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宸,字俊辉(1894—1925),霞浦灵霍乡龟湖村(今
盐田畲族乡北洋龟湖)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祖父任所
平潭县厅(今平潭县)。祖父刘长泰,字枝荣,号亭衢,清咸丰间,任福建海坛右营守备、保升都司(
海坛岛原归属福清县,1912年改置平潭县)。父亲刘继馨,号
兰溪市,清秀才,曾设塾于
福州市。
早年就读
莆田第二中学、清河预备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骑科毕业,1911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1919年起任
福建省李厚基部见习官。1922年参加北伐,任卫士团参谋长。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营长,讨伐
陈炯明。1924年6月被任为
黄埔军校军事教官,任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
国民革命军东征,率部攻打惠州,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广州国民政府追赠为
中将。
国民政府并编印《刘中将哀挽录》广为宣扬。1980年11月,
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刘尧宸为革命烈士。
刘尧宸(1895~1925),字俊辉,
福建省平潭县人(原籍
霞浦县)。少年时代,就读于福州培元书院。1911年(清
宣统三年),加入同盟会。1919年(民国8年),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
李厚基部任见习官,在福建靖国军总司令
方声涛部任
上尉副官、连长等职。次年,参加讨伐军阀
陆荣廷,任粤军第十六团团附。1922年,任孙中山北伐军卫队司令部参谋长、营长。次年冬,粤军由闽返粤,
卫队司令部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六旅,刘尧宸任第六旅第十一团第一营营长,与
张贞、
臧致平部合攻
潮汕地区,参加扫除叛军
洪兆麟部的战斗。1924年(民国13年)6月,任
黄埔军校教官。次年春,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围攻
陈炯明部于淡水。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东征军回师
广州市。刘尧宸在平叛中,屡立战功,后升为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0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10月13日,率部攻打惠州城北门时英勇牺牲。东征军攻克惠州城后,于16日在
惠州中山公园(今中山公园)为刘尧宸等革命烈士举行
追悼会,大会由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主持。10月19日,
广州国民政府追赠刘尧宸为
中将。
刘尧宸,早年就读于仓前山培元书院。清
宣统三年(1911年)初,加入
孙中山创建的
中国同盟会。10月,
武昌起义爆发后,刘尧宸在
福州市组织青年响应起义。此后,又先后入陆军小学、清河预备军官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年)秋,考入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编在骑兵科第三连。
民国8年秋,刘尧宸从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李厚基部任见习军官。后在福建靖国军方声涛部任
上尉副官、连长等职。民国9年,任粤军第六团团副、
卫队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民国11年初,随粤军参加孙中山举行的北伐,在
赣州市同直系军阀作战。6月,
陈炯明在广州叛乱,反对
孙中山。刘尧宸所部又奉命回师
广州市平叛,在
韶关市与叛军激战十余日,失败后撤至
福建省,改任营长。
民国12年冬,进驻福建的粤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刘尧宸任第六旅第十一团第一营营长。东路讨贼军奉孙中山之命进军
广东省,讨伐陈炯明。第六旅战败溃散。刘尧宸收集旧部700余人,重建第十一团,任团长。不久,该团又因部队哗变及遭土匪袭击而溃散。
民国13年6月,
黄埔军校成立,刘尧宸被任命为军事教官。同年12月,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成立,刘尧宸任第二营营长。翌年2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6月,参加平定刘杨叛乱。7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0月13日,在攻打
陈炯明老巢惠州的战斗中,第四团担任主攻部队。刘尧宸指挥全团官兵,连续猛烈攻城,遭到敌军顽强抵抗,部队伤亡很大。在这种形势下,刘尧宸亲率奋勇队攻城,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东征军攻克惠州后,为刘尧宸和阵亡官兵召开了
追悼会。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宣读祭文并发表演说,东征军总指挥
蒋介石和
苏联顾问也相继发表演说。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在演说中指出:“你的战斗功绩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它将成为中国青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