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公元601-674年),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俗家姓周。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
七岁时,弘忍被禅宗四祖道信带到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修行。公元624年,弘忍在双峰山幽居寺削发为僧。四祖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公元654年,他在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公元672年,慧能来到黄梅,8个月后,弘忍选择慧能为传承人。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
弘忍与禅宗四祖
司马道信共同开创了东山法门,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他主张“明心见性”;弟子六祖慧能和神秀,分别开创了禅宗的南宗与北宗。他的语录被弟子编成专著《最上乘记》,为中国禅宗第一部理论经典著作。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弘忍禅师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相传他到7岁还不会讲话,而第一次开口讲话还是隋大业3年。七岁时,弘忍被
禅宗思想四祖道信所遇见,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修行。
佛法经历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弘忍在双峰山幽居寺削发为僧,师承四祖
司马道信。道信知其为根器,把道都传给了他。永徽三年(公元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弘忍。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永徽五年(654),他在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
伽蓝,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因而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药到山供养。
公元672年,在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与六祖
六祖慧能上演了一场对话。这次对话,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的暗自印心。8个月后,弘忍通过作偈的方式,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
神秀,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南归。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慧能大师。唐代宗时期,弘忍谥号大满禅师。
思想主张
弘忍的禅学继承
司马道信的思想而来,主要有二依:一依《
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
文殊菩萨师利
般若经》的一行
禅定。《
宗镜录》卷九十七谓弘忍说:“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诸佛只楚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因此可见弘忍的禅对心是十分重视的。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杂染心,而是真心,或称为清净之心。此心本来清净圆明,只因烦恼所攒,不能显露。习禅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弘忍创立了东山法门,它的标帜是“即心是佛”“见性成佛”“顿悟得法”。
中国的禅学,自
达摩以来,以《楞伽》印心。至四祖道信,又增加了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弘忍是
司马道信的弟子,他继承了老师的禅学传统,但他又增加了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心的新内容。这反映禅学在不断地发展。”
个人著述
弘忍是一位“肃然静坐,不出文记”的禅师。传说他有一本关天禅法的书,但净觉在《
楞伽师资记》中说是“谬也”。净觉所指的弘忍所谓禅书,即现存的《最上乘论》。此论在敦煌本中全名是《蕲州忍和尚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近代学者们认为此论当是由弘忍的弟子抄录而辗转流传下来的,为中国
禅宗思想第一部理论经典著作。
法脉传承
人物影响
开创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是从弘忍所住的冯茂山得名的。此山在
黄梅县东12里,道信寂后,弘忍便迁到了此山,继续弘法。所传之法“法妙人尊”,因此搏得了“东山法门”的称号。东山法门是道信和弘忍两代禅师共同开创,弘忍的禅法是对道信禅法的发扬光大。东山法门在当时影响很大,远及
洛阳市,名声极盛,与早在
隋朝就已得到朝廷褒奖的天台法门平起平坐。
武则天在接见神秀时称:“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也。”东山法门无论从组织形式上,还是
思想体系上都已初具规模,它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
十一大弟子
弘忍弟子众多,他最得意的弟子有十一人,即《楞伽师资记》中所说的神秀,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薄、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这十人即禅宗史书上所说弘忍的十大弟子,再加上玄赜共十一人,此十一人为禅法传播起着重大的作用。十一人中又以慧能和神秀最为著名。弘忍之后禅宗即分为慧能的南宗与神秀的北宗。
修行生活创新
在生活作风上,弘忍也有创新。在他以前,禅者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钵、修头陀行,随遇而安。到了道信、弘忍时代,禅者的生活为之一变,禅徒集中生活,自行劳动,寓禅于生活之中,把搬柴运水,都当作佛事。又主张禅者应以山居为主,远离嚣尘。这种生活的变化,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后来的马祖道一和
百丈禅师,创丛林,立
清规,道场选址在深山老林,称道场为“丛林”提倡农禅并重,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都是受了
司马道信、弘忍禅风的影响。”
后世纪念
黄梅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亦名东禅寺,位于湖北省
黄梅县城东北十三公里处,系中国佛教禅宗第五代禅师——弘忍大师所创建。五祖寺是弘忍的弘法道场,又是
六祖慧能大师求法得衣钵之地。宋英宗曾为该寺
匾额御书“天下祖庭”,宋徽宗则为之题写“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寺额“东山五祖寺”。
圣母殿
五祖寺的圣母殿是供奉五祖弘忍大师母亲周氏的殿堂,始建于
唐朝。传说,五祖前生为栽松道者,托化周氏女而生弘忍。弘忍大师的母亲,历经艰难把弘忍抚养成人。弘忍大师继承四祖衣钵后,在东山讲经弘法,为稳定当时久经战乱的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十分感慨,特将弘忍大师的几位弟子迎至京师,以师礼待之,亲聆教诲,封弘忍大师之母为圣母,并下令敕建圣母殿。
真身殿
五祖寺真身殿又名祖师殿,为供奉五祖弘忍真身舍利坐像的殿堂,正面门上方悬挂原中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写“真身殿”匾额。真身殿殿塔合一,中部为正殿,后部为“法雨塔”,即藏五祖真身处。法雨塔始建于唐代,并由唐代宗赐名。五祖圆寂后,真身供奉塔中。后来,四众弟子又依塔建佛祖殿(后改名真身殿)保护法雨塔,此为佛教僧侣埋葬礼制中的最高规格。相传,
北宋末年,
蕲州镇被围,当地官吏百姓共同奉请弘忍大师真身入城护佑,住持了行随真身同去,最终使蕲州免遭兵火之灾。
意生寺
传说弘忍并无父亲,是他母亲一日在
河港里洗涤,见逆水漂来一只鲜桃,食而怀孕。其父不能容忍,将其赶
出家门。弘忍母离家后,在今濯港境内一小山坡上的一间破庙里栖生并在此生下了弘忍。后人为纪念一代大师的诞生,便奉其寺为意生寺。明代开国皇帝
朱元璋引兵驻扎此寺时,感其故事,遂提笔命名此山为“天下第一山”,而且将匾额敬于寺门。
幽居寺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弘忍在距今黄梅县城西15公里处的
双峰山森林公园幽居寺削发为僧,师承四祖道信。幽居寺即今四祖寺,这是弘忍起根发迹之地。
白莲峰
在五祖寺所在的东山顶上,有一处叫白莲峰的地名。史载,这个山顶上有一口小池塘,约半亩见方,相传当年弘忍曾亲手在池内栽植白莲。唐代宰相、诗人斐度游五祖寺时称赞:“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上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向半天开。”
新开镇
新开镇位于黄梅县西南,东连分路、孔垄,南濒
长江,西、北与
蔡山镇毗邻,全镇版图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73.66平方公里,水域20.2平方公里,镇城区2.14平方公里。新开,因佛教
禅宗思想五祖大满师弘忍七岁时,首次在此开口说话而得名。
轶事典故
悟道因缘
据《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弘忍法师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
司马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因未婚怀孕,少女被赶出家门。几个月后,她生下了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七岁时,周氏带着孩子,遇见了四祖道信禅师。四祖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认为这个孩子如果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于是四祖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周氏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决定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衣钵传承
公元672年,在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与六祖慧能上演了一场对话。弘忍:“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六祖慧能:“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次对话,惠能就得到五祖弘忍的暗自印心。8个月后,五祖弘忍决定“以偈传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时首座神秀呈偈曰:“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意尘埃。”慧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南归。
人物评价
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禅宗四祖道信评)
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翻译,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
楞伽师资记》评)
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翻译,他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传法宝记》评)
中国禅宗虽然奉
北魏时来华的
达摩为初祖,但禅宗在中国正式成立,应是在道信、弘忍的时候。他们创东山法门,广接群品,在当时影响极大,从而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闽南佛学评)
东山法门的标帜是“即心是佛”“见性成佛”“顿悟得法”,体现了弘忍大师对禅学的发展,为使印度禅蜕变成中华禅立下了巨大功劳。(商洛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