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梵文:Dharma),南天竺人。
南北朝禅僧,又称菩提达摩、达磨。印度禅宗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
达摩自小聪颖机敏,悟性过人,年少时便立志要弘扬大乘佛学。南北朝时,达摩来到
中原地区,经
广州市到达金陵(今南京)。因与
萧衍谈佛论法时,因机缘不投,而渡江去到
北魏。达摩所行路中,一路向人传授禅法定学,却被当时尊崇小乘佛法的中国僧人屡示讥讽。达摩在中国收有道原及
慧可两位弟子,传授二人大乘真法,引得许多崇尚此法的人纷纷追随于他。
菩提达摩自称一百五十多岁,以游化弘法为己任。因何灭度及卒年不详。
达摩的禅宗思想,以“二入四行”为中心,倡导以“心”的清净,在契悟佛法真理的基础上,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境界。他的这一思想,确定了中国禅宗后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禅宗。在达摩禅的基础之上,禅宗后世数祖将其发扬光大,使中国禅宗更加通俗化和大众化。
唐朝高僧道宣评价达摩禅法“功业最高”;宋代契嵩禅师评价达摩的功德超过
迦叶摩腾和
竺法兰;中国国学大师
南怀瑾认为达摩)以身教示范的宗风,是真正的宗教家、哲学家的精神所在。
人物生平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达摩自小聪颖机敏,悟性过人,年少时便立志要弘扬大乘佛学。后精通定学,造诣高深。因可怜此边地,所以以法相引导。
南北朝时,达摩通过海路,从南天竺来到
中原地区,经
广州市到达金陵(今南京)。曾与
萧衍谈佛论法,因机缘不投,遂渡江去到了
北魏。达摩所到之处,都向人传授禅法定学。当时中国佛教界盛行讲经说法,听说达摩传授禅法定学时,都颇感诧异,并屡示讥讽。
时有道育、
慧可两个沙门,虽然年轻,但锐志大乘。二人自从遇到达摩后,便拜于其门下。四、五年的时间内,二人随侍在达摩左右,达摩为其诚心打动,于是便传授二人大乘真法,即二入四行禅法,也是达摩在汉地弘扬的真法。许多崇尚此法的人,纷纷皈依在达摩门下,并记录其言语,以将禅法流行于世。
菩提达摩自称一百五十多岁,以游化弘法为己任。至于他何时灭度,也不得而知。
人物演进
达摩形象曾出现在《
洛阳伽蓝记》《
开元释教录》《
续高僧传》《历代法宝记》《
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
宋高僧传》等系列史书及佛学典籍中,但各书所记录的达摩在诸多方面均有出入,导致达摩形象的模糊化。在中国禅宗史上,达摩形象之所以发生演变,是当时禅宗各
宗派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达摩形象进行加工的结果。
达摩称谓的演变
对达摩称谓的不同,可以看出达摩此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的变化历程:最早记录达摩的《洛阳伽蓝记》,只将他记作“胡人”;《续高僧传》的“南天竺僧”,表明了达摩佛教僧人的身份;《
楞伽师资记》则提升达摩为“三藏法师”,亦即不仅仅是个佛教禅师,并且精通经律论三藏;《传法宝纪并序》中,在
菩提达摩的姓名前面加了一个“释”字,进一步表明达摩的僧人身份;《历代法宝记》里,作者将达摩的名字改成“菩提达摩多罗”,并将其列为“禅宗第一祖”。《达磨尊者行状》,仅从名字就能看出,达摩已被称为尊者;《
景德传灯录》将达摩列为中华禅宗初祖,又进一步指明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传法正宗记》承袭前书,称达摩为“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尊者”。
达摩基本情况演变
《
洛阳伽蓝记》并未定义达摩的身份;《
续高僧传》首将
菩提达摩的籍贯身份从“波斯胡”改为“
南天竹婆罗门种”,这一更改变与佛教僧人的身份是相对应的,而这一说法也被后世所继承;《
楞伽师资记》中未改动达摩的姓名,但籍贯和种姓又有不同,并且赋予达摩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的身份;《历代法宝记》中称达摩为“菩提达摩多罗”,简称达摩多罗,
何炯受其影响,也称达摩为“达磨多罗”;《
祖堂集》时,出现了达摩父亲的身份 —香至王;《
宗镜录》开始以“菩提多罗”来指代“达摩”;《楞伽师资记》中提到达摩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而《历代法宝记》虽没有达摩属于婆罗门种,但仍继承了为国王第三子的说法;《
景德传灯录》中继承了前书的说法,但又将达摩的种姓由婆罗门又改为
刹帝利,因为按照
印度的传统,国王属于刹帝利种姓;《传法正宗记》又继承《景德传灯录》的说法,但在名字上做了调整,利用名、号的形式将多个姓名综合到了一起。
达摩师承演进
早期文献,并未涉及达摩的师承问题。在《
楞伽师资记》,则记载达摩从师于
求那跋陀罗;公元952 年所成的《
祖堂集》,则将达摩师承记载为
般若多罗,此说法后来一直被继承。
达摩在印度的活动演进
《传法宝纪并序》最早提及达摩在印度的弘化活动,称达摩在印度“广为人天开佛知见”。《历代法宝记》则说,达摩“阐化南天,大作佛事”。相对于后世的记载,这两种说法都相对简单。六宗归服的故事始见于《
景德传灯录》,后被大多数禅宗文献继承。在《宝林传》中,提到达摩得法以后“说法化导而演一乘,接
六部众,如是神力,宿命他心,广做佛事,救于大众。”此时虽出现了六部众,但没有具体的活动内容。《景德传灯录》则是将“接引六部”的内容详细化。《
宗镜录》在记载
般若多罗时,讲到了“西天波罗提尊者化异见王”的故事。《景德传灯录》中,综合前述,不仅将《宝林众》中的接引六部详细化,演变成“六宗归服”,又将般若多罗与异见王的故事,嫁接到达摩身上。至此,达摩在印度的传法事迹便从无到有,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
达摩入华时间及行径演进
《
洛阳伽蓝记》只提到达摩是“起自荒裔,来游
中原地区”的修行人,在“历涉诸国,靡不周遍”的背景下来到中国,并未交待达摩来华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交通方式等问题。《
续高僧传》指时达摩是于
刘宋时期、经中国的
南越国地区,后来到
北魏朝。《
楞伽师资记》对于达摩来华的过程有了新的说法:先从海路来到中国的江浙一带,又游历
洛阳市来到安阳临漳一带。虽然书中也没有交待达摩来华时间,但是清楚地交待了达摩来华的路线和交通方式。《传法宝纪并序》则是简单地提及达摩是“航海而至嵩山”。《宝林传》则有了进一步的丰富:达摩由
印度到达中国用了三年的时间,由海路至
广州市,并有
刺史迎接。《传法正宗记》认为达摩来华是在梁武普通元年庚子九月之二十一日,但作者不肯明确,所以后面又言“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之岁”。如此,达摩来华的时间就有
刘宋、
萧衍普通八年、梁武帝普通元年等三种说法。
达摩与少林寺的关系演进
《
续高僧传》初次记载达摩来华在嵩洛一带活动。《传法宝纪》则称达摩是“东魏嵩山少林寺释
菩提达摩”,这是首次提到达摩和少林寺有关系。《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则首次将达摩、
慧可、少林寺联系到一起。《
宋高僧传》首次提到达摩“向少林而面壁”,并且这一故事在宋代十分普及。《
景德传灯录》也讲述了达摩面壁的故事,但之后的《传法正宗记》却在此书之上,增加了“九年”的时间范畴。可见,达摩面壁九年的故事在宋代真正完成。
达摩在华弟子演进
《
洛阳伽蓝记》并未提及达摩收徒一事。《
续高僧传》提到了与达摩相关的人物有释僧副、慧可、道育。《
楞伽师资记》中又为沙门道育、惠可。《传法宝纪》只提到道昱、
慧可。《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达摩在华弟子是“惠可”,惠可先字神光,后由达摩改名为惠可。《
历代法宝记》中有则是惠可、道育、尼总持。《宝林传》里达摩弟子有偏头副、尼总持、道育、惠可。《
景德传灯录》中达摩的弟子有慧可、尼总持、道育、道副。
达摩的年岁和结局演进
凡记载达摩年岁的,均表明达摩一百五十岁。达摩的埋葬地点从《
洛阳伽蓝记》中是看不出来了,《
续高僧传》中也是“游化为务,不测于终”,并未交代具体地点。《历代法宝记》中,第一次出现“葬于洛州熊耳山”,这一说法被后代沿袭。《宝林传》更加具体,指出达摩葬于熊耳山吴坂。《景德传灯录》又讲到达摩葬于“
熊耳山,起塔于
空相寺”,以后的记载,都以达摩葬于熊耳山定林寺为依据。
达摩遭遇毒害始出现在《传法宝纪并序》中,但文中并未提到谁下毒,也没有偈颂暗示。后《
历代法宝记》则指出下毒的人为
菩提流支和光统律师。《宝林传》又将这一传说的时间加以固定下来,并通过对杨衒之的偈颂,将菩提流支和光统律师暗示出来。
只履西归的雏形最早出现在《传法宝纪并序》,自《历代法宝记》开始,有了只履西归的具体传说,《宝林传》则记载,不仅在达摩棺材中发现了履,还奉诏取出,并供养于少林寺,后被窃,又供养于
五台山华严寺,最后亡失。从《宝林传》开始,还出现了
昭和太子为达摩写祭文,以及
萧衍造碑文的传说。这些传说以被后代继承,但或多或少有所删减。
思想主张
二入四行禅法
“二入四行”禅法是
菩提达摩在
北魏以《
楞伽经》为依据、所传授的独特大乘禅法。二入指的是“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径,是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既壁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是教喻人心要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要舍伪(抛弃现实世界)、归真(追求超现实的真如世界)、无自(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无他(否认他人以致整个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排除一切执见。
行入即万行同摄的“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报冤行讲求对待痛苦时,倡导逢苦不忧,体冤进道的宽容豁达精神;随缘行讲求对待喜乐感受时,应该随缘安住,心无增减;无所求行讲求应该放弃对人天善报的贪求, 把人生的目标确立在解脱生死、成佛度生上来;称法行讲求断烦恼障、断所知障、不于三界随禅生、不于三界随报生,把握因缘,超过三界,体入缘起大道,成就菩提心。四行着重在于劝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照佛教教义苦下功夫。
人物影响
禅法影响
奠定了禅宗的形成
两晋以前,
中原地区的禅学仍处于混乱阶段,修习者也无所师承。
鸠摩罗什和
佛驮跋陀罗的相继来华,中土禅学开始趋于系统化,才逐渐兴盛起来,并开创了禅修者随师受学的风气。达摩的修禅团体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尽管在
南北朝时期,达摩传禅的影响并不大,但他传法于慧可,慧可以下依次为
僧璨、
司马道信、
弘忍等,形成了禅门特有的“以心传心”的传法系统,致使达摩一系的禅发展得蔚为壮观,从而形成了中国禅宗的前驱。后来所创立的的南宗禅和北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也都是对达摩禅法精神在不同层面的发挥和发展:道信将达摩禅的基本精神原则予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开拓者;
六祖慧能则是将达摩禅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真正完成者。
隋唐时期,借佛教大盛之风,道信在双峰山弘达摩禅法,创自家宗风;后来的弘忍继承并发展了
司马道信所倡导的山林佛教的禅风,聚众定居,生产自给,把禅修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农禅并作的精神贯穿在信徒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达摩倡导的随缘任运的修行观落实到了实际的禅行生活中,确立了中国禅宗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组织形式。
推动禅学向“心宗”的过渡
达摩只传心要,不讲经论,开创了一种新的“安心”禅法,即教人在思想上无贪无著、苦乐随缘,以消除客观外境对人的主观精神的干扰,在契悟佛法真理的基础上,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境界。达摩将复杂的禅法简化,改变了过去
中原地区流行的执著于形式和目标的“修心”禅法,使修禅更加简洁易行。后世禅宗也是循此而强调自性自度,提倡于日常生活中随缘任运而“安心”的修行方法,将佛教对“心”的
禅定的强调贯彻在了禅修的实践中。在达摩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禅宗,包括南宗
六祖慧能的“顿悟心性”、北宗
神秀的“息妄修心”,都是围绕着“心”的解脱而展开的,以心为要、以心为宗,因而禅宗又被称为“心宗”。
确定了中国禅学发展的方向
达摩禅以心为宗,不重言教,极力抬高了“契悟心性”的“证悟”。而达摩所说的“悟”是对宇宙和人生本质的一种直觉观照,是自心的觉悟。对“悟”的强调也是中国禅的一大特色,对“悟”的追求是日后中国禅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
达摩禅的“藉教悟宗”,虽不排斥经教但更强调心的证悟,这为后来禅宗的“不立文字”开拓了道路;而达摩禅既突出“心”的觉悟和“心”的解脱,又提倡随缘而行,这也为中国禅宗将解脱理想融于日常生活和行事之中,提供了可能,并为六祖慧能的“迷即众生,悟即佛”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改变了中土传统禅风
禅法初传时,禅僧往往以获得神通为禅修的主要目标,但达摩注重安心壁观法门。安心的禅学理论基础又融会了般若实相的心性学说,突出的是自性佛性。从此,达摩禅系继承“理入”“行入”的精神,沿着“安心'的道路一步步发展,终于演化出不多言神通,而直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的中国禅宗。达摩祖师以后,在六祖惠能之前,除了将“真性”“真如佛性”置换为“真心”“自性清净心”之外, 禅宗的理路基本依循达摩禅的理论与践行基调:四祖
司马道信重“守一不移”;
弘忍提出“但能凝然守心安念不生,涅盘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北宗神秀偈曰“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达摩在少林寺的九年里,以大乘思想影响着少林寺众僧。少林武术理论中的练心、练胆的内容,是对达摩禅宗思想中的“清静本心”的发挥。《少林宗法》关于武术中的
禅定法记载: 参贯禅机,超脱以生死而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 少林武术文化中的武术心意是对达摩的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达到性静、气爽、力足”的修行方法的发挥。少林武术的养生理念也是达摩禅宗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练外、练内,将达摩禅宗意念储存在身体内,以意领气、导引行气。通过禅宗意念使气血顺着经络在肌肉间畅通循环,结合禅宗的导引功夫,按摩五腹六脏,进而使血脉畅通、气血旺盛,达到健身养生的功效。禅宗的修行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以及
禅定五个步骤,深刻影响了少林武术文化的思想意识层面。布施要求习武者放弃一切内心的贪欲;习武的目的是普渡众生;持戒是严格遵守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打逛语的戒律规范;忍辱要求习武的僧人“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 ,以大慈大悲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抱怨和自己的得失;精进要求习练者随时随地参证禅理、拳术,持之以恒;禅定要求习练者在练功过程 中保持内心的清静。
法脉传承
印度禅宗
印度禅宗谱系
代表人物: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出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印度古国摩竭陀国首都
王舍城摩诃娑罗陀村,其家族是婆罗门的名门望族。据传摩诃迦叶的母亲临产时正在庭院散步,忽觉困倦,便坐在大毕钵罗树下,一件天衣突然飘落在树枝上,摩诃迦叶降生了。摩诃迦叶八岁时便开始延师学艺,祭祀、书画、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天文历法、音乐歌舞等,无一不精。摩诃迦叶成年后,父母为他讨娶妻子,摩诃迦叶不愿意,便以黄金雕塑出一个女性的金像,以此发愿,愿做无姻夫妻。
摩诃迦叶三十多岁时离家修道,去到王舍城,听佛陀说法,并在
竹林精舍,由佛陀为其剃度,之后又为他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摩诃迦叶在剃度的第八日开悟了,从此以圣者的身份出现 在佛陀的僧团中,余生立志于修习头陀
苦行。佛陀涅盘前,摩诃迦叶被公认为继承佛陀最适当的人选,佛陀涅盘后,摩诃迦叶担起了大法流传的责任,并主持了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
中国禅宗
中国禅宗谱系
菩提达摩将禅宗传入中国,下传
慧可、
僧璨、
司马道信,至
弘忍时,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
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六祖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
行思、荷泽神会、
南阳慧忠、
永嘉玄觉,形成
禅宗思想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传数代,形成仰、临济两宗;青原下传数代,形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
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南宗成为禅宗正流而盛行。宋元以后继续流传,曾传播至
朝鲜、
日本等国,现在还流行于欧美各国。
代表人物:慧能
慧能,(公元638—713年),
唐朝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俗姓卢,岭南新州人(今广东新兴县)。慧能3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不识字。《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在卖柴时听人诵
金刚经》,心有所悟,乃发愿去蕲州
黄梅县(今湖北黄梅)东山寺求法,因悟道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
弘忍传授衣钵,是为六祖。六祖慧能受法南归时,恐遭人迫害,藏身于
怀集县、四会一带16年之久。唐仪凤元年(676年)初,
六祖慧能复出,于广州法性寺(今
光孝寺)出示衣钵,印宗法师为其剃发、受戒,后前往广东韶州曹溪
宝林寺(今
韶关市韶关南华禅寺),在此倡导东山顿悟法门,并弘法长达37年,创立禅宗南派,且先后婉拒
武则天与
李显征召。六祖慧能传法不传衣钵,强调佛法“顿悟成佛”,修行不离世间,成佛在于“一念”。713年,六祖慧能圆寂于新州国恩寺,肉身舍利后被移至
韶关南华禅寺,成为
中原地区佛教史上第一尊肉身菩萨,保存至今。六祖慧能圆寂后,受
李纯追谥为“大鉴禅师”。记录慧能生平和语录的《
六祖坛经》,也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唯一被尊奉为“经”的典籍。
相关作品
《少室六门》
《少室六门》又称小室六门,全一卷。
南梁菩提达磨作,编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集记述禅家要谛,分为《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等六门,除第三篇《二种入》外,其余五篇疑系后人之伪作。《
楞伽师资记》则表示,《二种入》为达摩亲著,其余皆为弟子
昙林记录的达摩语录。
人物评价
萧衍在达摩圆寂之后,写诗文“如暗室之扬炬,若明月之开云……声振
中原地区,道超古今”,来形容达摩东土传法的功绩。
唐朝高僧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评价达摩禅法“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宋代契嵩禅师在《传法正宗记》里评价达摩的功德之所以超过
迦叶摩腾和
竺法兰,在于他是不立文字,传
佛心印。
当代禅学家吴言生认为达摩大师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及济度众生、延续法脉的悲心弘愿。
中国国学大师
南怀瑾评价达摩:他(达摩)以身教示范的宗风,是真正的宗教家、哲学家的精神所在。
当代中国高僧真禅法师评价达摩在从
印度来中国的许多古代高僧中,是最为中国人民所景仰、熟知的人物。
当代佛教研究专家
孙昌武评价达摩:如果说理论上
道生为印度禅演变为中国禅开拓先河,那么实践上做出巨大成绩、发挥重大影响的则有
菩提达摩。
名言章句
《传法偈》
辟无得宗
修佛无真得,
大日如来解吾惮。梦中人唤醒,披露睹青天。
辟寂静宗
万法尽归空,谁教相寂宗。慧人炉点雪,瞬息一陶融。
轶事典故
梁武帝与达摩论法
达摩受梁武帝诏请,到金陵并与武帝论法。梁武帝问道:“大师,我在国内建造了很多的寺庙,印送抄写了很多佛经,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内供养了众多僧尼,我所做的事,算不算功德?”达摩因道:“并无功德。”武帝不悦,又问:“明明功德巍巍,大师为何说没有功德呢?”达摩回:“您所做的这些事,虽然看似有巨大的功德,却都是有利可图的,算不上功德,只是一种空相而已。”武帝不解,继续追问道:“如何才算有真功德?”达摩回道:“不可着功德之相,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意思是不要执着于功德,不为功德而做的事,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功德。
萧衍不能领悟,达摩自知与梁武帝的法缘不合,便离开了金陵,北上去了洛阳。
一苇渡江
相传达摩师父与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最初不以为然,达摩很失望,打算离开
南梁。正当达摩准备离开时,梁武帝突感后悔,又急忙派遣人去追赶。面对追兵,行至江边的达摩随手折下一根芦苇扔入江中,芦苇立刻化为一叶扁舟,带着达摩躲开了追兵。
面壁九年
达摩在
元诩神龟三年(520年)到达少林寺后,见寺里和尚皆信仰
小乘佛教,因此他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将大乘教法推而广之。他在
嵩山西麓五乳峰找了一处天然石洞里,开始了长达九年的修性坐禅。据说当他离开石洞时,他曾面对的那面石壁上,竟留下了面壁姿态的形象。最终,达摩领悟出一种中原人们容易接受的佛教理念——东土禅宗。
只履西归
达摩圆寂后,
北魏使臣
宋云从西域返回
洛阳市时,在葱岭看见达摩一手扛着锡杖,一手掂着鞋子,身着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上前问道:“大师,您往哪里去?”达摩回道:“我往西天去”,并一再嘱咐宋云不能将两人见面的事向他人提起。但宋云并未将此话放在心上。回到京城以后,宋云复命时,提起偶遇达摩一事,
元子攸以为宋云说谎,令侍卫将宋云投入南监。事隔数日之后,孝庄帝再次召来宋云,让他当着群臣的面,复述路遇达摩一事。有臣建议,应开棺以验证
宋云所说是真是假。打开达摩的棺之后,里面只有一只鞋子,孝庄帝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
后世纪念
圆觉大师
郭子仪奉命平定“
安史之乱”前,曾到空相寺朝拜达摩遗塔,并许愿若达摩禅师福佑,消灭叛军,必当奏请朝廷,对寺院“特加崇饰”。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上书朝廷请赐谥号及寺额塔额,
李豫御批“达摩禅师宜赐谧号圆觉禅师,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
四通古碑
金、明及清朝时,分别在
熊耳山、达摩墓地处,立有古碑以纪念达摩禅师:分别是金、元时期所立的《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
景泰五年(1454 年)所立的《菩提达摩圆觉大师碑》;少林寺
无言正道禅师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所立的《重修空相寺记》;及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所立的《重修熊耳山空相寺碑记》。
少林寺
据传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
印度禅宗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位于
登封市的嵩山少林寺,在
河南省首传禅宗。因此,嵩山少林寺又被称为
禅宗思想各派的共同
祖庭。少林寺中还建有达摩庭,寺西北还有
初祖庵、达摩面壁洞等遗迹。
达摩洞
据说达摩从
洛阳市来到嵩山少林寺后,见寺里和尚皆信仰
小乘佛教,因此达摩开始思索,如何能将大乘教法推而广之。他决定找一僻静之处静心修禅,最后选择了五乳峰上的蚩尤洞。达摩在洞里时面对石壁坐下,两手作弥陀印,双目微闭,五心朝天,开始坐禅。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据说当他离开石洞时,他坐禅面对的那面石壁上,竟留下了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后世人们为纪念达摩,将那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又将他坐禅的蚩尤洞改名为达摩洞。
达摩岩
南北朝时,达摩之法普及
中原地区,
安溪县达摩弟子在
长卿镇长坑村狮峰山设坛供奉达摩,始名为狮峰寺,后改名为达摩岩。达摩岩内尚存“达磨岩”摩崖石刻三字,每个字高1.5米,宽1.2米,楷书阴刻,左边镌刻有“
淳熙十三年”字样,是县境内最大的宋代石刻。
华林寺
萧衍普通八年(527年),
印度禅宗思想第二十八祖达摩禅师从印度来到
广州市,在
绣衣坊码头登陆,结草为庵。达摩登陆的地方如今立有一块石碑,上题“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字样;绣衣坊码头附近的华林寺,据说其前身正是达摩所建的“西来庵”。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禅宗六祖惠能与新兴国恩寺. 广东新兴国恩寺编. 六祖坛经研究 第五册[M]. 2003书名: 《六祖坛经研究 第5册》
作者: 广东新兴国恩寺编
当前第:386-394页.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