岩石的产出方式
1.6 命名原则
1.7 火成岩分类简述
1.7.2 基性岩
1.7.3 中性岩
1.7.4 酸性岩
1.7.5 碱性岩
1.7.6 脉岩类
2 中国海域岩浆岩组成与分布特征
2.1 中国海域岩浆岩组成
2.2 中国海域岩浆岩分布特征
2.2.1 黄海及其周边岩浆岩分布特征
2.2.2 东海及其周边岩浆岩分布特征
2.2.3 南海及其周边岩浆岩分布特征
3 岩浆活动及其特点
3.1 岩浆活动的主要形式
3.2 岩浆活动与断裂
3.3 岩浆活动与矿产
3.3.1 岩浆活动与油气的关系
3.3.2 岩浆活动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3.3.3 岩浆活动与其他矿产的关系
3.4 岩浆活动与构造活动
参考文献
第七篇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
1 沉积盆地基本概念与类型划分
1.1 沉积盆地基本概念
1.2 主要盆地类型划分方案
1.2.1 沉积盆地的分类原则
1.2.2 国外的盆地分类方案
1.2.3 国内学者提出的盆地分类
1.3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的分布
1.4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类型划分
1.4.1 压性弧前盆地
1.4.3 陆内断坳盆地
1.4.4 陆缘裂陷盆地
1.4.5 裂离陆块盆地
1.4.6 剪切拉张盆地
1.4.7 弧后盆地
1.4.8 深海堆积盆地
2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各论
2.1 渤海盆地
2.1.1 地层及沉积特征
2.1.2 构造特征
2.1.3 油气地质基本特征
2.2 黄海诸盆地
2.2.1 北黄海盆地
2.2.2 南黄海北部盆地
2.2.3 南黄海南部盆地
2.3 东海诸盆地
2.3.1 东海陆架盆地
2.3.2 冲绳海槽盆地
2.3.3 台西盆地
2.4 南海诸盆地
2.4.2 琼东南盆地
2.4.3 北部湾盆地
2.4.4 莺歌海镇盆地
2.4.7 南薇西、南薇东盆地
2.4.8 礼乐盆地
2.4.9 笔架南盆地
2.4.11 文莱-沙巴盆地
3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热演化体制
3.1 热演化体制划分
3.2 各阶段热演化特征
3.2.1 单一热机制演化的特征
3.2.2 组合热机制演化特征
4 中国近海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
4.1 主要烃源岩
4.1.1 侏罗-白垩系烃源岩
4.1.2 始新-渐新统烃源岩
4.1.3 上渐新-下中新统烃源岩
4.1.4 中中新-上新统烃源岩
4.2 主要储集层及盖层
4.2.1 储集层
4.2.2 盖层
4.3 含油气系统
4.3.1自生自储
4.3.2 古生新储
4.3.3新生古储
4.4 油气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第八篇 中国海域构造单元
1 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2 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
3 中国海域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3.1 东亚大陆构造域
3.1.1 中朝地块
3.1.2 扬子地块
3.1.3 华南地块
3.1.4 印支地块
3.2 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
3.2.1 冲绳海槽弧后盆地
3.2.2 南海扩张残留盆地
参考文献
第九篇 中国近海形成与演化
1 地质观察与地质理论
1.1 地质学中的观察
1.2 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1.3 观察是有条件的
1.4 理论与观察的辩证统一
2 中国及其海域主要构造运动
2.1 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概念
2.1.1 地质作用
2.1.2 构造运动
2.1.3 从火成论到地槽-地台学说
2.1.4 从地槽-地台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2.2 中国主要构造期与构造运动
2.2.1 迁西期(兴和)
2.2.2 阜平期(鞍山市、铁堡、泰山
2.2.3 五台期(麻山、嵩阳)
2.2.4 吕梁期(中岳、中条、兴东、凤阳)
2.2.5 四堡期(武陵、东安、梵净山黑龙江省皖南东川区
2.2.6 晋宁期(塔里木盆地、雪峰)
2.2.7 震旦期(少林、澄江、扬子、霍邱、惠亭、兴凯)
2.2.8 加里东期
2.2.9 华力西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2.10 印支期
2.2.11 燕山
2.3 中国近海主要构造运动
2.3.1 黄海地区
2.3.2 东海地区
2.3.3 南海地区
3 中国近海大地构造演化
3.1 前寒武纪,陆核形成并发展为块体
3.2 古生代,块体相互拼接并逐渐形成整体
3.3 中生代(T?-K?),中国大陆经受强烈的挤压与改造
3.4 晚白垩世—中渐新世(K?-E2?),板块边缘聚敛而欧亚板块东部拉张
3.5 晚渐新世(E2?)以来,欧亚板块边缘受到俯冲,而其内部则广泛沉降
4 中国海域各海区的形成演化
4.1 渤海的形成演化
4.1.1 中生代末拉张阶段
4.1.2 古新世始新世裂陷阶段
4.1.3 渐新世断陷阶段
4.1.4 中新世—上新世坳陷阶段
4.1.5 第四纪总体沉降阶段
4.2 黄海的形成演化
4.2.1 中生代末拉张阶段
4.2.2 古新世—始新世裂陷阶段
4.2.3 渐新世断陷阶段
4.2.4 中新世—上新世坳陷阶段
4.2.5 第四纪总体沉降阶段
4.3 东海的形成演化
4.3.1 浙闽隆褶带
4.3.2 东海陆架盆地
4.3.3 钓鱼岛隆褶带
4.3.4 冲绳海槽的形成演化
4.3.5 琉球岛弧隆褶带的形成演化
4.3.6 台湾的形成演化
4.5 南海的形成演化
4.5.1 南海形成演化模式
4.5.2 南海形成的单向拉张模式及其地质地球物理学特征
4.5.3 南海的形成演化
5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编后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