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清华大学下属二级学院
清华大学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英文名:Schoo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航院),是清华大学下属二级学院
1936年,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同年清华航空馆建成。1938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迁至昆明市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同年在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1946年,迁回清华园后重建航空工程系。1951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成立。1957年,高教部和中科院在清华大学设立工程力学研究班。195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成立。1980年,工程力学系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4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立。2005年,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成立;2009年9月,成立“钱学森力学班”。
清华航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清华航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以及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其中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宇航技术研究中心挂靠航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学院拥有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截至2022年2月,清华大学航院在编人员共计11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截至2024年,学院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清华航院先后设计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航空风洞、中国第一架滑翔机、中国第一架单翼教练机、远东最大的风洞。
历史沿革
前身时期
1934年,清华大学在工学院机械系筹建航空工程组;次年,航空工程组成立。同年,组建成中国第一个5英尺回气式航空风洞,风洞由王士倬主持设计。其试验段风洞直径最小为5英尺、最大约10英尺、长50余英尺。
1936年,又由华腾多夫、王士倬等教授主持和当时的助教以及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十余人参加,设计了试验段直径为15英尺(必要时可扩大至20英尺)的大型航空风洞。该风洞的设计得到了当时欧美航空界的赞许,曾登载于英国第一流的飞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报告内。同年,学校在旧电机馆东面专门建成航空馆;年底“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由顾毓琇任所长、庄前鼎任副所长。其间,由冯桂连、张捷迁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了单翼教练机。
动荡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南京沦陷,战火逼近长沙市。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
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国防最高会议通过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底,清华航空研究所迁抵成都市。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同年秋,以清华航空工程组为基础,航空工程系在战乱中成立,隶属于西南联大,首任系主任为庄前鼎教授。
1939年,清华航空研究所迁至昆明市后,即着手建造试验段直径5英尺的钢制回流式风洞,于1940夏建成;同时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等合作研制了测试仪器,承担了航空系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实验和多项抗日战争急需的专题研究任务。1939~1945年,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空气动力学的专题试验研究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总共发表论文108篇,多数为英、美第一流航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杂志刊载;1939年建立高空气象台,在高空气象方面的研究取得大量实测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研制了多种气象仪器供各地气象台使用;研制了初级滑翔机2架、中级滑翔机1架。1942年,航空研究所迁至白龙潭上庄小山谷内清华基地。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复员开学。同年,重建航空工程系,王德荣教授出任系主任,钱学森、顾培慕、宁幌、陆士嘉、沈元屠守锷丁履德王宏基等为教授。在教学设备上建有流体力学实验室,有新建造的烟风洞和风速每小时200英里的风洞,美制、德制和日制的航空发动机8台等新设备。
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高校院系调整时,将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洋大学的航空系并入,并于11月2日正式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同时,学校又建成新的航空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调出,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根据国家1956年提出的“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1957年初在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研究班在清华大学成立。力学研究班由钱伟长教授任首任班主任,郭永怀教授和杜庆华教授为副主任;自动化研究班由钟士模教授任班主任。从1957年至1962年,工程力学研究班共办了3届,毕业323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航天航空研究领域重要的领军式人物。1958年7月3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成立。
1969年,工程力学数学系更名为工程力学系。1980年,工程力学系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3年,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2009年更名为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6年,力学学科获得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清华大学宇航研究中心”,“清华⁃长征航天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清华宇航研究中心设计的“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发射成功。2004年,清华宇航研究中心设计的“纳星一号”发射成功。
航院成立
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立,王永志担任首任院长。2005年,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成立,中国首批航天员13人入学。2009年9月,成立“钱学森力学班”。2007年,航天航空系更名为“航空宇航工程系”。
2011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清华大学与军队开展飞行学员联合培养。2012年,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2021年纳入新序列管理,更名为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成立。2022年,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批复筹建。2023年,先进动力与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复筹建。
办学条件
学院规模
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截至2024年8月初,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航院开设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专业设置
航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下设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分为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学和工程热物理三大专业。
师资规模
截至2022年2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在编人员共计11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2人;讲师、助研3人;工程实验系列13人;教育职员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兼职、双聘教授10人;非事业编制人员95人;在站博士后110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此外,该院设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等4个硕士点。
教学建设
工程力学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先后建立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线上和线下一流课程。此外,钱学森力学班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创新性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新范式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开展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中,该专业2门MOOC课程均获得认定。
教学成果
教师成果
航院多位青年教师获清华大学教学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一和三等奖,一名教师获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此外,获3项国家级教学奖、7项北京市教学奖。
学生成果
2007年,以航院同学为主的航模队在全国高校航模比赛中荣获单项冠军;同样是以航院学生为主的清华代表队,在2009年的全国周培源力学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冠军,2013年由该院学生航空创新实践基地(AIR)组织的代表队获得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挑战赛(ACC 2013)亚军,并在载重量和装载速度两个重要单项上拔得头筹。
2021年,航院本科生在各类各级科创赛事中获奖,累计48人次。其中,在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共有特等奖3人、一等奖9人、二等奖3人;张帅、卫浩宇获得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等奖;程奥华团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特等奖。
航院每年都有毕业生前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航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航天航空航海相关的部门工作。截至2011年,共培养本科生近五千人,研究生两千余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六百余人。此外,航院的办学目标致力于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培养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建设与教育事业的骨干,其中已有12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翟志刚等首批航天员经过航院的培养于2010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此外,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除了较早就培养国防生和定向生,2011年开始与空、海军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开辟了优秀飞行学员培养和军民融合的新范式。2019年9月,清华大学首度招收5名空军女飞行学员,5名清华大学班女飞行学员中,3名顺利通过单飞,另2名转入空中管制专业。
合作交流
亚洲—大洋洲区域顶尖大学工学院联盟上,作为该联盟的初创学院之一,航院在联盟建设、未来发展上持续贡献资源、经验与意见。此外,航院依托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交流活动。
航院组织、承办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ICFE)、亚太航空航天技术会议(APISAT)、工程数据驱动与机器学习会议(DACOMA)等会议,邀请数百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相应主题交流前沿观点,探索未来方向。
2022年1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师生代表与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的清华学子共同参与“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与航天员和航天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一场仰望星空的“天宫对话”。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清华大学航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设有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18个科研机构。
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此外,航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下设了航空技术研究中心。
1998年9月,宇航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是清华大学跨院系的校级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为空间通信与网络,主要涉及深空探测、卫星通信、微小卫星、宽带网络等应用领域,近年来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并应用于绕月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
学术成果
历年来,航院的科研水平一直站在国际和国内的前沿。航院承担着众多的国家及各部委的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863项目、973项目。科研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高科技项目占60%-70%。航院发表的学术论文数、SCI论文排名及人均综合效益排名在清华大学一直名列前茅。航院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已经并不断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载人航天、大型运输机等航空、航天和航海等重要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日益与新兴产业结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如生物力学、微纳米、微电子、微机电(MEMS)、清洁能源等,航院可以说是高科技专家的摇篮。高水平、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航院的老师一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内容,将科研设施用于改善本科实验教学的条件,并将科研工作与本科生的培养相结合。
校园文化
航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发展理念是“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中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
校园环境
航天航空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空天基石”航院文化广场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了解航空航天科技成果的空间,展示内容均为中国不同时期的航天航空科技产品,以及航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科研新成果。其中展品包括歼-11、“歼-31”飞机、FBC-1“飞豹”战斗机歼-11BS战斗机、涡喷7系列发动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和神舟七号飞船等。
学生活动
航天航空学院举办“院领导接待日”切实解决同学需求,开展“起航社工骨干培养计划”助力骨干成长。此外,学院每年举办航院学生节,新生舞会、多院系联合歌赛和院系足、篮、排、乒、羽等多项文体活动。
航院科协举办的飞行器创意设计大赛已历五届,逐步发展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科技创新品牌活动之一。以航院同学为主的航模队多次在全国高校航模比赛中获得佳绩,本科生队员李干同学被评为首届清华大学“科创之星”(全校共10人)。航院已建成学生航空创新实践基地和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近年的全校本科生合唱比赛中,航院本科生团队多次获得一等奖。航院男子足球队连续获得2006、2007年清华大学足球甲组比赛亚军,受到学院表彰。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参考资料
概况.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历史沿革.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学院简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师资情况.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专业介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王永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07-13
学院领导-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院系介绍:航天航空学院.清华校友总会.2024-07-14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学校历史及发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4-08-05
梦系九重天.清华大学.2024-08-08
航空航天工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工程力学.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工程热物理专业介绍.清华航院.2024-07-26
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4
流体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4
本科招生专业简介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概况.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国际交流.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4
科研机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科研成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科研概况.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科研获奖.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空天基石”航院文化广场介绍.航天航空学院.2024-07-26
杨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黄克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4-07-1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前身时期
动荡发展
航院成立
办学条件
学院规模
专业设置
师资规模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教师成果
学生成果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学生活动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参考资料