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涵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海涵,女,中共党员,1971年5月生,现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她曾获得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并在2003年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目前,她担任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和学生辅导员。在2013年,她带领500名听障学生,分别来自10、11、12、13级4个年级24个班。
从手语学起
9年前,刘海涵从一名白衣天使转变成一名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角色的转变,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着一张张纯真的面孔,她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不知道如何向学生表达关怀。每一次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迎来的目光都是陌生而遥远的,不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最需要些什么,内心里有一种信念默默扎根,一定要学会手语,才能更快地融入这个群体。
手语是这个特殊世界里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然而,已过而立之年的她已经不是学习手语的最佳年龄,可她还是坚持下来。从资料室的中国手语书上,她掌握了手语的基本要领,夜以继日地练习,手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她与学生交谈几次之后,她感觉书上学来的手语并不能与学生流畅的交流。手语是肢体语言,它的表达方式多数很抽象,也很多样,就像中国的方言一样。她没有放弃,深入到学生中,向学生学习手语。办公室、教室、学生寝室、食堂、学生聚会的场所等等,凡是有学生的地方都成了她学习的地方。
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手语水平在全院教师中突显出来,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学生自由沟通的老师之一。不论大事小情,不论白天黑夜,学生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老师这个心中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而她也是第一时间来帮助学生。这也注定了她今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学生占据,尽管愧疚于儿子那不公的眼神,但是坚定的信念让她义无反顾。
爱学生无怨无悔
用心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用爱温暖每一颗纯真的心,这是她多年工作的总结。尽管其中的艰辛无法为外人、甚至家人所理解,但她时时刻刻洋溢着微笑——为学生的成长露出的微笑。
2005级有一名学生叫杨翠,父母和弟弟都是聋人,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全靠社会和亲友的接济。她从小由姥姥养大,和姥姥有着深于母爱的感情。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具有自卑胆怯和遇到困难坚强刚毅的双重性格。在她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被学习的费用难住了,眼泪滴滴刺痛着这颗无助的心,也滴滴刺痛着刘海涵的心。她了解情况后,和学院领导作了汇报。在学院的积极帮助下,刘海涵通过“绿色通道”帮助杨翠办理了入学手续,又帮着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解除她的后顾之忧,还经常照顾她的生活,让她感受家的温暖。
第一次接触,使杨翠对刘老师产生了信任感。刘海涵发现她聪明懂事,尝试着任用她做艺术05403的班长。她刻苦学习,不甘示弱、雷厉风行、敢作敢当、善恶分明。在刚刚建立起来的班级里,很多同学不适应她的管理方式,因此产生一些矛盾和误会。工作中有时受了委屈不敢说,经常躲起来偷偷哭泣,刘海涵发现后,就教她与同学相处的方式以及管理班级的方法,每次班会都帮助她树立威信。当杨翠为了学生会的工作,把借来的相机弄丢时,刘海涵背着家里人替她赔偿4000元钱。一点一滴的关心,一点一滴的叮咛,让一个远离家乡的孩子逐渐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她先后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她的班级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
让刘老师更加欣慰的是,杨翠有了一颗自信的心、感恩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懂得了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她将每月节省下来的勤工俭学费用,一部分给弟弟当做学习费用,另一部分用在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买生活用品。在学习之余,她还在周边高校长期担任手语教师,帮助喜欢手语和需要手语的人免费培训2年多的时间。为此,她获得两项市级以上的荣誉,并参加了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举办的国际聋人领袖培训班。
为了响应国家自主创业的号召,杨翠和刘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带动同学们一起就业,刘海涵听到以后立即和学院领导汇报,接洽相关单位,在学院的积极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下,以杨翠为首的国内首支聋人大学生创业团队在2008年4月成立了,开创了聋人创业的先河,一次性解决聋人就业达20多人。在省市残联的大力扶持下,这支团队已经开始茁壮成长。
2008年她姥姥突然去世,临终前老人家再三嘱咐她:“一定要听刘老师的话,只要有老师在,我就可以放心地走了。”在她毕业离校的最后一个晚上,伴随感激的泪水,她喊出了极不标准、从未喊出的两个字——“妈妈”。
艺术设计06403班学生殷士静,聪明、开朗,善于思考,喜爱动画制作,尽管她是个贪玩的小姑娘,喜欢旅游和摄影,但刘海涵发现她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就想通过发挥她的特长来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刘海涵建议让她做学生会主席,一个学期下来,殷士静把学生会管理得很有特色。鉴于她对动画的爱好,利用她的特长,尝试着让她参与动画的制作,这激发了殷士静的科技创新意识,她的作品《基于儿童三维音像制品的研发》,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了全国学联和团中央的表彰。
艺术设计2008级学生周璇,是来自湖北的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又瘦又小,弱不禁风的样子,走入大学校门以后,郁郁寡欢。刘海涵多次与她谈心,及时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一个学期以后,周璇就像羽翼丰满的小鹰一样翱翔天空,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长春大学十佳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周璇积极参加学校聋人女子篮球队,代表学校和全省健全学生比赛获得团体亚军,她还参加舞蹈队、乒乓球队,在文艺和体育上全面开花。2010年,周璇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2009级动画班有一名学生,刚入学就出现了思想波动,因为和同学不能融洽相处,对校园生活感觉胆怯,不想继续读书。家长也非常着急,孩子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来到的梦寐以求的大学,要退学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刘老师尝试着和这名学生谈心,刚开始他还有些抵触。经过几次聊天后,他渐渐接受刘老师的开导,最后终于打开心结,现在能够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有同学偷偷问他,老师和你说什么了?他笑笑说:“和老师说话,就像吃了西瓜一样甜”!
刘海涵同志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以身作则,时时刻刻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不仅取得了学生在生活上的信任,还取得了学生在政治上的信任。她指导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几年内,先后发展数十名学生党员。他们充当着学生干部队伍的生力军,充分发挥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目前院学生会管理已经规范化、系统化。一些毕业的学生党员也已经出色地战斗在聋人教育的前线,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树立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信心,刘海涵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因为聋生肢体语言丰富,喜欢表演、运动)。她组织学生编排的舞蹈、小品,参加全国的大学生文艺展演并获得大奖。她组织的聋人女子篮球队,夺得吉林省大学生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第二名,还代表吉林省参加了全国聋人篮球锦标赛。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全面的发展,刘海涵积极组织学生成立13个社团联合会。这些社团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心言唇语”协会是最早成立的学生社团,这几年一直联合其他院校组织文化活动,学生们发挥特长的同时,还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
每一次带学生外出比赛,最忙碌的就是刘老师。她不仅要做好指导,还要照顾好学生。2009年1月,她带学生去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过程中,母爱再一次打动了学生。学生演出的小品《生命誓言》,讲述的是在5·12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牺牲的老师的故事。当演出到最后的时刻,所有的学生举起牺牲的教师,每一个同学的眼睛都泪光闪闪。他们没有亲历汶川地震的现场,他们对牺牲教师的理解就是源于对刘老师付出的感激。当用自己都听不到的、极具震撼的声音喊出“老师”的时候,所有观众为之落泪,掌声在两次谢幕后还久久不息。
《生命誓言》拿到了一等奖,大家非常高兴。就在返程的前一天晚上,有一名同学来敲房门,说他不舒服,刘海涵马上借来水银体温计,一量,39度,刘海涵赶紧把学生扶进房间叫他躺下,并告诉学生要去买药,学生拉着刘海涵的衣角打着手势说:“不要去太晚了,明天我就会好了。”,她说:“不行,你必须要服药,那样才能好。”。那时已经是夜里12点多,刘海涵顾不上太多,穿上衣服马上出门,一连跑了几家药店,买回药帮他服下。她守着他,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每隔半个小时就起来摸摸他的头,并不停地询问和喂水,直到第二天凌晨体温降下来才如释重负。乘车途中,他因为直接回家在徐州市换车,刘海涵送他到站台,他一下抱住她,用极其不标准的发音在她耳边叫了一声“妈妈”,眼泪模糊了两人的双眼。这不同于往日的称呼让刘海涵感动了,在为学生付出的同时她感到收到了最大的礼物,这礼物就是来自于学生心里面妈妈这样重要的位置。车开动时他又发来短信:“最最亲爱的妈妈,我永远都会铭记这一刻拥有的幸福!”
2010年9月,学生伊鹏等三人要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非常6+1的节目录制,临行前,刘海涵的儿子因为滑倒,手腕部关节受伤出现肿胀症状,为了不耽误行程,她来不及带孩子去医院。演出结束回到家里发现孩子的手还在肿着,就焦急地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手骨骨折,但是已经因为延误了治疗时间而无法恢复了。此时,刘海涵的心如刀绞般难受,“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当学生们在全国观众面前再次发出极不平凡的呐喊---“妈妈!”时,刘海涵觉得一切的努力和付出,一切播撒在学生们心田上的爱,都是值得的。
几年来刘海涵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深夜被短信声惊醒,多少次深夜送学生住院治疗,多少次扔下孩子一个人在家而去陪伴学生,难怪她的儿子常说:“我妈妈关心学生比关心我还要多”。家人有时不理解和抱怨,这并没有让她退缩,相反地,刘海涵劝说、带动家人一起为学生服务。学生们有病去医院太晚不好打车,就动员爱人开车接送学生,久而久之,家人也理解了刘海涵的工作性质。有时,刘海涵对孩子也感到内疚,但是看到学生们一天天地成长、成熟、成功,看到他们阳光、自信、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刘海涵就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看到短信中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妈妈,你还好吗?”,她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山东卫视记者采访的时候,问过这样一句话:“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你,为什么要这样的执着的从事着这份工作”,刘海涵回答说:“这些都源于爱,源于我爱学生的情怀,这种爱已经让我和学生们融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爱让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和进步”。每一年的教师节,学生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刘老师诉说着自己的情感,办公室内,鲜花和自制的贺卡温馨着每一个角落,这些都是刘海涵一直珍爱的礼物。
9年来,她不记得多少个深夜在陪学生聊天,不记得多少个夜晚是在学生病床边度过的,也不记得有多少学生喊过她“妈妈”了。“妈妈”这个称呼,很多的聋哑学生家长都没有听到过。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是那种压抑在心底、平时难以表达而最终迸发出来的感情。
爱的收获
“我爱这份工作,爱这些无法割舍的学生。”刘海涵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深知自己承载的太多太多,深知自己应该全身心地到投入无限的工作中,虽然体会到了艰辛与压力,但是同时也收获了认可和感动,体验了幸福和快乐。
2005年,聋人舞蹈《绿野》获得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和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
2008年,学生杨翠、程云强代表中国参加了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聋人领袖”培训。
2008年,学生杨翠被共青团长春市委评为“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
2009年,又获得长春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9年,学生小品《生命誓言》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一等奖,获得第七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
2009年,2008级学生周璇获得全校“十佳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2010年,2006级学生殷士静获得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同时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在学生们取得骄人的成绩的同时,刘海涵也获得了应得的荣誉:
2008年,被评为长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2009年,评为长春大学“学团风先进个人”。
2010年,被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
2011年,被评为长春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她先后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市十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春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成绩和荣誉,是爱的耕耘与收获,更加激励刘海涵前行。
她愿和学生一路,一路付出,一路收获,“我将用我的爱心铸就特教事业上的帆,载着学生们的梦想远航!”她决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党的宗旨之中,倾洒在平凡的工作中,倾注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承诺中。
参考资料
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刘海涵.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2021-12-25
目录
概述
从手语学起
爱学生无怨无悔
爱的收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