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坛岛(英文:Haitan island)又名:平潭岛,岛上经常“东来岚气弥漫”,别名“东岚”。海坛岛,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平潭县境内,是平潭县的主岛,因在海上远望如坛而得名,是中国第五大岛,也是福建第一大岛。海坛岛地理位置界于25°23′——25°40′N,119°41′——119°52′E之间,东濒
台湾海峡,西隔
海坛海峡与
长乐区、福清相望、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面积274.33平方公里,比厦门岛大一倍。
海坛岛以
花岗石海蚀地貌著称,地貌类型以
丘陵为主,平原、
台地次之,地势低平,中部略高,最高点
君山海拔438.7米,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植被地带,以次生植物为主,主要树种有
马尾松、
杉木、竹林、
木麻黄、
灌木丛等,沿海地带有少量
红树林、沙生草木等。
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海岸线长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滨沙滩,兼具避暑度假、游览观赏、运动探险、娱乐休闲等功能。名胜古迹有
三十六脚湖、石牌洋礁、仙人井、一片瓦、
壳丘头遗址,另有龙凤头度假村和坛南湾海滨浴场。截至2013年底,海坛岛总人口41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11.20‰,人口密度1065人/平方公里。
命名
海坛岛的名称是根据自身形态特点来命名的,因在海上远望如坛而得名。岛上经常出现“东来岚气弥漫”的现象,简称“岚”,别称“东岚”。又名平潭岛。
位置境域
海坛岛是
福建省的第一大岛,也是中国十大岛屿中距离
台湾岛最近的岛屿,西隔
海坛海峡,与
长乐区、福清、
莆田市三县相望,距省会
福州市公路裹里程120公里、直线距离70公里;西临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市隔海为邻;北接长乐市海域,与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距离60公里;南连兴化水道,与
厦门市海上距离130
海里;与对岸的
新竹市相距仅68海里,约126公里,大约相当于从北京市中心到天津市中心的距离。南北长29公里,宽19公里。海坛岛陆域面积约约有267.13平方公里,周围沙滩面积38.39平方公里,地形以海积平原和
丘陵为主。海岸曲折,海岸线全长204.5公里。港湾主要有
娘宫港、竹屿港、
苏澳镇、
观音澳港。
历史变迁/成因
据专家考证,海坛岛是由海底升起成为岛屿的,多数景观原为海底之物。
晚三叠世,
福建省进入了濒太平洋边缘活动带阶段,以褶皱为主的构造变动转变为燕山期由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造成块断构造运动为主。在印支褶被的基础上,形成平行于海岸的长乐——南澳陆缘拗陷带。海坛岛即位于该拗陷带中,至晚侏罗世,随着板块俯冲的加剧,致使大陆边缘遭受挤压,产生了一系列的大断裂带。
晚侏罗纪时期,由于火山喷发与岩浆入侵,地壳运动使岩石产生了断裂和位移,形成了北东向
平潭县—东山剪切构造带,加上先后形成的其他方向的断裂,构成了平潭复杂的断裂格局。
古近纪时期(距今约6500万年,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
地壳拉张裂陷,海水逐渐淹没了平潭部分陆地,这才使得平潭与大陆分离,成为近岸的
大陆岛。
全新世中期以来(约6000年前),海坛岛转为上升为主,岛屿面积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当今的模样。
地理特征
气候
海坛岛位于
台湾海峡西岸,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力较大,冬季短但温暖,夏季长且凉爽,会遇到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在《福建海岛气候》书中讲解到,海坛岛全年平均大风(风力≥8级)天气日数为85天,全年平均风速6.4米/秒。
海坛岛全年平均日照为1785小时,平均气温在19.0~19.9℃之间。7月至8月为每年最热月,月平均气温27.0~28.2℃;2月最冷,月平均气温9.7~10.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气温
年较差为17.0~17.7℃,日较差为3.6~4.8℃,分别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偏小2~3℃和4~5℃,海洋性显著。
海坛岛全年各地降水量在900毫米~1200毫米之间。全年82%的
降水集中在3月~9月,其中5月~6月
梅雨占34%,而10月~次年2月仅为18%。多年平均7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三分之一左右。其中,连续30天、40天以上无透雨的大夏旱,分别约占总年量的60%、40%。
地质
地质构造
海坛岛地区的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属华夏构造体系。在区域构造上,
平潭县位于武夷—戴云复式隆折带东侧的闽东南沿海
变质带,东与
台湾海峡沉降带相邻。通过卫星遥感信息处理,认为平潭地质构造背景,属于平潭—东山逆冲—推覆构造带。
地层信息
海坛岛地区基底由前
泥盆纪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层组成,受燕山早期至晚期大规模构造—
岩浆活动的改造,形成以燕山晚期为主的火山构造和断裂构造格局,成为比较完整的以
花岗石为主体的构造块体。
岩石矿物
花岗岩,分布于海坛岛的南部和西北部,是侵入岩的一种,在地表下缓慢结晶,结晶时间长因此颗粒完整,化学成分稳定,二氧化硅含量高,耐腐蚀,抗风化。在海坛岛分布广泛,几乎是随处可见。另外,海坛岛沙滩砂质细腻也与花岗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火山岩,分布在王爷山、君山山脉,是大规模
火山喷发形成的一种岩石,侵入岩是未喷出地表的熔融
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地形地貌
平潭县地形属
木兰溪与龙江
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海坛岛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呈现三条南北走向的丘陵带,之间是松散的堆积平原。海坛岛中部多为海滨平原,燕下埔、龙凤头埔、七里埔等,由风海堆积发育形成。海坛岛南部多低丘,约有13座海拔在100米至250米之间的低丘,属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之间有远中洋埔和苍霞洋、东昆洋等海积平原。
平潭县在各种内外的作用下,海坛岛形成了
岛礁、港湾、丘陵等多种类型的地貌,全县丘陵、海积平原分别占陆地总面积的51.45%和42.7%。然而,海岸带地貌的发育受北北东走向断裂的控制,港湾、半岛、岛屿的形态多有规整的定向排列特点。东海岸多港湾和暗礁;西海岸多泥沙和海涂。
海坛岛海岸侵蚀地貌甲天下,被专家誉为“海岸侵蚀地貌博物馆”。海坛岛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影响,形成了较多的海蚀地貌形态,既有平坦宽阔的海滨沙滩,又有数不清的奇形异石。岛上星罗棋布着海蚀崖、海蚀洞、海蚀穴、
海蚀平台、海蚀阶地等,形态各异。湖、海、沙、石,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景线。
水文
海坛岛陆地水域总面积1456.74公顷,其中:溪流水域面积80.94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5.53%,县境内有宽不到丈、深不到膝的时令溪46条,
三十六脚湖面积190.52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13.01%,是
福建省最大的天然
淡水湖。由于地形制约,
水系发育较缓,
地表水量有限,平均地表水为1.12亿立方米。
平潭县海域海水盐度年平均值为30.46‰~31.89‰,以7~8月为最高,11~2月为最低。夏季最高达34.87‰~35.87‰,冬季最低值为5.84‰。海域属于半日潮类型,每昼夜出现2次
涨潮和2次落潮。一涨一落历时12时24分,在正常条件下,每潮向后推迟48分钟。
潮汐活动每半个月轮回一次。据1961年至1984年测定,浅海涨潮流速为21~66厘米/秒,落潮流速为30~70厘米/秒。1981年在8个乡61个点测得平均流速为0.161米/秒,最小0.082米/秒,最大1.763米/秒。
平潭县海域远离大陆,海面
水色多为蓝色,清澄,透明度大。但近、浅海春季或因连续大南风,或因径流量大,呈白米水色。来自
闽江、
木兰溪、荻芦溪、龙江的年径流量约800亿立方米。
土壤
平潭土壤属南亚
热带季雨林条件下形成的
土壤类型。据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土壤有6个土类、14个亚类、25个土属、34个土种。其共同特点是
植被稀疏,
土层薄弱,养分含量少。
海坛岛土壤主要为红壤、
风沙土和盐土;主要植被类型以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混交林、灌草丛为主,共有87科221属267种
维管植物,其中优势科有
菊科、
禾本科、
豆科等,区域单种科占51.72%左右。
生物多样性
植被
海坛岛植物生长型以
草本为主,由于岛上全年风多且风速较大,土壤贫瘠盐渍化严重,草本与乔、灌木相比,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海坛岛植物以小型叶、叶被毛、
叶缘非全缘为主,果实类型以风媒传播的
蒴果、瘦果等为主。
动物
平潭县被誉为“海滨沙滩冠九州,海蚀地貌甲天下”。周围环海,海岸曲折,有娘宫、竹屿口、苏澳、
澳前镇等口岸。水产资源丰富,是
福建省海洋渔业基地之一。截至2010年,海坛岛有鱼、虾、蟹等679种,其中
海洋鱼类242种水生动物资源,海水虾、蟹类73种,海水
软体动物门有169种,漂游生物266种。
人类活动
早期定居点
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平原镇燎原村官树下、流水镇三对排白云山、五星村等处,发现旧石器遗址,其间挖掘出那个时期的石片、石核、
燧石片等,将海坛岛上的人类活动提前至一万多年前。他们在旧石器晚期将足迹留在了海坛岛上。
早在65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平潭岛上已经有了群居性的人类活动,他们可视为平潭的
原住民。据史学界的说法,他们应是古闽人的祖先之一,他们的文化因子流传于后世的
土著闽人中。关于古老的闽文化,《
周官》一书有“七闽八蛮”之说。所谓“七闽”,就是指七个属于“闽”的部族,或者说,古代闽人有七种。至于生活在海坛诸岛上的古闽人是哪一种,尚无定论。
农业发展
清代平潭县经历了至少十余次大的风雨灾害或饥荒,在1924-1963的39个年份中,有19个年份出现较为严重或者十分严重的饥荒。
乾隆八年,平潭县
县丞岑尧臣作《嗟渔户》,以农业社会的观念和眼光,规劝海岛民众要注意蓄积,以度荒年。
万历年间,
番薯从吕宋传入闽粤地区。乾隆初年,平潭县番薯种植面积尚不广泛,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 “栽地瓜亦属有限”,但由于沙质土壤,宜于番薯和花生种植,到清末、民国时期,这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据专家考证,
平潭县水稻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左昕昕分析:“海坛岛以前被认为是海洋性文化地,没有发现农业迹象,通过前期在
壳丘头遗址周边做一些大规模的
钻探之后,在3000多年前的
地层中,发现了一些水稻信息,而且在最近的榕山遗址,包括
青铜时期的地层表面,也提取出了
植硅体,初步分析是水稻和
棕榈。”这一发现足以证明,海坛岛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截至2022年,农业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连续两年实现新突破;平潭甘薯、花生分别获
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实现零突破。
交通发展
海坛岛作为
福建省第一大岛,其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围垦造陆到盐场建设,从滩涂荒山到滨海新城,从荒无人烟到宜居宜业的变化。随着平潭海峡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建成,
平潭县正式结束了渡轮进出的历史。
2020年10月1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开通运营,全长16.34km,跨海段长11.15千米,起于福建省长乐市
松下镇,经人屿岛、
长屿岛、
小练岛、
大练岛,依次跨越元洪航道、鼓屿门水道、大小练岛水道、北东口水道,在苏澳镇上平潭岛,是中国首座跨海公铁大桥,也是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大桥。
大桥采用双层桥面,上层为时速10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一级铁路,可供
动力分散式列车列车行驶。福平高铁建成后,
平潭县到
福州市只需要30分钟车程,同时,与全国高速铁路网联通,形成了平潭到福州的“半小时生活圈”。
2020年12月25日,
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特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平潭海峡大桥起于福清市
东瀚镇小山东,跨越
海坛海峡,经北青屿,终至平潭娘宫,项目路线总长4975.92米,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进出平潭岛。
宗教发展
据专家考证,佛教在
晚唐五代十国传入
平潭综合实验区。2018年,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队、
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在平潭平原镇红卫村发掘了一处南朝墓葬遗址,墓砖上印有莲花纹与五铢纹。莲花纹路说明,至迟在公元6世纪,平潭岛已经受到当时南朝兴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据
南宋梁克家撰写的
福州市地方志《
三山志》记载,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
平潭县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
佛教寺院清凉庵。
据三国末年
孙吴丹阳市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公元230年春,
孙权命将军
卫温、诸葛直率一万名士兵,带领一支庞大的舰队,从
章安街道(今浙江台州)出发,穿越海峡,抵达夷洲即祖国宝岛台湾。六朝时期,我国
南方地区得到较大开发,海洋文明蓬勃发展。到了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
福建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平潭海岛佛教正式形成。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
福建水师官兵资助重建平潭龙兴寺。
清代中后期平潭金峰寺得到恢复和发展,渐成规模。清中后期,海岛佛教进入了衰败期。
改革开放以来,平潭海岛佛教得到稳步发展,在联络大陆与台湾同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8年4月,“两岸禅学交流体验中心”在
平潭县综合实验区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工业发展
截至2022年,平潭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逐步壮大,2021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3%。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9年至2021年,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持续壮大,2021年,实验区发电量78842.2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59.9%。台资
集成电路产业初具规模。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海坛岛属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植被地带,但是遭受人为砍伐,原生植被多遭破坏。根据史料记载,在历史上海坛岛的风沙危害极为严重,有“一夜风沙起,埋没十八村”的说法。
环境保护
2009年7月,海坛岛设立了“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同时,在海坛岛上建设了沿海
防护林,用以减轻风沙的危害。
2011年以来,
平潭县先后投入12.91亿元开展海岛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污水无害化处理,2022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4%,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水质优良比例达93.4%,
三十六脚湖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上攀溪、冠山溪和南松溪水质均达到Ⅲ类。
福建省省内首个“海上风电+深远海渔业养殖融合实验项目”在海坛岛试点成功,并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0-2030年)》开展平潭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
林长制”等生态保护制度,科学制定平潭水域滩涂规划,大力推进和美海岛创建。
风景名胜
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有408公里长的岸线,其中100多公里事高品质海滨沙滩。其中,三大海滨沙滩——长江澳、海坛湾、
坛南湾,沙质细白,海水湛蓝,是天然的
海滨浴场,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海岛旅游胜地。坛南湾、海坛湾沙滩长度约40公里,以平均每个游客拥有3平方米海滨沙滩计算,可容纳120多万游客,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海滨浴场之一。
南寨石林群
南寨石林群坐落于北镇,被称为“石兽世界”,海蚀景观主要分布在五峰一谷,即鳄鱼峰、仙女峰、绵羊峰、神雕峰、青蛙峰与神龟谷,素有“海滨沙滩甲天下,海蚀地貌冠全球”的美称。
石牌洋
石牌洋位于海坛岛西北部的
苏澳镇的海面上,有中国最大的
花岗石海浊柱,主体由两块一高一低的巨石组成,形似舟帆,又被称为“半洋石帆” 或“双帆石”。景区主要由半洋石帆、天地蛋、弥勒坐佛等景点组成,其中“海坛三绝”之一的半洋石帆,有着“不到石牌洋景区,惘来平潭岛”的说法,被明代旅行家陈第誉为“天下奇观”。
海坛天神
海坛天神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球状风化造型,被誉为海坛奇石“双绝”之一,坐落在海坛岛的南面——
南海乡塘屿南端海边,长330米,宽150米,高36米,体积比乐山大佛要大出4倍。
68海里景区
这里是中国大陆距离
台湾岛最近的地方,与中国台湾新竹南渔港仅相距68海里。68海里景区在2020年底被评定为AA级景区。
海坛古城
海坛古城是中国第一座人工建造的海岛古城,浓缩了平潭多样文化的主阵地。古城里形形色色的建筑,融合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风格和闽台当地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体现了
闽南文化、
客家文化、
妈祖文化等特色,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词明戏、
藤牌操、竹竿舞、贝雕、平潭
沙画、岚台传统灯笼、“
米糊茶”等。
相关文化
传说故事
相传盘古开天地时,本想用神斧劈开一条路,结果神斧一歪,把天劈了一个大窟窿,天水从窟窿里漏下来淹没了大地。女娲补天时,从大地取去大石头,地面成了一个一个的窟窿,海水流进窟窿变成湖泊,周围稍高的地方成为了陆地。
女娲手上丢下的小石块落入大海中,便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
非遗/艺术作品
藤牌操
藤牌操是平潭非遗的经典项目,也是现今传统节庆的表演项目之一。最早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训练士兵的一种方式,被称为“中国第一军事操”,后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演变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
平潭贝雕
平潭县的
亚热带温润的气候使其拥有丰富的贝类资源,经过贝雕师的巧手打磨,成为富有海岛文化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平潭贝属于省级非遗项目,融汇了中国绘画的艺术手法,结合了平潭地方文化元素,充满艺术感。
词明戏
平潭词明戏,在
平潭县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岚岛戏曲
活化石”。词明戏在唱腔上,承
昆曲,唱腔高亢清亮,曲调细腻婉转,讲究词句唱明;表演时会搭建舞台,艺人在幕后用14根系线操纵木偶。
岚台传统灯笼
岚台传统灯笼既保留了中国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融入了平潭传统的灯笼文化元素。为了传承这项两岸文化融合的非遗,近年来,岚台传统灯笼不断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激发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传递了传承的火种。
平潭米糊药
平潭米糊药,又称“米糊”,是平潭一代代人在生活中总结出的养生药膳方式,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其特点为:服食依从性高。通过日常生活的调理,达到真正的防病,疗病的目的。
参考资料
十、岛 屿.福州市志(第十册).2023-06-07
区域概况.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