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2年发生于北海的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英语:ThirdAnglo-DutchWar;荷兰语:DerdeEngels-NederlandseOorlog)实际上也是荷法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争夺的最后阶段。
战争简介
查理二世第二次英荷战争输给荷兰之后,愤恨不平,渴望复仇。但是国会中多数议员不是陷入厌战主义,就是宁愿与荷兰维持和平,使查理难以获得伐荷所需的资金来源。因为查理执意向荷兰报仇,1670年他签署多佛秘密条约(secrettreatyofDover),与表弟法王路易十四结盟(查理的母亲本是法国公主,乃路易十四的姑母)。路易十四提议法国英国合攻荷兰并瓜分之,并由法国给予查理资金援助,条件是查理必须在情况允许的时候改信天主教,并让英国人民从新教回到天主教。查理知道英国人民改信天主教的可能性极度微弱,但他仍然秘密答允了路易十四。1672年,法王先向荷兰宣战,英王接着在未经国会同意下,就直接向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开打。
法国陆军于1672年入侵荷兰(法荷战争:1672-1678),很快就占领60%以上的荷兰领土,造成荷兰的大震荡与政变,形成荷兰所谓的“灾难年”(Rampjaar)。荷兰人的爱国能量爆发,以决堤阻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临危授命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为联省执政,拯救国难;英国同时在1672年进攻荷兰,但是荷兰海军上将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查理被迫停战。威廉三世先与西班牙奥地利公国普鲁士王国等结盟,迫使法国撤兵,收回失土;再派人到英国向议员重金游说并制造反法舆论,激化英国市民对天主教法国的恐惧与仇恨,使得英国议会逐渐反对与法国结盟,不愿继续拨款给查理二世,迫使查理终止英法联盟并与荷兰议和,英国得到荷兰部分的殖民地,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两国于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二、三次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英国的反法情绪因此在1673年后高涨,促成1689年后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1815年)。
主要海战
海峡之战
1672年3月,英国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对荷兰商船队发动的袭击。
英国皇家海军拥有12艘战列舰以及6艘小型战舰,荷兰仅有5艘战舰为72艘商船(按:其中有24艘是武装商船)护航。荷兰舰队司令哈恩坚决与优势英国舰队周旋,终于抵挡住了英国舰队的攻击。在被击沉1艘、被俘虏3艘商船的情况下,大多数荷兰商船还是安全抵达了目的地。
索尔湾海战
6月7日,德·奈特指挥荷兰舰队(大约130艘战舰,其中大型战舰为61艘,4500门炮和2.1万名水兵)偷袭泊于英国东南部索尔湾的英法联合舰队。当时港内泊有联合舰队的各类船只大约150多艘,其中有45艘英国战舰和26艘法国战舰,其余的多为小型船只、运输船只或是后勤补给船只等,估计有5100门火炮以及3.3万人。
荷兰舰队抢得先机,不但事先在港外布置了封锁线,更在战初利用涨潮放出纵火船,造成联合舰队陷入混乱。在荷兰舰队的炮击之下,英国舰队指挥官约克公爵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手腕,很快控制住了形势。英舰在一时的混乱之后,迅速编成队形出港迎战。而法国舰队则不愿意消耗己身的实力,只居片隅远射作势,观英荷双方近距离炮战虎斗。战略十分激烈,自中午至暮后。英国损失了4艘战舰、2500多人;荷兰则损失了2艘战舰、2000多人。据说英国后卫舰队指挥官桑德威治与荷兰后卫指挥官范根特中将均在战斗伊始即告阵亡,但总体来说,此役就战术层面而言,双方各无重大建树。
然而,这次海战所带来的战略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荷兰先发制人的进攻不但粉碎了英国对荷兰本土入侵的计划,也使得普鲁士王国打算从陆地侵入荷兰的企图落空。
此役之后,荷兰舰队依旧贯彻自己先前的战略思想、战术方针。而英法方面则蠢蠢欲动:1672年7月,英法联军因为陆上作战不利,遂打算利用联合舰队运送了一支强大的登陆部队企图强行登陆荷兰西北部的战略要冲特塞尔岛,以便建立前沿基地,进攻荷兰本土。但由于有德·奈特舰队的侧翼牵制,计划宣告破产。
1672年8月,威廉三世在此存亡之秋,担任了荷兰国家元首。他积极展开外交活动,终于在1673年的春天争取到了奥地利西班牙的支持。但几乎同一时间,普鲁士王国则同法国签订了盟约。战争的规模得到了扩大。
库内维尔海战
1673年6月7日,英法舰队再次集结了舰队输送陆军,打算登陆荷兰本土。德·奈特率有89艘军舰,其中有52艘战列舰组成的荷兰舰队迎战。英法联军大致拥有127艘各类船只,其中包括54艘英国战列舰和27艘法国战列舰。英法联军数量占优,但登陆计划未能立时实现。双方在各自损失了一些小型船只之后,撤离战场。
第二次库内维尔海战
在第1次库内维尔海战后,仅仅过了七天,双方舰队又一次展开了交锋。但这一次进攻是荷兰方面主动发起的:德·奈特趁着风向突变,荷兰舰队占了上风,杀入联军阵内,迫使英法舰队仓皇撤退,英法的此次登陆计划遂不了了之。
特塞尔海战
1673年8月,英法舰队又一次纠集势力,企图登陆特塞尔岛。约2万陆军集结在英国,第一梯队1万人登舰,在鲁珀特亲王的率领下驶往荷兰。这一次联合舰队准备充分,不但坐拥120艘舰船(其中主力舰90艘、纵火船30艘)(按:一艘92艘战列舰、28艘纵火船、23艘辅助船),将联合舰队分编为三个分队:鲁珀特亲王指挥之下的中央分舰队;德埃斯特雷指挥之下的法国先头舰队;斯普拉格指挥之下的后卫分舰队,更仔细研究了德·奈特的战术,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荷兰舰队事先得报,德·奈特亦将麾下舰队分编为三个分队:他本人指挥之下的中央分舰队;班克特指挥之下的先驱舰队;小特罗普指挥之下的后卫分舰队。但荷兰方面仅拥有75艘主力舰和30纵火船(按:一艘75艘战列舰、15艘巡航舰、18艘侦察通信舰、22艘纵火船),实力对比上明显弱于英法联合舰队。
21日夜间,德·奈特指挥舰队利用风向成功插入敌方舰队与海岸之间的缝隙。拂晓时分,主动向英法联军发动进攻。于是双方三个分舰队非常有趣地捉队厮杀,皆是一面南移一面相互用炮火应酬。尽管英法联军兵力占了优势,但荷兰水兵士气高昂,双方战斗可谓空前激烈。德·奈特与英将拉帕尔3次更换旗舰,仍英勇作战。
但首先打破僵局的却是双方的前卫分队:法国分舰队的水兵训练很差,作战消极,而且有一旦部分军舰受创后便忙于修理,不再参加战斗的陋习。指挥官德埃斯特雷本意图以数量上的优势包围班克特分队,但结果班克特突破了舰队的战列线,使得法国分舰队全面陷入了混乱。或许是考虑到为了保存实力,法国分舰队就此退出了战斗。
于是班克特在留下部分船只监视法国人的情况下,率领余下战力前往援助德·奈特率领的中央分舰队。原本英国的鲁珀特亲王打算将适于浅海作战的荷兰舰队向西引向深海,但此时后卫舰队交战的激烈程度引起了双方中央分舰队的注意:英国分舰队指挥官斯普拉格在两次转换旗舰之后殉职。鲁珀特亲王与德·奈特双双率领麾下分舰队赶来支援己方的后卫舰队,而班克特指挥的荷兰前卫舰队也加入了战斗。
这场海战一直持续到了晚上7点,夜幕降临之后英方认为登陆作战无望,遂退出了战斗。此役双方都未有战舰被击沉,但严重受创的船只不计其数。(一说英军损失9艘军舰。)英法联军损失了2000多人,荷兰方面伤亡了1000多人。此役后,荷兰消除了海上威胁,取得了制海权,大批英国东印度公司护航船安全返回。
战后,鲁珀特亲王声称:“法国舰队对这次失败应负全责。”而英国历史学家库尔特·坎贝尔曾高度评价了荷兰在这场海战中的成功:“荷兰,因其舰队司令精明强干,使他们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使完全被封锁的港口重新开放并战胜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敌人放弃了所有入侵的思想。”
结果及影响
特塞尔之战结束了荷兰和英国为控制海洋所进行的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战争。显示了荷兰海军拥有最高的效率,它的最能增添光彩的人物德·奈特达到了鼎盛时期。尽管德·奈特那时已66岁高龄,但他从未失去军人的气魄,其进攻的猛烈程度不亚于八年之前的战斗,而他的判断力因经历了上一次战争显然已越发成熟,因为与以前相比,他有更明确的军事计划,和更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在州长德威特为首的政府领导下,荷兰海军的纪律不断加强,而且士气旺盛,这些都应主要归于完全赞同他的领导统帅德·奈特。德·奈特全身心地投入到两个海上强国之间的最后的较量,利用他手中的一支精良的受过锻炼的,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部队所取得的荣耀去挽救他的祖国。完成这项任务不是单凭勇敢,而是依靠勇敢、深谋远虑和技术娴熟三者结合。
特塞尔海战之后9天,1673年8月30日以荷兰为一方,西班牙、洛林和德意志皇帝为一方组成了正式联盟;并且赶走了法国维也纳的大使。几乎与此同时路易十四向荷兰提出了相当适度的条件,但是北部七省因为有了新的同盟国站在他们一边,并且有了曾给予他们有利支援的海洋为其坚强的后盾,便以更强硬的态度反对路易十四。在英国,人民和议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新教徒的反感和对法国的宿怨,正如国家对国王的不信任一样与日俱增。尽管查理本人对共和政体的仇恨丝毫未减,可是他不得不让步。路易看到了正在聚集的暴风骤雨,按照蒂雷纳的忠告,决心从荷兰撤兵,离开危险的前沿阵地,并企图一面与西班牙奥地利王室和德意志继续进行战争,一面则与荷兰单独和。这样就使路易恢复了黎塞留的政策,并且保全了荷兰。1674年2月19日,英国和北部七省联合体签订了和平条约。
由于《航海法》在英国与殖民地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排除了荷兰人的势力,到1689年,这些海域的英国船只增加了3倍。英国海员数量同样的速度增长,为战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并且终结了荷兰人在航海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不过荷兰海军的逐渐削弱主要是1671年以后与法国之间跨不隔日持久的陆战所致(参见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的进攻逼得荷兰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强国,并开始寻求盟友,其中主要是英国。为了得到英国的支持,荷兰不得不在商业上做出让步。因此,尽管英国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吃了败仗,但最终还是利用这个战略机遇得到了好处。在下一个世纪里荷兰的海洋经济依然很强大,但再也不能重振雄风,回到1673年挑战英法联军的辉煌岁月了。保护主义的立法、占优势的战略地位以及军事力量的转移等,都使得英国能够削弱荷兰商业的垄断地位,为自身海上强权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战争的后4年,由于英国退出了战争,一直保持中立,从而使这场战争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海战的性质。法国国王认为他的海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实力上,都不能单独与荷兰海军抗衡,于是也将其海军撤出海洋,而把他的海洋计划只局限在地中海,派一支或二支武装私掠船远征至西印度群岛。北部七省由于解除了来自海上的威胁,除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曾热衷于进攻法国海军外,也缩减了它的舰队。战争逐渐变成了陆战,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其它欧洲国家参战。德意志帝国诸邦逐渐与奥地利共命运,1674年5月28日议会对法宣战。这一代法国人没有很好地完成其国家所奉行的政策,因为奥地利已在德意志确立了霸权统治,荷兰也不曾被摧毁。在波罗的海丹麦看到瑞典逐渐倒向法国之后,匆忙与德意志帝国合作,派出了15000人的军队。在德意志诸邦中只有巴伐利亚州汉诺威符腾堡仍然忠实地与法国保持同盟。这样就使陆战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战争的主战场自然也就越过了法国东部边界,推向莱茵河,位于西属尼德兰境内。然而,当此战役正在激烈进行时,由于丹麦和瑞典成为交战双方,而使战争出现一次海上作战活动。对这次海上作战,除提到荷兰曾派出一个分舰队,在特龙普领导下,与丹麦舰队会合组成联合舰队,于1676年战胜了瑞典,并捕获其10艘战舰外,其它细节毋庸赘言。显而易见,荷兰的海上优势极大地削弱了作为路易十四同盟国的瑞典的作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战争简介
主要海战
结果及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