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先礼,1966年出生于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郭各村,是著名的
豫剧红脸(老生)演员、豫剧唐门流派传人、豫剧豫东调八大红脸王之一。代表作有《七星灯》《冀阳关》《阴阳恨》《下山东》《回北京》等。
16岁那年,他产生了弃学从艺的念头,但因他学习成绩较好且又是班干部,这个想法遭到班主任老师极力反对。身为煤矿工人的父亲同样反对他走从艺之路,认为那不是一条成才之道。然而,这些阻力对痴迷于戏曲艺术的洪先礼来说已无济于事。醉心于戏曲艺术的他,做梦都是自己在台上扮演王侯将相。最终,为了他痴迷的戏曲艺术,16岁的洪先礼选择了弃学从艺。
到了剧团之后,学艺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学习一个月后,老师认为洪先礼“没有嗓子,唱不出来”。他只得失望的回了家。一些乡邻和亲戚朋友却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认为凭他的嗓子不应该唱不出来,如就此半途而废,实在可惜。这些鼓励的话,给心灰意冷的洪先礼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他下决心再回到剧团,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不辜负乡邻的期望。
在剧团,他刻苦练功,一招一式,一丝不苟的向老师们学习。为了练出嗓子,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喊嗓子一直练到嗓子出血。洪先礼以他的勤奋,终于在剧团崭露头角,并开始出演主角。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业余剧团解散了,此时距洪先礼开始学戏,仅仅9个月的时间。
剧团虽然解散了,但洪先礼打下了一定的戏曲基础。为了他所痴迷的戏曲艺术,他四处拜师访友,努力提高自已的演唱水平。刚入剧团时,他学习的是刘派唱腔,剧团解散后,他不拘泥于一门一派的演唱特点,而是遍访名老艺人,虚心向他们求艺。为了学习《
八贤王说媒》,他找到老艺人于福礼。听说
蚌埠市有个老艺人
张玉生《
刘公案》唱得很有名气,他不远数百里上门求教。广纳百家,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色,扬长避短,逐渐形成了自己大小嗓并用,音域宽厚,音色宏亮的特色。在
夏邑县一带,二十多岁的洪先礼已是小有名气。
一个
盒式录音磁带经销商听了洪先礼的演唱后,极力向出版社推荐洪先礼。出版社试录了两出戏《下南京》、《
辕门斩子》,经过专家审听后,出版社决定要为洪先礼这位没有“名气”的演员灌录盒带。《司马懿扒墓》《
赵匡胤哭头》《薛平贵登基》等一出出戏就这样被推了出来,洪先礼的名气也从夏邑、
商丘市扩大到苏鲁豫皖。一时间,红脸王的美誉也被冠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洪先礼也就这样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
如今的洪先礼,正值年富力强,他除了活跃于
徐州市、
阜阳市、
淮北市、商丘一带演出外,每年都应出版社的邀请,推出一部部力作,他正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在弘扬着豫东调红脸王唱腔艺术。
《七星灯》《冀阳关》《阴阳恨》《下山东》《回北京》《赶元王》《
状元媒》《麒朋寨》《
大登殿》《
探皇陵》《
二进宫》全本《
刘公案》《
下河东》(《大辕门》)《困龙床》《扒墓》《
斩黄袍》《谭香女》《火龙阵》《
会总督》《下南京》《
戏牡丹》《太子》《珍珠衫》《泗水王》《
界牌关》《卧龙奔丧》《文王访贤》《孙膑下山》《
贺后骂殿》等。
洪先礼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但他的唱功却轰动苏鲁豫皖。他没有国家级、省级演员的名号,但他却创造了许多国家级、省级演员所不能企及的演出成就,至今已出版发行由他主演的音像作品十余部。
他在艺业上没有师承,但他却以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继承发扬了豫东调的优良传统,使"红脸"唱腔这枝艺术上的奇葩更具迷人的魅力。(
搜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