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荷战争(英文:Second Anglo-Dutch War;
荷兰语:Tweede Engels-Nederlandse Oorlog)发生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起因于
英国订立更严苛的航海法,并占领
荷兰位于北美的
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
纽约)。战后荷兰保有从英国占领的领地
苏里南。
历史背景
1660年
查理一世之嗣
查理二世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王朝残余势力的妥协下回到英国,被立为国王。
查理二世登上英王宝座不久就授予
英国皇家海军为“皇家海军”的称号,并任命他的弟弟詹姆士·约克公爵为最高指挥官。新的更为苛刻的《航海条例》被颁布,英国在海外向
荷兰帝国展开了新的攻势。
然而此时的英国海军实力已今非昔比了: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对内镇压反对势力,对外远征
爱尔兰、
苏格兰,并与
西班牙进行战争,使得国家背负200万镑的债务。至1660年,由于政界和军界的腐败,欠
外债高达100万镑。全年海军拨款仅及海军预算的2/3,造成船只破旧失修,兵士匮薪,士气低落,海军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荷兰在
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对于《航海条例》如芒在背,卧薪尝胆一直寻求着重夺
制海权的时机。
此时,德·奈特
海军上将在老将特罗普阵亡之后继任成为
荷兰皇家海军统帅,他励精图治,改组海军。并重整了海军的战略思想:即认识到单凭护航
货船是无法击败
英国的。只有改变这种被动战略,抛开
商船,以海军主力寻求与英国舰队决战的机会,夺取制海权,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荷兰加紧建造大型战舰。至1664年,海军已拥有103艘大型战舰,火炮4869门,官兵21631人。自从英国采用战列线战术后,其他国家的海军也竞相仿效。据说最早提出这一战术思想的可能是
荷兰的老将特罗普。不过,真正大胆运用这种战术则是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
英国的挑衅使得荷兰觅到了复仇的良机:
1664年4月,一支英国海军远征队占领了荷兰在北美的
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
纽约。
1663年,
英国得寸进尺,组织“皇家非洲公司”开始进攻荷兰在非洲西岸的
殖民地,并于1664年占领,企图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忍无可忍的荷兰开始采取行动;
1664年8月,德·奈特率领8艘战舰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原荷属
西非据点;
1665年2月22日,
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于是爆发了。
兵力对比
荷兰方面由于德·奈特远征非洲未及返回而由沃森纳尔和奥布丹指挥,大约有战舰103艘,11 艘纵火船以及7艘通讯船,合计4900门炮,2.1万人。
英国方面舰队总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约克公爵,拥有战舰109艘,其中50门至90门火炮的
战列舰为35艘,武装商船21艘,纵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只7艘,合计 4200门炮,2.2万人。但
英国皇家海军在舰艇大小与火炮威力方面都要优于
荷兰皇家海军。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1665年6月~12月)
特点
英国海军占据优势。英荷两国宣战后,并未立即投入战斗。主要原因是当时处于冬季,天气条件不利于
海战,故直到春季来临后才正式交战。
在
贾科莫的领导下,英军首次对
荷兰封锁持续了两个星期,后因供给耗尽不得不撤回
泰晤士河河口。这就给了荷军统帅奥普当有机会去重整军队,再寻找敌军作战。
这时双方舰队都差不多拥有100艘军舰。1665年6月13日,他们在洛斯托夫特海面上相遇了。英国人占据了上风位(风向有利于他们),黎明时分他们就击败了荷军,而奥普当仓促投入战斗,可是舰队还没有来得及组成战列阵线就遭到重创。当时,两支舰队侧身相向驶过,猛烈开火,严格的线式阵型早被抛到了脑后,双方战舰互相纠缠,乱成一团,不过荷兰人比英国人更加混乱。双方紧紧咬住,不断地改变航向,朝着对方冲过去。当英国人终于和荷兰人处在同一航向时,战斗进入到了火炮决战的阶段。奥普当的“艺恩德拉赫特”号和
贾科莫的“皇家查理”号互相紧咬着作战,难以缠身,直打到当天 下午这艘
荷兰旗舰爆炸。在英军的前锋线上,当
莱茵河的鲁珀特亲王率舰逼近荷军后卫时,桑维志伯爵指挥其分舰队在密密麻麻的荷兰战舰中劈开了一个缺口。于是,接踵而来的失败和压力击溃了荷兰人的阵型,他们纷纷向本国方向逃窜。在损失了17艘军舰以及5000名士兵后,荷兰人最终成功逃脱了英军的追击,而英军由于信号错误而延误了时间,只好看着敌人逃之夭夭。
荷兰人已经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造船计划,建造了许多大型战舰,这支新舰队现在在质量上更加平等,并于1666年6月的
四日海战再会。
洛斯托夫特海战后,英国舰队向北欧进发,企图俘虏停在
卑尔根港内的70艘
荷兰商船,但为荷兰人击退。1665年8月6日,德·勒伊特返回荷兰,临危受命统率全国海军。他率领荷兰舰队驶往
挪威,护航停在卑尔根港内的商船队回国,其中仅有10艘因为风浪掉队而为
英国皇家海军俘获。 1665年的下半年,德·勒伊特依靠出色的指挥艺术,游戈于
英吉利海峡、巡逻于
泰晤士河河口外,有效地保护了荷兰的对外海上贸易。但是
英国的战略优势地位仍然存在,荷兰仅仅是处于只能维护交通线的被动态势。
第二阶段(1665年12月~1666年9月)
特点
战争的扩大与战略相持。经过冬季的休战之后,春夏之交双方又恢复了战斗,但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肆虐于14-15世纪的黑死病(即鼠疫)在1664-1665年间又卷土重来,再度侵入英国。半年内由伦敦的西区扩及东区。从1665年5月至9月,伦敦死亡人数由43人迅速发展到31159人,增加了724倍!夏季发作,9月后开始流行,死亡人数剧增。据说伦敦人口的1/4、约1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这使得
英国国内一片混乱。
1661年1月,
荷兰又先后同
法国、
丹麦结成反英同盟。法、丹两国开始向荷兰提供各种援助。尽管法国并未积极参战,但也迫使英国舰队拨出20艘战舰应付,使得
英国皇家海军的总体实力受到削弱。如此一来,英国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
这一阶段,仅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双方连续展开了五次
海战。激烈程度空前,双方互有胜负,可以说是一场实力的拉锯。
如此一来,英国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
1666年6月1日,德·勒伊特率领拥有84艘战舰、4600门
大炮和2.2万名官兵的舰队出海。据说这是整个冬季
荷兰花费了1100万荷兰盾才得以组建的。蒙克(按:当时他已经是阿尔比马比尔公爵了)率78艘战舰、4500门火炮、2.1万官兵的英国舰队迎战。
战前由于情报工作方面的失误,使得
英国深信法国舰队前来挑衅,于是派
莱茵河的鲁珀特亲王率20艘战舰前去截击。仅给
威廉·蒙克留下2/3的力量,作为支援鲁珀特亲王的
预备队。但意想不到的是蒙克舰队迎头撞上了荷兰的主力舰队,于是激烈的战斗就无可避免了。
第一天的激战中,荷兰舰队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不但抢占了上风,更渐渐包围了蒙克舰队,给了处于逆风状态的英国舰队以沉重的打击。但战斗的持续没有使得荷兰舰队保住胜果,战至黄昏,双方各损失了几艘战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吧。
英国的“绥夫蒂秀尔”号遭到俘虏,舰队司令贝克利阵亡。英舰“亨利”号重伤,顽战。
荷兰的先遣舰队司令艾弗森被流炮击中,阵亡。
第二天,英国舰队首先发难。荷兰后卫舰队想要抢占上风,结果引起阵形混乱。但英国舰队由于数量上屈居劣势,无法抓住战机打击荷方,故双方仍未打破僵持之局。
到第三天为止,英国方面仅剩下30艘战舰拥有战力,蒙克被迫西撤。英国先头舰队旗舰“皇家亲王”号(按:又译“太子”号,是英国参战的最大一艘
战列舰,拥有90门火炮)被荷兰舰队包围搁浅,舰队司令阿伊斯秋投降,该舰被荷兰人焚毁。但到这一天,战局又发生了变化:先前被派去截击法国舰队的鲁珀特亲王舰队由于没有找到法国舰队踪影,返航,与蒙克舰队残部会合。
6月4日清晨,双方展开决战。英国舰队中先头舰队由于航行速度没有掌握好,致使其与主力舰队之间留有空隙,遭荷兰舰队切入。英国舰队后卫为小特罗普(按:既老将特罗普之子)迂回。德·奈特率主力猛攻入英国舰队中央。英国舰队陷入混乱,但仍坚持抵抗。
荷兰方面为了全歼英国舰队,先后投入3万人和6000门炮,但没有达到目的。至夜幕降临时分,天降大雾,
英国趁机撤出战斗。荷军也因弹药耗尽,加之天气因素,并未予以追击。
四日海战就此落幕。英国损失了17艘舰船(包括三艘旗舰),阵亡和被俘官兵达到8000名(按:一说阵亡8000名,被俘3000人),其中有2名将军和12名舰长阵亡。荷兰方面仅损失了6艘战舰,伤亡2500名官兵(按:一说2000名),其中包括3名将领。此役是
英荷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海战,也是
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少有的几次败仗之一,但四日海战并不是决定性的战役。
而
英国于8月4日在北福附近海域击败荷兰舰队,不过荷兰舰队主力仍存,且因
四日海战和
圣·詹姆斯日之战的巨额修理费用让英国财政进一步恶化。所以四日海战不仅被荷兰人看作是战术上的巨大胜利也被看作是重要的战略胜利。
德·勒伊特在四日海战之后虽然把
泰晤士河封锁了一段时间,但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舰队很快就修复完毕,又出现在了海洋上。7月1日,蒙克率60战舰与小特罗普指挥的约100艘军舰,其中71艘是
战列舰,遭遇,双方激战了两天。3日,
荷兰援兵赶到,
威廉·蒙克撤出战斗。但到了4日,
莱茵河的鲁珀特亲王又率一支援军赶到,蒙克遂发动攻击,但为荷兰舰队击退。此役规模不大,英军损失10艘军舰,死伤1700多人,被俘2000余人。荷兰相对损失较轻。
荷兰人于
四日海战对英国舰队造成相当大的伤害后,荷兰大议长约翰·德·维特命令
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执行酝酿一年多的计划:在梅德韦摧毁查塔姆锚地正在整修的英国舰队,为了这个目的,10艘福路特船搭载了新成立的荷兰海军陆战队的27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这亦是世界上第一次专门从事两栖登陆的
海军陆战队。此外,德·勒伊特还会将其舰队与法国舰队会合。
然而法国人没有出现,恶劣的天气也阻止了登陆,德·勒伊特不得不限制自己的行动,以封锁
泰晤士河河口。8月1日他观察到英国舰队比预期的还要早的离开港口。接着一场风暴把荷兰舰队赶回了佛兰芒海岸,8月3日
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再次穿越
北海,留下了运兵的船只。
英国舰队在
四日海战中遭到失败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整训之后,又于1666年8月初出海巡逻。8月4日,英、荷两国的舰队在多佛尔海峡的北部海域相遇。英国舰队由
乔治·蒙克(阿尔比马尔公爵)和
莱茵河的鲁珀特亲王共同指挥。荷兰舰队的兵力与
英国的相仿,编为8个分舰队:德·勒伊特居中、小特罗普在后,小埃弗森在前。是日晨,双方舰队都在进行接敌运动。英方占领了上风阵位,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荷兰前卫分舰队中的几位指挥官击毙,使其船只溃逃。小特罗普率领后卫分舰队去堵截史密斯指挥的英国舰队第8分舰队,后者见势不妙,便掉头后撤,小特罗普紧追不舍。这样一来,只有德·勒伊特利用直接率领的20艘战舰单独对抗英方的第1、第2分舰队。掩护了荷兰前卫分舰队的撤退,但至翌日(8月5日),这个分舰队却安全返航。
战斗以
英国的胜利而结束,
荷兰的损失数字是巨大的,荷兰的损失数字是巨大的,相较之下英国仅300人死亡,后来更准确的资料证明是伤亡1200人。且荷兰只丢失两艘舰船,他们可以迅速的修复创伤。而在英国由于
伦敦大瘟疫和
伦敦大火加上英国财政管理制度缺陷,使
查理二世没有足够的资金继续战争。而荷兰人在一个月内恢复并在再次同英国争夺海洋,但只有一个小的冲突。
“霍尔姆斯篝火”(1666年8月8日)
“霍尔姆斯篝火”事件很难归入
海战一类,但荷兰所受到的损失超过了英国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给荷兰造成的损失的总和。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英国的霍尔姆斯受命率领一支小型分舰队突袭
荷兰的弗利兰岛,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大量隐藏其间的荷兰
货船。英国舰队在几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按:据说当时仅有两艘小型荷兰军舰前来迎击,如飞蛾扑火皆被焚毁。)
纵火焚烧了挤在一起的150多艘荷兰商船。之后,英军又劫掠了弗利兰岛,遂离去。
第三阶段(1666年9月~1667年7月)
阶段特点
荷兰皇家海军取得优势。无关乎舰队实力或是国家总和国力,这一阶段的
海战予人的感觉更像是德·勒伊特的个人华彩的演出。纵然这种说法有些所谓
英雄史观的偏颇,但个人于历史的价值恐怕是难以否认的。
在
圣·詹姆斯日之战后,英荷双方虽然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战,但战争却也并未就此停息。两年之久的海战使得两国国力亏空,元气大伤。当 1666年9月10日,一场罕见的火灾降临到伦敦,连续烧了4天4夜,将
伦敦金融城毁去2/3,经济损失超过800至1000万镑(按: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两次与
荷兰战争的费用)之后,
英国无力再战,从1667年1月开始,不断与荷兰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进行和平谈判。
荷兰方面的和谈欲求并未如英国那样强烈,国内对于
“霍尔姆斯篝火”事件的复仇情绪依旧高涨。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荷兰元首德维特在
布雷达会谈期间,秘密下达了进行军事行动的授权。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这里亦是得到了体现。
荷兰皇家海军虽然在圣·詹姆斯日战役中失利,但舰队主力依旧健在,并未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德·奈特通过这场在
英国本土附近作战的实践,认识到了夜间偷袭的可能性,并利用间谍获取了
泰晤士河的
潮汐、水位、航线等情况以及伦敦地区的军事河经济情报,还对水兵进行了夜间战斗的训练。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在得到元首的授权之后,他制定了一项大胆罕见的作战计划:先将舰队在特塞尔岛外紧急集合待命,然后觅机偷偷驶入泰晤士河口,沿梅德韦河溯流而上,直达英国舰队的战舰
船坞查塔姆,然后将英国战舰击沉或焚毁。之所以谓之“大胆”主要因为这一计划有着极大的风险:姑且不论沿途有
英国的各种防御设施,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韦河就多沙洲浅滩,只有
涨潮且顺风才能通过,稍一疏忽,错过潮位或是风向不顺、风力不够,则军舰就有搁浅的可能,况且
英国皇家海军的全部战舰未必都已进港不能作战。
另外,对于硬体的依赖也是英军未能料到这次奇袭的原因之一:在梅德韦河口和查塔姆之间,设有一根长达800码、重14.5吨的横江大铁链。任何人也未曾设想到,荷兰舰队竟敢深入敌腹,将战火引至
大英帝国的家门。都说战争是一场豪赌,那么胜利女神大概常常会去眷顾那些敢于在关键时刻掷下巨注的人物,于是,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出现了。
1667年6月19日,德·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24艘
战列舰、20艘小型船、15艘纵火船)航行到
泰晤士河河口。趁黑夜
涨潮之时,先遣舰队顺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击,很快占领了英国希尔内斯炮台,夺取了贮存在此地的四、五吨黄金以及大量木材、
没药树等物质。荷兰舰队横冲直撞,寻找并击毁发现的
英国舰船,一些最好的军舰被俘虏准备作为战利品带回本土。荷兰舰队甚至还炮轰伦敦。
22日,荷兰舰队长驱直入到达查塔姆船坞。据说当时英国在次停泊了 18艘巨舰,每舰都在1000吨以上,荷兰舰队进入后打哑了岸上的炮台,登陆部队以及
纵火船人员拆除或毁掉了河上障碍,很快英国就损失了6艘巨舰。其中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被荷兰人带回国内。凭恃着“绅士风度”的英国人自然不耻这样的奇袭,英军的一位目击者写道:“这些威武雄壮、战绩辉煌的战舰的毁灭,是我生平所看见的事情中最令人心痛的。每一个真正的英国人见了都会伤心泣血的。”荷兰舰队横行了三天,最后全部安全返航。之后,德·奈特便封锁
泰晤士河河口长达数月。
这次奇袭给
英国造成了近20万镑的损失,更使
英国皇家海军蒙受了奇耻大辱。英国遭此大败,加之
瘟疫和
伦敦大火两重灾难,已无力再战。奇袭加速了英荷两国的谈判进程。
战争结果
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
海战的次数虽然大幅度减少,但规模更大了。双方主要是以海军主力决战的形式、力图按照战列线战术作战来夺取
制海权。由于炮火的改进和射程以及杀伤力的提高,使得双方在海战中的损失大大提高。
1667年7月31日,两国签订了《布雷达和约》,
荷兰保有从
英国占领的领地
苏里南,割让包括
新阿姆斯特丹在内的北美
殖民地新尼德兰给英国(也就是双方互换领地);而英国修改航海法,让出部分商贸利益给荷兰,并被迫和荷兰、
瑞典结成
三国同盟,共同向刚兴起的
法国施压,要求法王
路易十四退还大批领土给
西班牙(1667-1668法国在产权转移战争打败西班牙)。总体来说,第二次英荷战争是英国战败,因此酝酿出
第三次英荷战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