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坐落于
福州市西湖公园,始建于1933年10月,2002年重建于福州西湖之畔,是
福建省最重要的文物考古、收藏、研究、教育、展示、对外交流机构。福建博物院是全国博物馆中唯一集博物馆、自然馆、
福建积翠园艺术馆艺术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国家水下考古基地“六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福建博物院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拥有明德化窑
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五代十国闽国铜鎏金
王延翰狮子炉、唐波斯
孔雀石绿釉陶瓶等镇馆之宝。设立有“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闽迹寻踪——福建考古成就展”“闽海蔚蓝”“恐龙世界”等基本陈列。
福建博物院为首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在2015年被
中国博物馆协会授予“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获得“十大陈列精品奖”。
历史沿革
福建省立科学馆(1933年10月23日-1949年8月)
1933年3月,时任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
郑贞文正式提出创办福建省立科学馆,同年五月成立省立科学馆筹备处,由教育厅派第三科科长唐守谦担任筹备处主任。1933年10月23日,福建省立科学馆正式成立,福建省立科学馆最初选址为前女子师范大学(今福州市鼓屏路西侧),后因抗日战争改迁至
三明市沙县,1946年春又迁回福州。
1949年8月,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福建省立科学馆并更名为“福建省人民科学馆”。
福建省博物馆(1953年1月-2002年10月1日)
1953年1月,在“
福建省人民科学馆”原班人员、自然标本的基础上,以原文教厅办公楼、礼堂和科学馆部分旧房为馆址,组建了福建省博物馆,内设文物组、博物馆组和办公室,承担考古发掘、文物征集、陈列展览等各项工作。1959年《福建一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 在
福州西湖公园展览馆展出后,福建省博物馆迁入西湖公园展览馆。直至1972年才对原有的馆舍进行修缮和局部扩建,1996年5月23日,福建省政府专题会议决定新馆在原址上扩大面积重建。新馆于1998年6月12日举行奠基仪式,2000年3月正式动工,同年底主体建筑封顶历经两年多的紧张施工,新馆建成在福州西湖公园和
左海公园之间。
福建博物院(2002年10月1日至今)
2002年10月1日,福建博物馆新馆开馆启用并更名为“福建博物院”,新馆的落成,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
福建省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梦想和心愿,对福建博物院的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2008年,福建博物院免费向大众开放。
设计布局
福建博物院由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与福建省
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由主馆、综合馆、
自然博物馆及馆前广场、仓库和地下停车场组合而成。
主馆
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
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整体建筑独具海洋文化特色,同时又融合了
闽南地区石文化和
福建省古代建筑风格。
博物院一楼设有“意匠天工一福建民间工艺精品陈列”“弦歌悠远一福建戏曲大观”和恐龙世界三大陈列和四个临时展厅;二楼设有“福建古代文明之光”“丝路帆远一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闽迹踪寻一福建考古成就展”“闽海蔚蓝”三大陈列以及学术报告厅,还设有三个临时展厅;三楼为文创商店以及智慧小苑,并设有一个临时展厅。
自然馆
自然馆是一栋具有土楼风格的圆形自然馆建筑,这里汇集了《恐龙世界》和《闽海蔚蓝》两个陈列,展示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缤纷复杂的各类生物,是博物院中受青少年观众欢迎的参观场所。
积翠园艺术馆
积翠园艺术馆是以收藏、陈列、研究陈英、金岚夫妇捐献的历代珍贵书画为主的艺术馆,集中展现了陈英金岚夫妇捐赠、由福建博物院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该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现代化的展示空间和先进的书画专业展橱展览,可开办多种书画展览,有《馆藏书画精品展》等基本陈列。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览位于博物院第九、十展厅,展览以时代发展为纵贯线,全面展示福建从远古自明清数十万年的历程。荟萃馆藏文物近500余件,绝大部分为重要考古发现与传世品珍品。展览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辅以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等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阶段历史。分为《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丝路云帆 海国雄风》《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六大部分。
闽迹寻踪——福建考古成就展
“闽迹踪寻——福建考古成就展”位于博物院二楼,该展览荟萃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考古成就之精华,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福建独特的历史风貌。分为《八闽溯源》《土火证史》《水下探秘》《格古知今》四大部分,《八闽溯源》分为“蒙昧洪荒”“先闽人家”“七闽部落”闽越沉浮“四个单元,介绍福建人类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土火证史》分为”窑业始兴”“晋唐风范”“宋元气象”“明清港市”四个单元,介绍
福建省窑业发展的历史。《水下探秘》分为“福建水下考古概况”“
福州市海域”“
漳州市海域”三个单元,介绍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水下文物资源的开发。《格古知今》从“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学术研究”三个方面介绍福建考古科研人员在发掘、整理、研究等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
闽海蔚蓝
展览位于博物院自然馆二楼,该展览共计展出各类标本、模型在内的展品约300余件,系统展示了福建作为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的多样性,旨在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及生活家园的热爱,体验生物与人的和谐相处。有助于青少年认识海洋、感受海洋、保护海洋。
展览分为滩涂湿地、浅滩、海洋和互动区四个部分,分别为参观者展示
福建省沿海湿地景观,
抹香鲸、小鳁鲸骨架及模拟海洋世界等。展览在内容上对该海域的地理及地质环境进行了详尽介绍,对包括鸟类、鱼类、哺乳类、
爬行纲等各种生物也给予生物学上的科学定义与解释。其中穿插知识小场景、多媒体互动等以增强展示效果及趣味性。
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
展览位于博物院一楼,福建戏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名花奇葩,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特色鲜明、艺术精湛等特点。此展通过文物展示、视听演绎,让观众领略戏曲魅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溯源》讲述
福建省戏曲的形成发展。第二部分《剧苑精萃》展示现存的福建戏曲经典剧种。第三部分《巧趣偶戏》介绍福建多样的
木偶戏,包括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枝木偶戏三个小单元。
意匠天工——福建传统工艺精品陈列
“意匠天工——福建传统工艺精品陈列”位于博物院一楼,以文物为引领,以年代为主线,按展品工艺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天遗瑰宝——
寿山石雕,第二部分玲珑精巧——福建木雕,第三部分东方神韵——德化瓷塑,第四部分千文万华——福州漆艺,第五部分工致纤巧——特色工艺,第五部分又分为福建牙雕、福州软木画、
闽南地区漆线雕。展览展示了以雕刻、漆艺、瓷塑等为代表的地方
工艺美术。陈列的工艺珍品中,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风格,又有浓郁的
福建省地方特色,凝聚着非凡的创造力,有着神奇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临时展览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展览于2018年11月22日- 2019年11月22日,展览以文物为引领,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拓路先贤 开基立业》,讲述早期走出国门的重要华侨华人;第二部分《一代侨领 铸造传奇》,介绍爱国侨领、著名教育家、实业家陈嘉庚;第三部分《志士仁人 救亡图存》,讲述为中国革命舍身取义的华侨华人;第四部分《工商之子 投资建设》,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的华侨华人;第五部分《公益明贤 造福桑梓》,展现华侨华人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情况;第六部分《业界翘楚 引领风骚》,介绍在诸多领域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华侨华人;第七部分《他乡明月 亲情绵亘》,展现了华侨华人血溶于水的亲情。
共饮一江水一一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共饮一江水一一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展览于2022年5月12日至2022年8月12日,由福建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和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展览以三星堆文物为代表,组织长江流域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107件(组)文物,其中包括55件(组)一级文物,展示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青铜文化遗存。展览分为“巴蜀并辉、群雄竞华、多元一体、天下归一”四个部分,系统展示了长江流域
青铜文明的历史光辉和璀璨成就。
交流展览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
联展由福建博物院牵头组织、策划和实施,汇集福建、
山东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江西省、
上海市等45家专业博物馆的精品文物3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约50余件。展览荟萃沿海七省重要海丝遗存,分为“艰涉鲸波 探索远洋(远古-
秦汉三国时期)”“港埠渐隆 海路绵延(两晋-唐、
五代十国时期)”“碧海云帆 货通万国(宋元时期)”“大洋通 丝路涅磐(明清时期)”四个单元,不但折射出
中原地区历代的流光风韵,再现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图景,也在今天全球化视野下,进一步探索了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
馆藏重点文物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明德化窑何朝宗塑
观世音立像高50.00厘米,底径14.50厘米,观音头正面饰三宝莲花,结高髻,上覆巾垂肩,面容端庄丰润,微含笑意,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袒胸垂挂
魏璎珞,两手戴镯,交叉于腹前,下着长裙,赤足立于云座上,衣摺随风飘动,文静慈祥,娴静若思。通体施象牙白釉,釉纯净莹亮,如脂似玉,体厚重,内空,座底露胎,胎洁白细腻,背部印有小篆“何朝宗”葫芦章及“宣德”方章。
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翰狮子炉
五代十国闽国铜鎏金
王延翰狮子炉高40.1厘米,口径21.00厘米。该炉于清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在仙游城西保福院出土,曾由清
陈寿祺(字恭弗)旧藏,后流传民间。1951年,由
福州市文教局上交
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拨交福建博物院收藏。焚香器,铜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炉盖作盔状,与炉口沿凸唇相扣合,蹲狮钮,狮口与器内相通,便于烟香外薰。炉身直口,有窄凸唇一圈,外宽平折沿,边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腹处铆接五兽足作支架,兽足上部作兽首。通体鎏金,宽折沿平面环刻楷书“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
王延翰,奉为大王及国大人铸造师(狮)子香炉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四年九月四日题”铭文。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高74.50厘米,腹径42.00厘米,底径17.00厘米,口径15.00厘米,其他腹围131.9厘米。敛口,溜肩,长腹渐收,平底沿外突,状如橄榄。颈肩间附有四个小环耳。肩腹部饰四道粗绳状堆纹。橙红陶胎,质较松。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质晶莹。于1965年2月出土于五代十国时期割据
福建省的闽国第三主
王延钧妻刘华墓,共有三件。伴随这三件陶瓶出土的还有三件石雕覆莲座,均为扁圆形,中间凿圆孔,边缘雕覆莲瓣纹,莲瓣施红、绿、黑色彩绘,推测应是为三件孔雀绿釉瓶特制的器座。
清廖熙雕黄杨木观音立像
清
廖熙雕黄杨木观音立像出自清末
莆田市雕刻名家廖熙之手,通高37.7厘米,头披巾下垂,面容端庄丰满,长耳,目下视,神态宁静慈祥。身着通肩大衣,长裙曳地,袒胸挂璎珞,双手掩袖内合收于右腹下,赤足立于云座。木雕造型古朴,注重神韵,稳重大方,比例得当,呈现油脂光泽,衣纹皱褶飘动有致,线条圆润柔和,自然流畅。文物原由
福建省文物店收购于莆田,1964年由福建博物院收藏。
明吕纪设色梅花天鹅图轴
明吕纪设色梅花天鹅图轴由陈英捐献于福建博物院,该画长240.3厘米,通长343厘米,宽151.3厘米,通宽184.5厘米,绢本,设色,立轴,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天鹅、
八哥属、
凤蝶总科等生灵喜戏于河边梅花树上、下之盎然情景,画面绚丽精致。以粗笔写树干、
顽石,杂以花木草石,颇具生气。工笔画一对天鹅,一只侧身曲颈回顾古梅,一只仰望天空中的
八哥,鹅身洁白如玉,眼睛刻划有神,形象生动。古梅干枝苍劲,生机勃勃。树下衬以
太湖石、月季花,石后有双勾竹隐露,色彩艳丽,衬托出天鹅之白身红嘴。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杰作。画心右边中下侧署有“
吕纪”二字,画轴左绫边有邦达先生的鉴定题跋,右绫边是
启功先生的题跋。徐邦达题的是:“吕廷振工丽之笔,名不在
林良下,于成弘伤损,识者均信为真迹不疑也。庚午新秋英公见视而题于左。邦达时年七十有九。”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致妻陈意映遗书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致妻陈意映遗书长41.50,宽42.50,其他外框73*73厘米,是林觉民致妻陈芳佩(字意映)的绝命书,是林觉民在
黄花岗起义前的4月24日深夜,在香港滨江楼墨笔草书于1块白色细布手帕上,记述其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抱定为革命捐躯的决心。书中感情真挚,言词慷慨激昂,表现出革命英雄气慨和坚定立场,为后人所传颂。1959年林觉民之子林仲新捐献。
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钵
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高14.30厘米,底径16.60厘米,口径28.60厘米,侈口、包
铜边、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状若扁鼓、碗内心刻划团花、内外壁刻划缠枝莲。外壁下端刻划六道直线纹,通体施牙黄釉,釉柔和洁净,附红木底座。浅圈足、足底露胎、胎灰白、质坚、声清脆悠扬,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练,疏密得体,线条圆浑有力。
武夷山船棺
船棺在1978年9月出土于武夷山白崖洞。船形棺木造型奇特,体形轻薄,制作规整,表面呈灰褐色,分底、盖两部分,均以
闽楠整木凿成,子母口,作上、下套合。套合后全长4.89米,宽0.55米,高0.74米。棺底如梭形,两端凿成船首尾状翘起。中为长方形尸柩。棺盖断面呈半圆形,形如船篷,中段与柩身有槽扣合。棺内有骸骨、龟形四足木盘1件和竹席、丝、麻、棉花残片等遗物。经碳—14测定,棺木距今3445±150年,相当于晚商至周初。
“林则徐印”对章
“
林则徐印”对章长2.90厘米,宽2.90厘米,高7.20厘米。原藏于福州回春药店吴元,印章由寿山
老岭石雕刻,色黄白。一方白文刻篆书“林则徐印”二行四字,边款刻隶书“气似春兰,操若寒。
福建省秀,三吴被泽。情系弧寒,志矢贞白。大名不朽,勒此寿石。王之佐敬颂,吴江杨勒”四十二字。另一方朱文刻篆体“
山西省节帅,江左中丞”三行八字,边款刻隶书“
爱新觉罗·旻宁十有三年,岁在癸巳正月,晋少穆中丞大人,蒙赐书籍,并以立品敦行,培植情殷,愧难报称,爰属杨山人勒石奉献,即以志感,震泽王之佐”五十七字。
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南宋褐色罗印花褶裙通长78厘米,通宽158厘米,于
福州市浮村第七中学操场黄昇墓出,裙系二经绞罗,透明轻薄,褶纹飘逸;裙身上窄下宽,下摆呈弧形,犹如折扇展开,纵向褶裥21道,褶子有疏有密;上横接腰,两端系带,裙身下半部分印金小团花。
学术科研
福建博物院注重学术研究,出版了《寿山石回故乡》《昙石山遗址》《文脉流芳》《武夷山古窑》《邮票上的华侨华人》《源远流长》《漳平奇和洞遗址图鉴》等关于福建文化研究的多本书籍。福建博物院还进行了许多学术研究,如“蒿里父老”及其相关问题的探析、福建博物院藏明代斋图探究、德化尾林窑白瓷胎釉成分分析及相关问题、清光绪福建闽侯《族祖图》探析等学术研究,为福建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源。
为促进博物院的学术科研,福建博物院联合有关部门创办了《
福建文博》这一文物、考古、
博物馆学学术期刊,主要有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研究、古代建筑、文物保护、文博论坛等内容,及时快捷反映文物考古及研究成果,有利于人们了解福建文博最新成果。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福建博物院充分利用自身文物资源开展社教活动,开设了“和合共生 —— 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声声慢 心弦动 —— 福建古代音乐文物展”“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意匠天工——福建传统工艺精品陈列”“福建古代文明之光”“自然馆基本陈列——恐龙世界”六个线上虚拟展厅,并录制了“芗剧苏燕蓉《窦娥冤》”节选“莆仙戏王少媛《叶李娘》节选”“闽剧陈琼《王莲莲拜香》节选”“梨园戏曾静萍《节妇吟》节选”“高甲戏吴晶晶《上官婉儿》节选”等戏剧教育资源供人学习。
福建博物院开展了许多教育活动,精心打造了“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纸上、网上、空中、空港、地铁博物馆——五馆服务工程”“文博名家说”“闽博沙龙”“党史故事大家讲”优质服务品牌,积极开办闽博星夜沙龙系列活动,特邀请专家学者及嘉宾亲临现场,搭建观众、专家与馆藏文物之间的交流平台。博物院还开展了“文博名家说”,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分享文物知识。从2020年起,在每年的博物馆日,博物院还会开展“千年丝路——寻找交流与互鉴的印记”线上活动,传承丝路文化。
文创设计
福建博物馆依托博物馆外观与馆藏文物等开展了大量的文创设计活动。为提升文创发展质量,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传播博物馆文化,讲好福建历史文化故事,2022年8月5日,福建博物院联合其他部门成立了福建省博物馆文创联盟。为使更多珍贵历史文化题材可以面向社会大众,福建博物院还开展了许多文创设计比赛,如“博物馆文创”竞赛和福如东海——2022年福建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等,有助于集思广益,发动社会大众开展文创设计。
捐献活动
2023年10月12日,福建博物院举办了“卓孝復廷试策对”文物捐献仪式。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
卓孝复曾孙女、来自
美国的卓以瑛分别致辞,捐赠仪式由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主持。来自美国的卓以瑛女儿卓娜女士,来自中国香港的卓孝复曾孙卓以钧、吴茵夫妇等人参加了该活动。卓以瑛女士简述了“廷试卷”失而复得和联系捐赠的曲折过程,并代表卓孝复全体后裔向福建博物院无偿捐赠“巴园老人廷试策对”,福建博物院傅柒生院长接受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
获奖情况
2008年05月18日,福建博物院成为首批全国一级博物馆
2014年5月,”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荣获第十一届(201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5年5月18日,
中国博物馆协会授予福建博物院“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2019年5月18日,《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3年1月,福建博物院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