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英语: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香港特别行政区译《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去美国着数》,台湾译《芭乐特:哈萨克青年必修(理)美国文化》)是一部由
拉里·查尔斯执导,萨莎·拜伦·科恩 、
安东尼·海恩斯等人为编剧,萨莎·拜伦·科恩和
肯·戴维蒂安等人出演的喜剧影片,于2006年11月3日上映。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记者在美国旅行和生活的搞笑经历。该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了一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续集《芭乐特续集电影》定于2020年10月23日在亚马逊影片播出。
《波拉特》获得多次荣誉,如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被提名为“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第64届
金球奖被提名为最佳喜剧片等。
剧情简介
踏上新征程
在哈萨克斯坦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波拉特因其风趣幽默的风格和深入浅出的新闻解读,已经成为了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六的播报员。然而,波拉特对新闻事业有着更远大的追求。当国家情报局提出一项探访
美国的文化学习计划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与胖胖的电视制作人阿扎马特一起,他们带着摄像机、麦克风和简单的行装,踏上了探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旅程。
美国的奇遇记
波拉特和阿扎马特抵达美国后,他们的天真和热情迅速吸引了当地人的注意。波拉特尤其热衷于街头采访,他的问题既幽默又深入,常常让受访者捧腹大笑。然而,他的采访风格也让他陷入了一些尴尬和危险的境地。尽管如此,波拉特仍然坚持自己的方式,试图用镜头捕捉
美国的真实面貌。
记录与挣扎
在美国期间,波拉特和阿扎马特不仅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素材。然而,随着拍摄的深入,波拉特渐渐发现,制作一部具有震撼性意义的纪录片并不容易。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他们自身的经验不足,都成为了他们面临的挑战。但波拉特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记录着每一个瞬间。
好莱坞的浪漫
除了拍摄纪录片,波拉特此行还有一个私人的目标——追求好莱坞艳星
帕米拉·安德森。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帕米拉,尽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从未放弃。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气,也为他的
美国之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梦想成真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冒险,波拉特和阿扎马特最终完成了他们的纪录片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性,也记录了波拉特在美国的奇遇和成长。尽管他没有成功追求到帕米拉,但他收获了更多宝贵的东西——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梦想的坚持。回到哈萨克斯坦后,他们的纪录片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好评,波拉特的梦想也得以实现。
以上信息来源于资料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制作
萨莎·拜伦·科恩,这位
HBO电视网知名脱口秀节目“Da Ali G Show”的创始人与主持人,创造了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虚构角色——“波拉特”。科恩巧妙地赋予波拉特一系列蹩脚却引人发笑的性格特征,借此对美国社会中的
反犹太主义、男权主义和
种族主义等敏感议题进行深刻的讽刺与反思。尽管在影片策划初期,萨莎·拜伦·科恩与导演杰·罗奇都渴望打造一部推陈出新的另类喜剧,但他们未曾预料到影片会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呈现。
影片在形式上虽与新闻纪实颇为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充满创意的虚构作品。它将一个纯属虚构的角色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与众多真实的个体互动。除主角外,其他参与者或许并不知情自己的反应已被镜头捕捉,这种拍摄手法类似于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偷拍环节,既保留了现实感,又赋予了影片独特的趣味性和深度。
以上信息来源于资料
影片歌曲
波拉特电影配乐是2006年10月24日在
itunes商店发布,2006年10月31日于实体商店销售。专辑中收录的电影音乐,五首题为“Dialoguing excerpt from moviefilm”,以及备受争议的反犹太人歌曲“在我的国家出现了问题”,源自电视节目Da Ali G Show。
幕后花絮
影片原计划由
托德·菲利普斯执导,但由于与萨莎·拜伦·科恩在拍摄上存在分歧,利普斯放弃了这个计划。
萨莎·拜伦·科恩在片中所穿的西装,在整个拍摄期间也没有洗过一次。
萨莎·拜伦·科恩为了塑造波拉特这个角色,特意将头发和小胡子留成了片中的造型。
波拉特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一位
俄罗斯医生,萨莎·拜伦·科恩称这位医生虽然并非有意如此,却非常有趣,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喋喋不休。
制作发行
以上信息来源于资料
获得荣誉
以上信息来源于资料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波拉特》是如此邪恶的一部电影,充满了恶趣味和低俗的“屎尿屁”笑料。可以轻而易举激起无数人的咒骂,民族主义者正义凛然的为犹太人,吉普赛人愤愤不平;国际主义者痛斥美帝主义蓄意抹黑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形象;
人道主义者为同性恋和女权主义者冲锋陷阵。评论里甚至有些人感同身受的说:“我是
哈萨克族的人,我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波拉特》赢了,认真你就输了。殊不知男主角科恩本人就是犹太人,目前情绪稳定。(豆瓣影评)
看了《波拉特》的预告片好几次了,挺吸引人的。昨天看了,感觉有些搞怪,看到他们从犹太人的家里逃出来,买了一头熊来保护自己,笑死了,不过当看到波拉特在夜色中的悲泣,我也能感觉到那种人生的寂寞,在异国他乡,没有钱,没有护照,没有车子,只是凭着一个信念,当信念破灭时,是何等的可悲,幸好波拉特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豆瓣影评)
专业评价
作为一部题材怪异的小投资喜剧,《波拉特》借一个外来者的眼光看待美国文化。该片有很多“厕所笑话”,然而好评率仍然达到了93%,这是因为它在片中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嘲笑了美国文化中的偏见和伪善。(新京报)
《波拉特》不是一部简单的恶俗喜剧,而是蕴涵着更丰富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了正常叙事和正常视角都无法深刻表现的事实——
美国文化的自以为是。波拉特刚到
美国时,按照“本国”的礼节见到任何路人都友好地进行贴面吻,但被认为是性骚扰;等他逐渐深入美国,那些真诚友善的美国人又一心想纠正他不文明的粗鄙言行,将他改造成“文明的、美国式的现代人”。波拉特的旅程实际上又是“渴望同化”与“本能地反对同化”之间的对抗。(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