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湾乡
五里湾乡
五里湾乡地处靖边县城南约100公里处,属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全乡辖9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1192户,5350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3000亩。2002年,全乡财政收入54万元,粮食总产量32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
撤销五里湾乡并入周河镇
建设发展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油气开发的大好机遇,结合本乡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林草养牧,以牧养人,突出特色,发展优势,强农富民”的思路,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小杂粮及阳芋为主的种植业和小尾寒羊、白绒山羊为主的养殖业。
基础设施
同时,该乡加大投资力度,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全乡造林面积达24500亩,其中退耕8450亩;种草面积达15680亩,其中退耕种草9800亩。建成核桃基地70亩,大扁杏基地360亩,全乡林草覆盖率达75%。羊子存栏达到5500只,全部实现舍饲。建成自来水场2处,水窑窖300多个,受益人口达3000多人。硬化乡村道路主干线70多公里,接通了电话线路,并配合县上建成手机信号接收塔1座。小城镇规划已经完成,新修政府办公楼1幢,投资150多万元,建成教学大楼1座,极大地改善了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排在了全县前列。
产业调整
200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乡、建设小康乡、村的第一要务,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进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第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五里湾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绿色产业
靖边县五里湾乡位居榆林市靖边县最南端,属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全乡占地面积179平方公里,(约合27万亩),耕地面积4万亩,人工造林种草面积6万亩,其中退耕面积2万亩,荒山荒坡绿化面积8万亩,自然植被生态区保护面积9万亩,林草覆盖率达85%。
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五里湾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乡、村两级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苦劳动。认真研究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正确处理“国家要被子和群众要票子”的利益关系,着力培植后续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特别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深化了对五里湾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向生态环境要生产力,生态环境也出生产力的指导思想,采取大面积封禁和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优势,总结提炼出了“加强管护,巩固成果,完善朴植,兑现政策”的十六字工作方针。通过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工程,草场围栏四大工程,营造出了一个绿满山野的五里湾,勾画出了一幅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优美画卷。他们响亮地喊出了一个口号“守好靖边县南大门,创建绿色五里湾”。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为群众发展生产、舒心生活提供了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另一方面,逐步改变了粗放型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使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农业上解脱出来,从事其它产业,从根本上调整了产业结构,转变了增收方式,发展了农村经济,走出了就土地谈发展,就农业抓增收的困境,农民收入逐年上升。
农业上,通过政府组织和市场引导,建立了“两大基地”。阳芋豆类小杂粮种植面积达3万亩,初步形成了规模,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增加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畜牧业上,养羊已由2002年的28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9000多只,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新品种白绒山羊,养殖业成了农民增收的又一大亮点。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块,据2005年大概统计劳务输出一年收入约在400万元左右,劳务输出不但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建设发展
基础设施
产业调整
绿色产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