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David Lynch),男,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
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
1967年,大卫·林奇执导个人首部
短片《六个苍白的人影》。1970年推出短片《
祖母》。1974年,自编自导自演短片《被截肢者》。1977年,
凯文·林奇根据自己动荡的生活以及
贫民区生活的启发,创作了恐怖片《
》;该片上映后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肯定,将他推上了超现实影片制作的最前沿。1980年,林奇执导个人首部主流影片《
象人》,林奇凭借该影片获得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导演奖,并提名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86年林奇执导电影《
蓝丝绒》,凭该片提名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1990年林奇拍摄了电视剧《
双峰镇》,凭借该剧入围第42届
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导演奖等奖项,林奇黑暗的、
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给模式化的
肥皂剧以强烈冲击,被认为是美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1990年林奇推出了他的第5部影片《
我心狂野》,此片获得了1990年第43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林奇也因此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1999年,林奇执导了
剧情《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该片获得
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等奖项。2001年,林奇自编自导了影片《
穆赫兰道》,并凭此片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第三次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
英国广播公司将《穆赫兰道》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榜单第一名,
法国最著名电影期刊《
电影手册》将它列为“新千年十佳影片”首位。2017年,林奇执导的《
双峰镇》播出,凭该剧在
第70届艾美奖夺得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奖项。2023年5月23日,林奇客串出演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
造梦之家》在中国上映。
林奇在主流派和
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在银幕上揭露了现实生活中黑暗和极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2006年大卫·林奇获得第63届
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9年大卫·林奇获得第92届
奥斯卡荣誉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6年1月20日大卫·林奇出生在美国
蒙大拿州密苏拉,从小因为家庭的不断搬迁,在
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几个州长大。在上学的同时,林奇还加入了童子军且最终晋身为鹰级童子军,并作为鹰级童子军在约翰·肯尼迪的就职典礼上客串过领座员。儿时的林奇志向是做一个书画刻印艺术家,1963年进入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科科伦艺术学院,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科施卡,并曾赴
欧洲进行短期的留学。1966年初,他回到了
费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就读,并开始尝试制作影片。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1967年大卫·林奇执导个人学生时期的第一部实验影片《六个苍白的人影》。1968年,大卫·林奇制作了一部16MM彩色
短片《字母》,该片获得
美国电影协会的奖学金。不久后,大卫·林奇离开电影界继续专注于美术学业。而后在1970年推出短片《祖母》。同年大卫·林奇进入
美国电影学会研读 电影研究。
佳作频出
1974年
凯文·林奇对方兴未艾的录像科技做了一场影像实验,发布短片《被截肢者》。1977年,林奇根据自己动荡的生活以及
费城贫民区生活的启发,创作了恐怖片《
橡皮头》,该片上映后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肯定,将他推上了超现实影片制作的最前沿。
1980年,林奇执导个人首部主流影片《
象人》,该片充分体现出了林奇敏锐的观察力,演绎流畅感人;是其创作生涯中最暖心之作;该片提名了1981年第34届
英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及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8项奖项,林奇凭该片提名最佳导演奖。此片标志着林奇获得了好莱坞主流的认可。
1984年,林奇执导了由
弗兰克·赫伯特《
沙丘》系列科幻小说改编的动作
科幻《沙丘》,该片在演员表演和场景安排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原著风格,但由于缺乏新意,票房成绩不佳。1986年林奇执导了其继《
橡皮头》后编导创作的又一代表作《
蓝丝绒》,该片在《视与听》影史最伟大百大影片2022年影评人版排名第84位,导演版排名第72位。林奇凭该片提名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和第51届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
而后林奇放弃了大银幕影片,致力于开拓其它流派。1990年林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
双峰镇》,于1990年4月8日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首集收视率高达3460万,是美剧史上第一部创下收视神话的Cult系列(指题材或拍摄手法属于非主流领域,在特定群体中大受欢迎的作品)。该剧曾获得第42届
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导演奖等提名,林奇特有的黑暗的、
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和对镜头、色彩的独特处理方式给当时模式化的
肥皂剧以强烈冲击,该剧的原声音乐也被赞“它带给你宛如秋天薄雾般萧索的感觉,同时融入了一种诗意的寂寞与神秘感”。
1990年林奇推出了他的第5部主打影片《
我心狂野》,片中林奇运用超现实的血腥暴力场面和色情幻想,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状态,充满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诡异色彩浓重,但也不时流露出一种浪漫激情,是一种极其另类的爱的执着。此片获得了1990年第43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林奇也成为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但该片在美国评论界是毁誉参半。1992年,林奇推出了电视版《
双峰》的前篇《
双峰:与火同行》;全片的视觉设计十分突出,具有迷幻一般的色彩和诡异风格。但这部雄心勃勃的影片,却饱受评论界的摧残。林奇毫不甘心,开始策划他的下一部影片。
继续探索
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测的悬念
惊悚片《
妖夜慌踪》重返影坛,这是一部实验性、梦魇般的影片,描述了人物黑暗、诡异、混乱的心理,是林奇影片中最怪异、最不明就里的影片。
1999年,林奇执导了剧情片《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影片风格沉稳细腻,展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以一个单纯而充满爱的小故事进入了美国乡村的岁月之旅;该片获得
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和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
2001年,林奇编剧执导了以好莱坞为场景的悬念
剧情《
穆赫兰道》,这部影片本来是为美国国家广播公司(ABC)作为系列剧创作的,但这部作品在亮相前就被“枪毙”了,失望之余,他转而前往欧洲市场寻求支持,该片在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上得到一致赞赏,林奇因此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接着林奇又凭借此片先后斩获了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法国电影恺撒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等,并第三次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导演。BBC将《穆赫兰道》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榜单第一名,法国最著名电影期刊《电影手册》将它列为“新千年十佳影片”首位。
2002年又连续执导了《黑暗的房间》《兔子》《哑巴乐园》三部
短片。2006年林奇自编自导悬疑电影《
》,但林奇在开始计划这部电影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写任何剧本,他是在拍摄每一段场景之前都是临阵磨枪写完的,该片沿袭了林奇华丽而诡异的风格,获得第63届
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同年林奇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特别贡献奖。此间林奇出版书籍《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中文版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发行)。
2007年林奇与多位导演联合执导为纪念戛纳电影节60周年的剧情电影《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6月23日在纪录片《大卫·林奇和他的影像世界》中出镜。2008年担任惊悚悬疑电影《
》的制作人。2009年担任由
执导的剧情电影《
》的制作人;同年与
、
联合在纪录片《伟大的导演们》中出镜;
2010年,执导的悬疑
短片《蓝调上海》于5月16日在美国上映;2011年先后执导短片《三个R》《我碰到了红按钮》。2012年,自编自导了纪录片《冥想,创造,和平》,其中包括大卫在16个国家巡演的独家镜头。2013年执导剧情
《伊甸巴黎》。
2015年-2016年,陆续出演纪录片《重访蓝丝绒》《大卫·林奇:艺术人生》。2017年林奇与
哈利·斯坦通共同参演的喜剧电影《
老幸运》于9月29日在美国上映。同年还执导了犯罪悬疑剧《
》,截至2023年11月26日,在
豆瓣获得8.9的评分。2019年大卫·林奇获得第92届
奥斯卡荣誉奖。
2020年由大卫·林奇自己撰写剧本、参与动画制作并执导拍摄,全程无台词的动画短片《火》于5月21日发布。2023年5月23日,林奇客串出演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
造梦之家》在中国上映。
个人生活
大卫·林奇的父亲唐纳德·沃尔顿·林奇是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研究专家,母亲埃德温娜·松德霍尔姆是教师。
1967年,21岁的林奇与佩吉-林奇结婚成家,两人育有女儿珍妮弗-钱伯斯-林奇,
妻子佩吉-林奇于1974年去世。1977年,林奇与第二位妻子玛丽-菲斯克结婚,并生有二个儿子。
2006年5月大卫·林奇与第三任妻子玛丽·斯维尼结婚,6月林奇向法庭递交文书,申请离婚。现任妻子为埃米莉·什托夫尔。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执导电影
执导电视剧
编剧作品
制片作品
短片作品
参演纪录片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参加综艺
配音作品
获得荣誉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导演大卫·林奇是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
豆瓣》评)
大卫-林奇是当代美国电影界的一个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漫画家、作曲家和书画刻印艺术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在银幕上无情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黑暗和极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新浪娱乐》评)
大卫·林奇的影像具有像黑洞一般的致命吸引力,华丽、阴郁、诡异,先锋且独树一帜。(《
南方都市报》评)
美国导演大卫·林奇 (David Lynch)的作品向来充斥着悬疑、性爱与暴力情节,以令人费解的绮丽诡异实验风格著称,被评论家奉为“林奇主义”(Lynchian)。(《
北青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