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擂茶是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地方传统名点,也是将乐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凡人们结婚、添丁、乔迁、参军、提干、升学、做寿,
擂茶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喜庆之品。将乐擂茶源远流长,据考证,它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传入的。该茶以普通茶叶为主,加入
麻籽,放在一个特殊的大钵中,用一根长尺许的木棍擂动,擂动时发出“隆隆”的声音。
史料记载宋代在
中原地区已流行擂茶。
南宋诗人
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中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
淮河是天涯。足以证明研麻,泡茶款客,已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一种风俗。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书于南宋
端平二年的《都城纪胜.茶坊》中出现的"冬天兼卖
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杭州市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顾名思义,擂茶得用器具来“擂”。它的主要器具就是擂持和擂钵。擂持为一根2尺长的棍子,一般用茶树枝或
白蛇藤制作而成(属于可食杂木),讲究的话,可在擂持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则刨圆便于擂转;而擂钵是当地的一种特制陶盆,其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其粗糙程度是为了
擂茶过程中增加
摩擦力),呈倒圆台状。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橘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
等茶叶基本上被擂成了粉末,将白芝麻及橘皮倒进擂钵与基本擂好的
茶粉混合。
将乐县人在基本配料的基础上,还根据季节变化和客人的口味灵活调整配方:例如冬春一般加生姜、
肉桂。夏天可加
蕺菜、
藿香及当地一种称为“
井栏边草”的草药,或加
金银花、荷叶、
淡竹叶、薄荷。秋天可加贡菊或
杭白菊。对于喜欢喝香茶的人,可将芝麻炒过(或一部分炒过)再擂,亦可加入炒花生米、
炒黄豆等。
在客家人的传统中,“细擂”这一环节往往是宾客和主人轮流动手
擂茶,每个人都可以一展自己的擂茶技艺,所以这一环节也被称为“各显身手”。
在“细擂”到配料足够细时,冲入大量热开水。据说,此时开水的水温很有些讲究,温度不能太高,也不可太低。水温太高易造成
混合物的
蛋白质过快凝固,冲出的擂茶清淡而不成乳状;水温太低则冲不熟擂茶,喝的时候不但不香,而且有生草味。一般水温控制在90
摄氏度左右,冲出的擂茶才能'水乳交融’。
至此,粗加工的擂茶工序已告完成。剩下的还有细加工,即“过筛”,其目的是滤去茶渣。用捞瓢,把钵里茶渣过滤完毕,把那些乳白色的茶液斟到茶碗里,并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敬奉给客人,整个
擂茶的流程才算大功告成。
擂茶制作完毕,亲朋好友围在桌子上喝着热气腾腾的擂茶。此时,一些瓜果
茶点,加上天南地北的聊天,是擂茶这种动手劳作后快乐的延伸。
在
将乐县,喊人喝擂茶被称为“喊擂茶”。在当地,这很有点儿规矩:四时八节喊过节茶,平日里喊互酬茶,有喜事的喊
喜茶,请人帮忙的喊答谢茶。喊擂茶喊得最火热的时候还数八月中旬。这时节考上大学中专的、招工了的、毕了业的都喊擂茶,重点请老师,去喊的人汗流浃背,那诚挚的神情,真有点“茶不醉人人自醉”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