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绒鸭
鸭科动物
绒鸭(学名:Polysticta stelleri)为鸭科小绒鸭属下唯一的一种鸟类,俗名绒鸭。
形态特征
小绒鸭雄鸟头及上颈为绒白色,额、眼先及枕部淡橄榄绿色,眼周黑色,颈中部有一宽阔的绒黑色领环,并具紫蓝色金屈光泽,颏及喉黑褐色。喉与黑色领环除在正中处有黑色相连外,左右均有白色带隔着,黑领之后另有一条狭小的白色沾棕的半环带与胸部隔着;背中部、腰及尾上覆羽黑色而带紫蓝色光泽;肩羽狭长,向下弯曲,外侧黑色并具蓝紫色光泽;内侧窄,呈绒白色。所有肩羽的前部均为白色,翅上覆羽也为白色,次级飞羽上的翼镜蓝黑色并具金属光泽和白色端斑。三级飞羽和肩羽相似,但较宽阔而少弯曲,初级飞羽暗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白色,下体橙皮黄色,在前腹中央、后腹及尾下覆羽转为栗褐色,胸侧及两胁较淡,呈皮黄色,胸部两侧的后方各有一黑色小形块斑,尾羽暗褐色。
雌鸟通体暗棕褐色,眼周白色,颈部有一不明显的领环,形成一个棕栗色横斑,肩间部有不规则的棕栗色横斑,翅暗褐色,翼镜呈金属蓝色,前后缘均具明显的白边。三级飞羽呈镰刀状,外侧呈金属蓝色,沿羽轴有银灰色羽干纹。腰暗褐色,具不明显的棕色横斑,胸部也有不明显的栗色横斑;外侧翼下覆羽褐色而具白色,内侧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腹和尾下覆羽褐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更少灰褐色和红色,横斑较明显,翼镜前后缘白边较窄或缺失。
虹膜雄鸟红褐色,雌鸟褐色,嘴、跗和趾蓝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00-1000g,♀720g;体长430-470mm,翅♂208-215mm,♀205-215mm;嘴♂36-43mm,♀35-42mm;尾♂88mm,♀85mm;跗33-40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小绒鸭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带近海的内陆水塘和小湖中,非繁殖季节则栖息于沿海近海岸水域、多岩石的海湾及河口。活动于北极苔原,靠近海岸的淡水区,岩石海湾,大型水电站。地理范围是位于沿阿拉斯加州和西伯利亚的东部海岸,白令海峡的两岸。它冬天到白令海的南部和北太平洋,但它不会远至阿留申群岛以南。另有一庞大的群体,冬天活动于挪威峡湾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繁殖于淡水水塘,但栖于沿海水域近溪流出海处。
分布范围
分布于爱沙尼亚芬兰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波兰瑞典美国
生活习性
迁徙沿海岸进行。春季通常在5月末到达繁殖地,秋季最早在8月中下旬即有离开繁殖地的,但大量在8月末9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通常成大群迁飞。
性喜成群,除营巢产卵期间外,一年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成群活动,特别是换羽,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数千甚至数万只的大群。飞行快而轻捷,两翅煽动也快,从水面起飞灵活而轻快,不需在水面拍打而能直接从水中飞起。游泳快而轻盈,游泳时尾常常翘起。也善潜水。
小绒鸭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幼虫、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小鱼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多在近海浅水处和北极苔原湖泊与水塘中。主要是通过潜水取食。
炫耀时雄鸟发出低沉的似croons的叫声及短吠声。雌鸟发出低沉吠叫、嚎叫以及哨音。其他时候相当安静。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6-8月。通常5月末6月初到达繁殖地。营巢于北极苔原上,巢多置于河流与水塘边地上草丛与低矮的灌丛中。巢极简陋,系就地收集一些枯草和苔藓植物构成。内放大量黑褐色绒羽。每窝产卵6-7枚,偶尔多至10枚。雌鸟孵卵。卵为淡黄色或橙褐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5-71×37-47mm,平均61×42mm,重58g。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Polysticta stelleri.The IUCN Red List.2022-04-15
Steller's Eider Polysticta stelleri.Bird Life interantiona.2022-04-1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2-04-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保护等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