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宗(约1522年—1600年),又名何来,尊称“瓷圣”,祖籍
江西省,出生于
德化县。明代瓷塑大师,陶瓷艺术界“
何派”的创始人,总结了陶瓷的“八字技法”。
主要艺术创作活动时间约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创作作品以宗教人物为主。他的瓷塑作品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被西欧人誉为“东方艺术”的标志。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熏陶,自幼从父学艺。早年为寺庙宫观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寺的
观世音、
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等。
何朝宗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谨,刻意求工,一丝不苟,坚持宁缺毋滥,对艺术精益求精,每做好一件作品都要摆在窗台上任人评述,稍有不佳就马上毁掉。因此他的作品件件佳作,深受欢迎,被西欧人誉为“东方艺术”的标志。但由于“大航海时代”及后来的战争,何朝宗的大部分作品存于海外,国内仅存的小部分作品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何朝宗的作品数目目前尚未得知,《中国国宝》认为何朝宗的作品仅40余件。
英国收藏家唐纳利认为何朝宗的作品总数可能达到1000件。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外资料中,印有何朝宗名款的作品如下:
何朝宗的作品发挥了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以其娴熟的技巧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刻画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衣纹的刻划修饰,线条深秀洗练,清晰潇洒,善于变化,翻动自然,柔媚流畅,圆劲有力,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别富神韵。所塑造形象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极富艺术魅力。
何朝宗在雕塑作品时善于观察,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塑造不同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形象造型,整体比例准确恰当;擅长人物五官的刻画,由表及里,生动、传神;注重对细节的把控,如衣服褶皱的变化,刀法犀利干脆;作品上往往有其独特的印章标识,以表明其身份。
何朝宗故居——溪阳堂,位于
德化县后所村南部,始建于明洪武17年(1384年),曾在该地发现一份残破不全但极其珍贵的“溪阳堂何氏族谱”(清乾隆12年修,
爱新觉罗·旻宁15年重修)。
瓷圣·何朝宗文化公园,位于德化县
浔中镇后所村、
乐陶村,项目于2022年启动,预计2025年完工,主要包括纪念馆(仅建设框架)、进园道路、广场、何朝宗故居保护及周边绿化、林相改造(不超过15%)、公园绿化、停车场建设、场地整理、边坡处理、陶瓷文化元素及其他配套设施等工程。
达摩身披袈裟,双眉紧锁,双目俯瞰,双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汹涌的波涛上,衣袂飘飘。通体施象牙白釉,釉质肥厚滋润。雕工自然连贯,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富有动态感,表现出达摩一心弘法的高僧形象。人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阴纹印。
观音低首垂目,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衣褶变化连贯,显示出
观世音的动作状态。观音像通体施白釉,中间空,佛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据传他的一件存放在
福建博物院的作品有一个茬口,不是烧制之后被碰掉的,而是刚塑造完成,还没有入窑时碰坏的,仍然被放入窑中烧制,被人们收藏,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对他的作品极为珍视。
何朝宗博采其他民间雕塑工艺之精华,总结出八字技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涂、推(堆)、修”,并设计了渡海、盘膝、坐岩等众多样式,形成独具一格的“
何派”艺术。
当代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
复旦大学前校长
蔡尚思在《瓷圣何朝宗》一诗中对何朝宗评价道:明代瓷圣何朝宗,瓷艺史上实无双;我今称他为“瓷圣”,他最无愧足以当。
清(
乾隆)《德化县志》没有说何朝宗是德化人;清(乾隆)《晋江县志·乡土》记载:“有何朝宗者,善制陶像,人争宝之。”但说不出何朝宗是晋江哪里人。到了清(道光)《福建通志·艺术传·陶瓷》,就干脆说:“何朝宗,
泉州市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善制陶像,有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从此说何朝宗是泉州人没有争议,因为泉州包括德化和晋江,何况他长期住在泉州。但后人考证时,在德化找到了“溪阳堂何氏族谱”(清乾隆12年修,
爱新觉罗·旻宁15年重修),上书有何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