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军的将领》是一部关于文明与战争的长篇小说。一位
意大利将军,战后前往曾经的敌国
阿尔巴尼亚搜寻阵亡将士的遗骨,并把遗骨准确无误地带回祖国与亲人身边,以此慰藉无辜的亡灵和期盼的生者,完成了一项
人道主义任务。这不是一次艰难跋涉,而是在死亡暗夜里一场锥心的远征。战争中的幸存者、侵略者、被侵略者,参与者、受害者,以及战争的失语者与战后的清理者,都不说话。只有阵亡者借坟墓里亡灵之口,给予我们最后的箴言:战争无法分开悲哀和笑话,也很难把英勇和悲痛分开。
《亡军的将领》被
法国《
世界报》列入“20世纪最好的100本书”,用29种语言出版了71次。本次推出全新珍藏版,由资深译者
郑恩波先生自
阿尔巴尼亚原文直译,保留原汁原味的卡达莱文风。
《亡军的将领》是卡达莱的成名作,这是一部独特非凡的作品,书中写到一位
意大利将军,在战后回到阿尔巴尼亚,收集当年战死在此地的部下遗骨,这桩痛苦的使命,几乎令他神经失常。他意识不到的是,自己也早已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作者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作家,他为认识战争带来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经验。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
吉诺卡斯特,曾先后在
地拉那大学和高尔基世界文学学院学习深造。1954年,他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的创作。评论家称其小说“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青”。2005年卡达莱从五位
诺贝尔奖得主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首届
布克国际文学奖。1963年,他发表了首部小说《亡军的将领》,迄今已在40余国出版了作品。卡达莱的代表作还有:《破碎的四月》(
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1月版)、《梦之宫殿》(重庆出版社待出)、《金字塔》和《音乐会》等。
还是创作使自己名声大振的长诗《群山为何而沉思默想》的时候,卡达莱便开始了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的创作(1963年初版,截止到1966年又修改过两次)。这是卡达莱长篇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他全部长篇中最成功的作品。它在欧洲特别是在
法国产生了使阿尔巴尼亚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影响。我们知道,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939年4月侵占
阿尔巴尼亚时,卡达莱年仅3岁,他既没有彼特洛·马尔科参加
西班牙战争的经历,也没有像赛弗切特·穆萨拉依、法特米尔·加塔那样亲赴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目睹人民的丰功伟绩。这就是说,卡达莱不可能采取以往作家的写法来写民族解放战争。他要像画家、摄影家选取合适的角度那样,精心选取自己的角度。他抓住了一名意大利将军赴阿尔巴尼亚搜寻意大利阵亡官兵遗骨这条主要情节线,将他所熟悉的甚至自幼就听到的种种故事,巧妙地、得心应手地编织在上面。具体落笔时,又不直接地去描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全力去展示各种人物对战争的思考和心态。这就是卡达莱描写民族解放战争的新角度。他的才华和灵气,也主要在这一点上展露出来。一个将军在一个神甫的陪同下,到异国的土地上寻找阵亡者的遗骨,这是一件多么乏味无趣的事情!但是,聪明的卡达莱却让我们看到,围绕着寻找遗骨这件事情,作者采取故事中套故事,链环上结链环的巧技,多层面、多方位、纵横交叉、上下贯通,全面地描绘了反法西斯民族
解放战争的画面。难怪一位颇有成就的中国当代作家读罢小说后感慨地说:“《亡军的将领》写得何等轻松从容!作家为没经历过战争而写成战争的作者提供了样本……”
《亡军的将领》问世后,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截至1997年,它共被译成28种文字,印了71版,其中
法国社会各界的一片喝彩声,将作为
阿尔巴尼亚全民族分外光荣、体面的事件,载入阿尔巴尼亚的史册。请听:
在这部荒诞的史诗里,幻想
现实主义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幽默色调。这是一种从地下目击的战争,即从墓穴里目击的战争。这部书透过死者的魂灵使
欧洲最小的国家之一——阿尔巴尼亚进入了共同的图书市场。
毫无疑问,这部书的出版,将是一种新发现,发现了我们几乎不了解的
阿尔巴尼亚文学;这一文学首先使作家伊?卡达莱进入到高不可攀、求之不得的层次。
幽默,含蓄的激情,轻松自由、朴素自然的叙述,机敏的语调,不外露的技艺,曲折的教诲,异乎寻常的景观,喜气洋洋的新人——所有这些因素使这部小说比任何别的作品都更精致。这里有当今正在觉醒的世界的画像,它葆其能量、力量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