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Исако́вский,1900年1月19日-1973年7月20日),
苏联俄罗斯诗人,情歌《
喀秋莎》和《
红梅花儿开》的作词者。他的作品继承了
尼古拉·涅克拉索夫的诗歌传统,开创了反映苏维埃时代农村生活和农民内心世界的抒情诗的新阶段。伊萨科夫斯基曾四次获得
列宁勋章及
镰刀锤子奖章“镰刀锤子”
苏联英雄金星奖章,两次获得
劳动红旗勋章,获得一枚荣誉勋章。
自1921年起,在
斯摩棱斯克的《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工作了十年,1931年调到
莫斯科的《集体农庄庄员》杂志任编辑,后因眼疾日益严重,迫不得已离开编辑部。之后,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沿着时代的阶梯》,以后陆续出了《麦秸中的电线》、《外省》、《离去之诗》、《种田能手》等诗集。他将诗集《麦秸中的电线》(1927)看成是自己诗歌创作的开端。该书曾受到大文豪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称赞:“该书作者正确理解现时生活的基本方向,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实。”
1969年完成自传《在叶尔尼亚土地上》。晚年曾翻译
乌克兰、
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古典诗歌。
《
喀秋莎》是伊萨科夫斯基和著名作曲家布兰捷尔1938年联手打造的杰作。“喀秋莎”是
俄罗斯常见女孩名字的爱称。
《喀秋莎》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两人回忆:1938年初,诗人开始创作《喀秋莎》,写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结果只写了头几行,便将其搁置一旁。此后,作曲家哈扎罗夫登门向他索取歌词,他便拿了出来,但哈扎罗夫没看上。开春后,伊萨科夫斯基在《
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交谈中,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此时他想起来了未完稿的《喀秋莎》。布兰捷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也就淡忘了。出乎意料,夏天布兰捷尔碰见他,说曲子已经谱好了,但得把没写完的歌词补上。
2008年1月18日,为纪念诗人诞辰108周年,在斯摩棱斯克十月革命街的伊萨科夫斯基纪念碑旁,当地政府隆重举办了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席的题为“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祖国”的盛大文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